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
在成年女性里,尿失禁的患病率為38.5%。
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來自2008年《中華醫學雜志》刊登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對北京地區5221位成年女性調查后的結果。
不同地區也許存有差異,但總的來說,估計有23%~45%的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其中能夠主動就診的,不足10%。
2019年,SHE組合成員Ella在母親節來臨之際,發布長文,稱因為三年前的生產困難,自己的子宮和膀胱脫垂,患上了“壓力性尿失禁”。打噴嚏、原地跳躍、跑步,護墊和褲子都會被尿液弄濕,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工作和心情。
演員湯唯產后回歸熒幕的過程中,也遭遇過類似尷尬。和她合作的男演員雷佳音在采訪時說,“有一段感情爆發的戲,我有大段的臺詞,但湯唯總要上廁所,拍了十幾條吧,她中間就上了兩三次。”
這原本是個趣事爆料環節,一旁的湯唯卻難掩情緒,不禁落淚。網友猜測,當時產后復出拍第一部戲的湯唯,頻繁去廁所正是與此有關。
物質條件優越、對身材追求極致的女明星們尚且如此,千千萬萬普通女性所面臨的失控感與病恥感,更加難以想象。尿失禁,正在剝奪她們對生活的掌控與熱情,是她們一直羞于啟齒的隱痛。
失控
杜冰感覺到了尿意。她爬下了床,沒走幾步,液體已經順著大腿流淌了下來,那感覺“像是沒蓋蓋子的水倒了出來”。杜冰站在廁所門口,望著腳下一攤液體,不知所措。
這時她剛剛結束生產,這次也是失禁發生得最為嚴重的一次。
現在距離那時已過去七年,杜冰的情況好轉了許多,但在跳繩、劇烈運動時,依然會漏尿,癥狀“斷斷續續的”。這七年,為避免尷尬,她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慣:需要頻繁去衛生間,不敢長時間憋尿。
像杜冰一樣的媽媽還有很多。
一個女孩在介紹女性尿失禁的博文下留言,說小時候常常因為媽媽一出門就頻繁去衛生間而煩躁,覺得媽媽“事多”,如今她才知道真相,為自己的不懂事深感抱歉。
中山市人民醫院運動康復科醫生王逸非告訴南風窗,女性尿失禁最常見的原因是妊娠和分娩,不管是順產還是剖宮產都可能會發生尿失禁。
“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胎兒重量)就會持續對盆底肌造成損傷。當然,其他因素也有影響,比如經常從事重體力勞動,進行高強度運動,還有長期咳嗽、便秘,都會損傷盆底肌功能。”王逸非醫生說。
盆底肌,指封閉骨盆底的肌肉群。這一肌肉群如一張“吊網”,將女性腹中的膀胱、子宮、直腸、尿道、陰道等臟器牢牢地兜住。
盆底肌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功能,一個是承托體內的臟器,一個是收緊這些臟器通向體外的開口。王逸非醫生說:“如果盆底肌受損,托不住臟器,又收不緊開口,就會出現尿失禁、子宮脫垂,陰道前后壁膨出等問題。”
2019年時,曾有一則聳人聽聞的新聞——“大媽跳廣場舞,竟把子宮跳掉了”。60歲的李女士在廣場舞后,發現下體有一個包塊掉了出來,一半露在外面,另一半連在身體里。她以為是腫瘤,去了醫院,才知道那包塊是子宮。最后,李女士被診斷為“子宮脫垂及壓力性尿失禁”。
上一輩的女性,生育胎次較多,產后修復治療也未普及。伴隨著年紀增長,雌激素水平下降,肌肉內血管收縮,盆底肌肉會因供血減少而逐漸萎縮變薄,所以,老年女性發生盆底功能障礙的比例更高,罹患尿失禁的高達70%。
杜冰的擔心正來于此。現在的偶爾漏尿,她尚且可以應付,但聽醫生說,她盆底肌的恢復效果并不理想,老了之后,尿失禁也許會變得更嚴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她忐忑不安,始終懸著一顆心。
一位網友說,她的媽媽曾說自己不想長壽,因為怕年老后,尿失禁會越來越頻繁。她寫道,媽媽身上有尿騷味,以至于爸爸不愿和她睡一張床,媽媽也不愿意用尿不濕,因為覺得“這是癱瘓的人才用的”。
病恥感讓媽媽難以自處,“日子真的很難熬”。
精神壓力也會導致尿失禁
生產并不是致使女性尿失禁的唯一緣由。查看尿失禁的相關討論,不少十幾歲的高中女生也在匿名發帖,傾訴苦惱。
代清怡今年23歲,未婚,未育,卻在去年長達10個月的時間里,忍受著尿失禁帶來的煩惱。
第一次發生,是在去年初的一個凌晨。代清怡在宿舍接到領導的緊急電話,獨自回到公司,處理工作。事態嚴重,她的手機被直系領導、部門領導乃至于公司領導輪番轟炸,無間斷催促,震動不停。她想把工作抓緊處理好,又沒法一一回復領導的詢問,還沒打完字,對面已經開始不耐煩地罵人了。
這時,代清怡突然覺得小腹有點不舒服,尿意急起,身體不受控制地想將液體排出。
自那之后,代清怡一被領導施壓,就會面臨失禁的處境,一天大概有兩次左右。正常人排尿,是在膀胱儲存一定液體后,控制肌肉將其一次性排出。代清怡的這一套系統“失靈”了,當她計劃去衛生間時,憋不出來,但被領導催促時,尿液又會不由自主地“流”出來。
為避免尷尬,她不得不一天換3次衛生巾,帶換洗內褲去公司,“怕自己出意外”。
這樣的狀況持續至年底,當代清怡下定決心離開公司,換一份工作后,尿失禁逐漸好轉了。如今,失禁仍偶爾發生,她聽從醫生的建議,學會自我暗示,告訴自己“不著急、慢慢來”,不要求工作盡善盡美,給自己留出余地。
王逸非醫生認為,這樣的情況,屬于精神壓力導致的功能性失禁。和盆底肌受損的壓力性尿失禁不同,功能性尿失禁患者排尿的肌肉功能完全正常,但出于認知功能的障礙,無法有意識地控制肌肉,導致不自主溢尿。
“主要是調整壓力,改善行為習慣”,王逸非給出建議,“但是精神上的,恢復起來難度會稍微大一點”。
除壓力性尿失禁和功能性尿失禁二者之外,還有急迫性尿失禁,以及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下的混合型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則由神經損傷、酒精代謝、膀胱及泌尿道感染或某些藥物而引起。
2008年北京地區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研究顯示,壓力性尿失禁仍是主流,占59.6%。急迫性、混合性及其他類型尿失禁構成比分別為7.3%、32.3%和0.7%。
“由于婦女們通常認為尿失禁是一種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常見現象,普遍存在診斷與治療的延遲。”論文指出。診治后滯和認識誤區是阻礙女性尿失禁康復率提升的兩大因素,它“已成為重要的婦女健康和社會經濟問題”。
盆底肌消費主義
在購物平臺搜索框中輸入“盆底肌修復”關鍵詞,商品琳瑯滿目,價格從三四千至一二十不等。
女性博主“Alex絕對是個妞兒”在生產后經受著尿失禁的困擾,她拍攝了一則測評盆底肌修復儀器的視頻,以親身經歷得出結論:“我覺得花的這些錢基本都沒用。”儀器市場魚龍混雜,缺乏監管,Alex還發現,她花了三千元在淘寶上買的所謂“英國原產儀器”,竟是高仿貨。
美容院、健身房同樣紛紛盯準產后女性的需求,開設“盆底肌修復課程”,價格之昂貴,10次盆底肌功能訓練外加生物反饋治療的套餐,高達13888元。
女性健康自媒體“六層樓先生”認為,市場上所謂的盆底肌修復是“智商稅”。肌群的恢復需要一定時間,需要自我鍛煉,儀器的干預未必可以立即奏效。
“現在所謂的產后修復項目里面,有很多坑。”王逸非醫生坦言,比如骨盆修復、滿月發汗、排殘奶、淋巴排毒,很多都是“胡說八道”。
他嘗試從中醫和西醫兩邊的理論視角去解析這些項目。比如,骨盆修復,生產并不會讓骨盆變大,生產后發生恥骨聯合錯位、分離的比例極小,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所謂的骨盆修復。
比如,滿月發汗,不管在中醫還是西醫理論里,發汗都不會讓人排毒,反而會讓人更加虛弱,造成情緒上的波動,增加產后抑郁的發生率。
比如,排殘奶,乳腺導管里的殘余乳汁會被身體慢慢吸收,并不會導致乳腺炎和乳腺癌,相反,強行擠奶才會損傷乳腺。
包括盆底肌修復。他最推薦的方法是“凱格爾運動訓練”,即盆底肌的主動收縮,通過鍛煉使盆底肌的力量和彈性恢復,而不是一味地借助于機器,更不能借助于“手法”。
盡管,像他一樣的醫生們在努力科普正確的醫學知識,處處是坑的產后康復市場仍在不斷擴大。
“坐月子”是中國傳統的孕產文化,如今,已經發展成市場規模近300億的新興產業。2019年中國月子中心運行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月子中心的人均消費高達約55000至68000元。
在產后服務市價水漲船高,人們趨之若鶩的現象背后,是孕產女性的焦慮。
一方面是生物性的,與孕育新生命隨之而來的,是身體上不可預期地巨大變化。一方面是社會性的,如何面對母職與自我發展之間的沖突,如何重新投入高效競爭的職場環境,是每一位女性成為母親后必然面對的課題。
從這個角度來講,“失禁且沉默的母親”具有了某種符號意味。她們花費金錢、付出努力,希望重新找回掌控欲的,不僅僅是自己盆底肌韌帶的收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