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后期,在對外戰事中一再失利。在三番五次的潰敗之后,周宣王要登記人口數目——這是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的人口普查,這個舉動震驚了王朝的官員們。西周時期是兵農一體,周人平時耕種,按時訓練,戰時則成為士兵,編入軍隊作戰。而在西周分封制度下,隸屬于周王的軍隊,只能由王室直接控制下的土地上的民戶出任。以前,王室掌控大量的土地和人民,有著充足的兵源,歷代周王并不統計人戶總數。而西周晚期王室控制的民眾太少,周軍兵力不足,宣王打破了祖宗成法,登記自己所控制的人口總數,補充兵力。在王朝大臣的眼里,這一舉動是向諸侯示弱,將會失去諸侯的親附。宣王最終沒有聽從大臣的勸諫。因為,疲弱的兵力已經讓他無法強撐門面了。宣王晚年,王室的頹敗之象日益顯露,幾句流言就使至高無上的周王如同驚弓之鳥。而周宣王的下一代周幽王即做了亡國之君。
談到西漢滅亡,我們一般會歸結為政治的腐敗。其實還有兩個重要的客觀因素常常會被忽視。
其一是人口自然增長這個變量。根據史料記載,西漢初年的人口不過一千三百多萬,到了西漢平帝時,達到六千多萬,人口稠密的關東與關中某些地區,每平方公里多達千人以上。這個人口高峰一直到唐代才被超越,這樣的人口密度與現代相比也差別不大。在生產方式沒有革新的時代,人口急劇增長,同樣的土地已不堪其負,難以滿足果腹之需。
其二是自然環境變化的變量。西漢末年,天災不斷。人口激增,災害不斷,政治黑暗,秩序混亂。從官員到百姓,對現實普遍不滿,對前途喪失信心,都希望變革,希望社會重新整合。在這種情況下,王莽出現了。
唐玄宗統治時期,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他下令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規模的括戶,也就是對那些因戰亂或沉重的賦役、兵役而被迫逃亡的農民進行全面普查,準許逃亡農民就地落籍,結果括出八十萬逃戶,使國家控制的戶口從神龍元年的六百一十五萬戶增加到開元十四年的七百零六萬戶,人口則達到四千一百四十一萬人。到了天寶十三載,更增加到九百一十八萬戶。事實上,據中晚唐著名學者杜佑估計,當時的實際人戶當有一千三四百萬戶。如果以每戶五六口推算,則全國人口當在七千萬上下,長安的人口就在百萬以上。而當時全世界總人口才兩億左右。
農業的發展,是盛唐經濟繁榮的基礎。據統計,開元天寶年間全國的耕地達六億六千萬畝,人均超過九畝,為當今中國人均耕地的八倍。隨著水利灌溉設施的興修,耕作制度的改進,水稻種植的北移,曲轅犁、筒車等先進生產工具的普遍利用,盛唐的農業生產率得到提高。據學者推算,盛唐時代,每年糧食產量可達六億石,平均每人約三百五十公斤。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也是盛唐得天獨厚之處。
清朝從順治朝整頓賦役制度,到康熙、雍正朝嘗試變通、推行攤丁入畝的進程來看,盡管沒能根本改變歷史的積弊,但多少使老百姓的沉重負擔有所減輕、人身依附也相對松弛。鴉片戰爭前的道光五年,中國實際人口已經超過四億,但城市人口只占6%~7%。
這一時期全國的耕地面積卻沒有增加,甚至還因為災害等原因有所減少。同時,土地還在向少數富人、旗人以及官莊集中。到清朝中期,全國總人口中大約有60%~90% 的人處于無地狀態。昔日的繁榮下面潛藏著嚴重的社會危機。這就是鴉片戰爭前的中國。
(據“學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