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最高法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第三批保護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一起村民養豬場遭遇違法強拆的行政賠償案。
據最高法通報的案情顯示,2012年羅某明等五人成立某合作社,取得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營業執照。2013年,該合作社與某村民小組簽訂土地租賃協議,租用約6畝土地建造豬欄舍及其他附屬設施,進行生豬養殖經營。
2015年,羅某明等五人根據環保部門要求,對養豬場進行整改,建設相關的水污染防治設施并于同年7月投入使用。2015年8月26日,在未經上述環保部門驗收的情況下,某綜合行政執法局以養豬場屬違法建筑為由,未作出任何處理決定并告知羅某明等五人相關權利,便對養豬場及相關附屬設施實施了強制拆除。
最高法在通報中介紹,在生效判決認定被訴強制拆除行為違法情形下,本案一審、二審法院均認定某綜合行政執法局應就強制拆除行為造成的損失對羅某明等五人予以賠償。
一審法院確定的賠償數額為1802439元,二審法院確定的賠償數額為864984元。最高法提審后,對直接損失的范圍進行明確界定,并逐一計算和認定養豬場被強拆所遭受各項損失,依法扣除未實際遭受的損失和因再審申請人過錯導致的損失,對羅某明等五人合理的再審主張予以充分考慮和支持,最終判決某綜合行政執法局應當賠償羅某明等五人1691788元,一次性化解賠償爭議。
最高法研究室副主任郭鋒答記者問時表示,發布該案彰顯平等保護原則。人民法院對產權進行司法保護,不論國企民企、內資外資、大中小微企業、法人自然人均一視同仁。最高法通過再審改判,依法保護了一家養豬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相關權利人的合法產權利益。
(摘自《紅星新聞》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