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軍

甘肅是我國漢簡出土大省,自1907年以來相繼出土漢簡總量就達7萬多枚,占我國出土漢簡總數的80%以上,其中近4萬枚就收藏于甘肅簡牘博物館。簡牘之上書寫、保留、蘊含著2000多年前在絲綢之路上的動人故事、真實事件和聰明智慧,無論是斷章殘句還是完整冊書,都記載了中華民族在百折不撓前進道路上生生不息的光輝思想和燦爛文明。以“簡”立館意味著我們要找到用簡牘講述中國故事的獨特方式。
簡牘是絲綢之路你來我往東西交通的實錄見證。1992年在甘肅河西走廊發掘的懸泉置遺址,出土漢簡2.3萬余枚。懸泉漢簡與出自邊塞烽燧的敦煌和居延漢簡不同的是,懸泉置是當時一座官方郵驛接待機構,坐落在絲綢之路中西大道必經之地,遺留下來的簡牘文書主要是對絲綢之路上東西交往的記錄,這對于研究兩漢時期西北邊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意義重大。甘肅簡牘博物館藏有一枚簡,記載了龜茲王和夫人途經敦煌懸泉置時的住宿情況。雖然木簡文字殘缺不全,但是基本內容清楚,主要講述了龜茲王和夫人路過懸泉置時的接待規格、居室擺設及相關儀式。簡文記載,龜茲王夫婦在懸泉置得到了漢朝政府的高規格接待,懸泉置為龜茲王夫婦專門準備了相應的生活用品,在堂上放置一八尺臥床,床上有青黑色帷,其他的4張臥床皆張帷。這些生動的內容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以小見大,彌足珍貴。
甘肅簡牘博物館所藏里程簡,詳實記載了從長安出發到敦煌與居延地區的通行驛置名稱以及各地之間的具體里程。通過這些珍貴漢簡文字所記載的驛路通道,我們能夠復原出漢代長安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的具體走向。2014年夏,在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遺成功,懸泉里程簡對絲路往來驛路走向的明確記載為申遺成功提供了極其重要的佐證。可以說,簡牘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通、繁榮和興盛,是絲路往來與中西交通的實錄及見證。
簡牘忠實記錄了漢塞邊關的百態生活。將漢簡中河西屯戍吏卒的生活狀況、日常起居、衣食住行、情感世界、人際交往的內容拼接起來就是鮮活的世態百圖。通過簡牘文字,我們能看到一個個普通人的信息,個人出身、樣貌衣著、籍貫與爵位、文化水平、工作情況、經濟交流活動,甚至是法律裁決書等等,這些細節全面地呈現了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人們的悠悠歲月。
竹簡木牘不同于青銅重器或者精美玉器,其重要價值的呈現更需要動腦筋,如果想讓觀眾流連忘返,博物館人就必須在展陳形式上下功夫。我們一方面通過實物展示、圖文解說等傳統展陳方式講知識講故事,另一方面運用多媒體影像技術,對考古現場進行情境營造,模擬河西走廊沿線幾次重要的簡牘出土的遺址場景。同時通過影像互動復原漢塞邊關、驛站遺址空間,以情景再現方式拉開故事線,演繹漢簡上的文書故事,帶領觀眾深入了解漢代的文史典籍,更直觀地體驗簡牘中的社會百態。
作為一家新建的以簡牘為專題的博物館,未來還有很多的挑戰,但作為人類文明的保護者、傳承者,我們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