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光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運動項目之一。它起源于漢代,唐宋時期開始盛行。踢毽子不僅有健身功效,還有很好的娛樂性,適合男女老少練習。很多中老年人覺得踢毽子不適合自己,事實上,踢毽子對中老年人的養生是非常有好處的。
踢毽子時,抬腿、跳躍、屈體、轉身等運動,使腳、腿、眼、軀干、手等身體各個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可有效訓練機體的協調性,提高關節柔韌性和身體靈活性,延緩大腦的衰老,使人耳聰目明。
踢毽子時運動幅度最大的就是擺腿運動,這主要是靠骨盆支撐和腰部擰轉來完成的,較長時間的彈跳踢腿動作的鍛煉,反作用于腰肌和盆底肌,增強了這些部位的支撐力量和動作能力,對骨盆有益。
踢毽子時由于肌肉不停地收縮運動,使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可以擴大肺活量,增強心肌力量,使心臟跳動有力,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進而保護心肺功能。
經常踢毽子的人還能使胃腸蠕動加快,改善胃口,增加飯量,保證營養攝入量。同時,踢毽子能使腿部肌肉結實有力,走起路來虎虎生風,步態穩健,增加生活的自信,并緩解心理壓抑。
踢毽子對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要求高,經常進行踢毽子運動,能較大幅度地提高大腦中樞神經的判斷控制能力,有延緩衰老的作用。踢毽子的趣味性和娛樂性還有益于中老年人的心理調適,防止抑郁。但踢毽子屬于比較激烈的運動項目,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病等嚴重疾患的人,要慎重參與,妥善掌握好尺度。另外,要掌握好踢毽子的基本技巧,不能盲目蠻踢,以免造成崴腳、摔傷、骨折或其他更嚴重的傷害。(摘自《上海中醫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