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志 馬姜悅 胡金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隨著經濟高速的發展,地面交通運輸系統已經遠遠滿足不了需求,人們逐漸向“上天入地”發展,過江水下隧道就是“地”的一種。近年來,過江隧道的迅速發展,而水壓力和土壓力是影響過江隧道的重要因素,水文氣候對水下隧道應力變化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目前許多學者對水壓力影響水下隧道進行了許多研究,陳路海[1]、張雨[3]、李策[2]、路開道[4]、李雪[5]都對盾構隧道水土壓力及管片內力進行了研究。但對總應力(土壓力、水壓力及孔隙水壓力之和)對隧道盾構管片的影響,目前研究的較少。因此,本文將以南京某過江盾構隧道為例,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對長江洪汛期總應力變化對隧道內部受力變形的影響進行分析。
南京地鐵某區間下穿長江,屬于典型的富水區段,該區間采用土壓平衡盾構法施工,設計隧道盾構外徑11.3m,內徑10.2m,隧道采用預制 C60 混凝土管片,管片寬度2m,厚度0.5m,區間起訖里程右CK7+030.000~右CK7+730.000,區間全長約700m,盾構隧道剖面見圖1。

圖1 盾構隧道剖面圖(單位:m)
由于盾構隧道越江段長度較長,沿隧道縱向地層變形變化復雜,故使用ANSYS 軟件建模進行數值模擬時將工區分為兩段。模型采用位移約束條件,兩側約束水平方向,上部和底部約束豎直方向,土體和水體為無限體,取3~5倍洞徑,采用摩爾庫倫彈塑性模型和荷載-結構理論構建各土層及注漿層單元,襯砌管片則采用梁單元,如圖2。

圖2 三維數值模擬
1) 襯砌管片:彈性模量3x104MPa,泊松比0.2,密度25Kn/m3。
2) 注漿體:彈性模量3.8MPa,泊松比0.3,密度23Kn/m3,粘聚力16KPa,內摩擦角27°[1]。
各地層物理參數值見表1。

表1 土體物理力學參數
隧道襯砌受總應力影響,計算2 個工況:工況1 的主要荷載為總應力,水位為歷史最高水位10.3m,工況2 的主要荷載為總應力,水位為歷史最低水位0.64m。在工況一和工況二的情況下,總應力隨隧道掘進長度的變化如圖3 和圖4 所示。

圖3 工況一 總應力分析結果

圖4 工況二 總應力分析結果
從圖3 和圖4 可以得到,兩種工況下每個區段內,總應力沿隧道斷面環向分布中,左右拱腰總應力差別不大,量值最小;拱底處最大,拱頂處量值居中。兩種工況下,同一掘進深度下,西岸段拱底的總應力比拱頂的總應力平均增大0.31MPa,是兩腰的總應力的2 倍;東岸段拱底的總應力比拱頂的總應力平均增大0.26MPa,是兩腰的總應力的2.1 倍。
根據上述分析,西岸段拱頂和兩腰位于粉細砂層內,拱底位于圓礫層內,粉細砂地層的滲透系數小于圓礫層的滲透系數,隧道掘進引起的孔隙水壓力變化復雜,波動較大,導致總應力變化隨之變化;東岸段,隧道整體處于卵礫石層,地層的滲透系數變化小,因此孔隙水壓力數值穩定,總應力的變化波動較小。
同一掘進深度,沿隧道環向總應力工況一比工況二大,但同一工況下,隧道拱底、拱頂和兩腰的差值變化不大。
盾構隧道施工完畢,選取隧道左線里程右CK7+180.00 處斷面為研究對象,分析對比兩種工況下管片的內力分布云圖,如圖5。


圖5 隧道開挖后左線管片軸力圖(KPa)
由圖5 分析可知,隧道襯砌管片的軸力受不同總應力作用下分布規律大致一樣,且均為壓應力,軸力最大值分布在隧道襯砌管片的拱頂、拱頂兩側上方,軸力最小值分布在隧道襯砌管片的拱底及拱底兩側下方,同時,總應力越大,隧道襯砌管片的軸力相對較大。
為使得南京長江盾構隧道越江段在長江洪汛期下的高效率施工、安全掘進,本次對其開挖掘進過程中受到的總應力進行數值模擬分析,從而得到下面結論:
(1)同一掘進深度,不同工況下,總應力沿隧道斷面環向分布規律大致相同,左右拱腰總應力差別不大,量值最小;拱頂處量值居中,拱底處最大。
(2)盾構隧道的埋深和地層的滲透系數影響著總應力的分布,滲透系數相差越大,引起總應力的波動越大,反之,總應力的波動較小。在實際的開挖掘進過程中,應重點監測隧道拱底和拱頂總應力變化,防治冒頂和突涌冒水冒砂事故的發生。
(3)長江洪汛期間,水位越高,越江段隧道襯砌管片受到的內力就越大,兩者是正相關,因此,要根據隧道開挖掘進的實際情況對管片進行配筋計算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