肖瀟
內娛頂流“85后小花”趙麗穎與演員馮紹峰竟然官宣離婚了,而之前掀起過風波的福原愛江宏杰夫婦也意料之中地被曝出“向法院提出離婚訴求”。
兩份不同性質的唏噓與嘩然,巧合地砸在了同一天。
名人婚戀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在于“公共性”,他們承載了公眾對一段婚姻的想象與審視,兩位明星的“婚變”帶來的震撼與轟動也是雙份的。
如今還在名人離婚時說“再也不相信愛情了”,是很幼稚的。畢竟愛情的破裂在名人離婚這件事上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引子,尤其是當兩人的聲譽、團隊、事業等都緊密聯系在一起時,離婚更像是一家公司的重組、拆解或倒閉,牽一發而連帶著諸多因素雞飛蛋打。
名人的婚姻里,有普通人的熱望與愛,同時也是一場名利場上的豪賭。
明星婚姻
趙麗穎和馮紹峰這一次的官宣“很乖”。
兩人發布了同樣的微博“日子很長,過去很好,愿未來更好”,而具體的離婚事項說明則由工作室的微博完成,離婚的原因、兩人的態度、子女的安排、財務的分配,都一清二楚。
他們的離婚幾乎算得上是“模范婚變”。
不過話說回來,如今的娛樂圈里除去一些意外狀況,如出軌、家暴等,大部分明星分手、離婚都會公開宣稱“和平結束”,感謝時光,致敬未來,收獲成長,像一篇依樣畫瓢的滿分作文完滿收尾。
但我們從來不曾知道,那一紙聲明外,導致他們離婚的具體原因和細節。
因為公眾知道某對明星離婚的那一天,往往并不是他們真正結束婚姻的時候,更不是他們感情破裂開始的那一天。
大部分明星結婚驚天動地,離婚卻靜悄悄。他們絕不會在一時沖動之下宣布離婚,而是當離婚背后錯綜復雜、彼此纏繞的財務、家庭問題都安排妥當后,才放心下來公布。
當然,公眾應當給予明星自由婚配、保護隱私的空間,但也難免要發出一聲嘆息。
那些名人的婚姻,真是一一都如大家微博里宣告的清楚坦蕩嗎?
名人婚姻本身就是自帶資本基因的。
明星和偶像,早已是一個個“人設”包裹下行走的資本,兩個明星聯手走進婚姻,可能有愛情、欲望,但也不得不被金錢和名利的味道纏繞。就算他們本性簡單,市場和粉絲效應也會逼迫他們去思考、重塑自己的選擇。
Angelababy與黃曉明結婚后,綜藝與影視劇資源幾乎一夜間翻倍,從《痞子英雄》、到《狄仁杰之神都龍王》,再到《黃飛鴻之英雄有夢》;從首度進入福布斯中國名人榜,簽約華誼傳媒,再到成立個人工作室……
到現在,兩人的婚姻也已經與大多數圈內明星一樣,變成了一種“資本共同體”。
任公眾如何猜測推理,只要婚內資本仍在運轉,名義上的婚姻就仍然存在。
趙麗穎、馮紹峰結婚后,馮紹峰的關注度迅速更上一層樓,兩人定情之作《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也被粉絲們懷念關注。而馮趙夫婦的資本融合也在不聲不響中進行,兩人在婚后投資的15家公司注冊資本共計逾9億元。
這段婚姻的經濟價值,絲毫不亞于兩家公司的合并重組。
自然,當明星婚姻無法維系,不得不走向離婚時,首當其沖的也是資本。
合作開的公司還沒分完股份,合作代言的產品與項目還沒告終,一起參加的戀愛綜藝還沒播出,投資,代言……感情結束了,但資本運作還沒完成。
一宣布離婚,太多復雜的經濟問題沒辦法用一紙聲明結束了事。
當摒除資本的要素后,明星便和普通人一樣,分分合合,需要坦誠面臨的,只有自己的心。
“豪門”里的“她”
有意思的是,趙馮離婚消息曝出后,輿論嘩然之余,不少粉絲致以歡呼:“穎寶終于離了!”
無數躲在屏幕背后的八卦分析、翻舊賬,紛紛涌出來,有人開始考古二人感情破裂的線索,扒出馮紹峰可能是“渣男”或“海王”的證據,企圖分析這段婚姻注定終結的必然性。
當社會主流情緒不再抵觸“離婚”,利落干凈地結束一段關系,某種程度上甚至成了可喜可賀的勇事。
乍聽有些矛盾,四年前對幸福的祝福是真的,此刻對自由的慶賀也是真的。
這多少折射出今日社會大部分人的價值觀念與擇偶態度。
一方面,近些年的娛樂圈,明星都不怎么與富豪結婚了,“明星+明星”的婚姻卻變得越來越常見。
8年前,范爺一句闊氣的“我不嫁豪門,我就是豪門”為女明星的婚戀歸宿翻開了新的一頁,這背后亮堂堂地寫著兩個字:底氣。
這句話也掀開了一個娛樂圈的真實:很多明星們的身價已經不輸給商業大亨,與其“嫁”入豪門接受高門大戶的審視和約束,不如找一個能夠在職業上充分理解自己的同行,在更平等的環境中“強強聯合”。
畢竟早些年嫁入豪門的女明星,好像也沒幾個過得幸福。
20歲的關之琳與36歲的金融富商王國旌相戀兩個月閃婚,離開演藝圈當全職太太,然而,王國旌很快本性畢露,花天酒地,不到半年兩人就“閃”離。
當初遠嫁新加坡豪門的徐若瑄,丈夫李云峰的事業崩盤,欠債55億臺幣,徐若瑄不得不帶著1歲的兒子復工拍廣告、寫真。
而近些年嫁入豪門的女明星,無一不被輿論吐槽得體無完膚。
奚夢瑤和郭碧婷自從戀愛結婚之后,幾乎每一次上熱搜的輿論都是帶有諷刺意味的,仿佛與豪門聯姻之后,女明星們已然自絕星途于“大家族”的壓迫之中。
但明星與明星的婚姻,也沒有真的“優越”到哪里去。
因為無論建立還是破滅,都一個比一個“重磅”地在輿論場中激起水花,接受全方位的監視與審判。
“嫁富豪”已經不再是明星婚姻的終點站,而與同行的聯姻也不再能作為愛情神話的完美范式存在。不知不覺中,公眾越來越熱衷地嗑起兩個男明星之間的“CP”,也越來越期望女明星們走出自己的“豪門”。
觀眾已經不那么期待愛情,因為知道看到的也不太可能是真的。大家期待一個真實、獨立、勇敢的偶像。
所以,相較于十幾年前,對從婚姻中抽身的明星們,公眾致以的祝福往往多于遺憾。
很多明星,尤其是女明星,在結婚之后事業受到了明顯的影響:劉詩詩婚后“隱居”、姚晨當眾傾訴生育對演戲的影響、吳倩隱婚隱育事業下滑卻不被男方公開承認……
看到趙麗穎離婚,雖然受到了挫折但沒有脫離社會生活,觀眾內心是隱藏著鼓舞的。
這份鼓舞,一面映合著今時今日女性主義的內核,一面反向塑造著公眾對女明星在一段婚姻里的期待。
趙麗穎是有底氣的。
底氣賦予一個人離開一段失敗關系、重新開始的勇氣。無論男女。
窺探
為什么我們這么關心明星們的婚姻?
電影《登堂入室》中16歲的少年克勞德為了寫一篇觀察周記,通過朋友的關系,潛入到對方一家三口的生活當中進行偷窺。克勞德的老師吉爾曼被這篇生動寫實的周記吸引,甚至不惜幫克勞德偷取考卷,以換取周記的閱讀權,最終反倒引火燒身。
克勞德的觀察行為出于寫作的目的,隨后演變成對他人生活的窺私之欲。
大眾們熱衷討論明星的婚姻故事,也近似于一種窺視。
明星們坐擁豪宅豪車且顏值俱佳,他們身處的浮華靚麗世界從不向大眾們提供一紙入場券。
作為局外人,對他者生活的八卦品評已經難以抑制,何況是對于閃亮的明星。
人們通過跟進名人們的婚戀情況,滿足了自我的渴望——那種期待勁爆與突破的獵奇心態。
可當明星們的婚姻走向崩壞,愛情神話被消弭,我們也借機找到了參照系統。
原來明星也是人,不僅是我們,他們也會經歷普通婚姻的相愛怨懟。
平日里遠在天邊“神”一樣的人,如今走入婚姻低谷。吃瓜之外,跌落反而更能引發共情和反思。
名人婚姻的破裂,是一封不情愿地發給“看客”的邀請函。
普通人無法真切地理解、評判娛樂圈名利場,卻能肆無忌憚地熟練品評別人的道德與婚姻,“誰還沒結過婚呢?沒結過也看過吧。”
如果婚內出軌,即遭眾人唾棄;如果財產紛爭,就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如果是和平分手,看客們則會心疑揣測……不論踩到的婚姻紅線指向何處,“失敗者”都難免要接受眾人的審視與談論。
但這種惡性獵奇的心理,也在逐漸被資本的體系消解掉。一出現就不見的熱搜,“不愿意占據公共資源”的危機公關,竟然以資本的方式來回護了一個名人的隱私和尊嚴,很難說它是好是壞。
《我們離婚了》綜藝中有嘉賓直言不諱:“離婚不是為了更加幸福,而是為了減少不幸”。
名人婚姻的解體也促使眾人思考另一個感情的面向:
財富、婚姻、名氣和外貌以及所有外物,對于情感的維系究竟能夠發揮多少作用。
答案未可知。
救救孩子
若真誠走進一段感情、坦誠走出一段感情,無論是什么人,都不該受到過度的道德譴責。
但別忘了孩子這茬。
明星們分分合合沸沸揚揚,被擱置在人前幕后,難以忽略的永遠是孩子。
一旦明星夫妻分道揚鑣,作為“星二代”不可避免地會成為這場“塌房”的最嚴重受害者,必然會比平常人家的孩子要承受更多拉鋸、無助與彷徨。
李小璐與賈乃亮、陳羽凡和白百何、董潔和潘粵明……那些夫妻離婚時,他們的孩子或多或少被曝光在了大眾眼下,將來長大后要如何面對他們父母的過往?如何在過度的關注中保有一個平靜安全的生長空間?
令人難以深想。
知乎上有個提問:為什么明星離婚的時候都要爭奪孩子撫養權呢?
一高贊回答道:“選擇不要孩子,人設會崩。”
這個刻薄的回答,隱藏的惡意令人心頭一震,卻又可能映射了幾分真實。
明星這個職業的屬性是商品,明星的婚姻也似乎也變成了商品。
婚姻的建立與結束,都是“商品的所有權變更”,婚后留下一個孩子可能是被珍惜的饋贈,也可能是一段婚姻的罰單,提醒他們永遠有一次失敗的感情在那兒。
相較于普通人,這份提醒的力度更大、深度更甚。
一旦在孩子歸屬問題上進退失度,明星的污點也更加長存。
但是,我們還是要相信人類父母真切的情感,不能輕易地因為明星的身份就把父愛母愛踐踏為名人作秀。
可換個角度一想,明星們若是爭取撫養權,面對的外界壓力也不容小覷。
現如今,離婚的程序已經剝離了單純的情感,經由婚姻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社會效益和法律維度,成了權力與意識角逐的場所。
當然也有妥善處理好婚后子女撫養的明星優例在先。
比如李亞鵬與王菲離婚后,這對父母并未缺席女兒的成長,他們盡力治好了李嫣的兔唇。李亞鵬還時常為女兒慶生,帶女兒參加展覽,支持女兒參加時裝秀。
不管是不是做給公眾看的,至少公眾看到了一個開朗自信的女孩李嫣。
離婚不一定會摧毀孩子,離婚也不一定意味著父母之愛的缺位,有些人離婚了,但他們的孩子仍舊是幸福長大的。
公眾視線的確無法純然客觀、善良,但公眾不是傻,孩子的純粹天真,大家看得出,“人設”是否營銷,大概率也看得出。
負起父母該負的責任,善完該善的后,坦坦蕩蕩走完一段關系,才能讓世間多一份對感情的尊重,少一份“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迂腐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