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浮塵

成天一針見血,
自認快意恩仇。
苦心尋章摘句,
風雨中猶清醒。
所謂生民立命,
過眼便成浮塵。
文章若能濟世,
應問懸壺之人。
有一家著名的化妝品企業在交貨中遇到一個問題——他們生產的香皂中,總會因為各種原因夾帶一些無實物的空盒,遭到客戶投訴而影響聲譽。為解決這一麻煩,他們請來了一名著名的檢測工程師,組成一個科研小組,花了數十萬的資金開發出了一個X光透視監測器,安裝到生產線上后,再也沒有發生過空盒事件。碰巧的是,有一家小工廠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們的工人在包裝線旁放了一個偌大的電風扇,利用強風將空盒吹走,實現了殊途同歸。
14世紀英格蘭的邏輯學家威廉(William)注意到了類似的問題,提出切勿浪費過多資源去做用更少資源同樣可以做好的事。其核心要義有四:避重就輕、避繁逐簡、以簡馭繁、避虛就實。概括起來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為紀念威廉,人們用他的出生地來命名這一主張,稱為奧卡姆剃刀定律(Law of Occam's Razor)。
奧卡姆剃刀出鞘后,科學、哲學迅速從宗教中分離,引發了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成了政教分離,產生了無神論者。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該定律至今仍被一些行業奉為圭臬。比如:哲學領域講求思維的經濟性(Less is more或Law of parsimony),管理學人奉行的百人法則(一些跨國企業集團會將總部員工限制在100人以內),以及最近流行的極簡生活(斷舍離)等。
回到文章開頭的事例,那家用一個非常復雜的方法去解決一個非常簡單問題的企業,明顯違背了簡單有效的奧卡姆剃刀定律,遭到外界詬病也在所難免。其實,現實社會中的很多破產企業就是被這種自己制造的額外麻煩拖累的——不斷地擴大生產、拓寬領域,造成組織急劇膨脹、制度愈加繁瑣、文件逐年增多、會議越來越長,導致效率低下,最后不堪重負,倒在自己施加的額外壓力之下。
當然,前文談及的小工廠能取得成功,可能更多的是生存壓力所逼。但其采用結果導向、直擊問題本質的能力卻與奧卡姆剃刀定律高度吻合——用小成本解決大問題,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隨著知識爆發性增長和交往便捷性增加,時間和精力逐漸成為寶貴資源。許多人終日忙碌卻鮮有成效,其原因就是缺乏化繁為簡的思維能力,總想左右逢源,造成精力耗散。從這層意義上講,奧卡姆剃刀定律無論對個人有效成長,還是組織高效構建都有現實借鑒意義。其關鍵在于拿起剃刀,刪去繁文縟節、洞見問題癥結,將資源集中于自己擅長的領域,緊盯核心價值、簡化組織、簡化流程,避免陷入極具誘惑的虛假需求中不能自拔。
相傳一次巴菲特和司機聊天,對方感嘆為什么他能成功而自己卻默默無聞。巴菲特讓其寫出25件最想做的事,然后要求其刪成5件。對方似乎有所領悟:您是要讓我優先把最重要的5件事做完然后再去做其他事嗎?巴菲特的回答出乎預料:我是要讓你千萬別去碰其他20件事,專心做好這5件就夠了!
看來,巴菲特是真正掌握了奧卡姆剃刀定律精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