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 汪彬 蔣朝旭
(江蘇東交智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相關統計表明,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事故發生占比在全部的交通場景中高達25%。這是由于在平交路口中,行人、非機動車及機動車流線相互交錯,在較短的判斷時間內,需要各方準確判讀交通控制標識,同時完成轉向、避障等操作,任何環節出現誤差都容易引發事故。因此,重視公路平面交叉口安全改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優化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設計過程中,需要明確安全性、暢通性、可行性、科學性及協調性原則。在改善過程中保障通行各方的安全,削減交通沖突數量,優先選用信號燈控制方案;改善方案應切實可行,改造施工應避免明顯的交通擁堵;應因地制宜調研數據、設計技術路線并選取最終方案;改善過程中采用的工程方案、管理手段均應遵循科學規律,避免經驗主義;方案應考慮與平交口周邊道路環境及建筑環境相協調,考慮交通參與者心理感受。
本文主要研究了三類交通沖突場景,分別為機動車-機動車沖突、機動車-非機動車沖突和機動車-行人沖突,綜合考慮平交口交安設施布設、路口周邊環境、交通特征分布等因素,從削減交通沖突數量、降低交通沖突速度及安全措施提升三方面,制定了切實可行高效的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改善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交叉口交通安全優化思路示意圖
綜合考慮公路平面交叉口的安全狀況,按照危險度將其劃分為A~D4種等級,能夠反應出平交口安全服務等級,有利于評價其整體安全水平:其中當交叉口危險度EIu<300時被劃分為A級,此時各類交通流沖突較小,事故隱患較少,整體秩序優良,交通規則遵守情況較好,平交口視距充足,標志標線布設完善;當交叉口危險度EIu處于300~500之間時被劃分為B級,此時各類型交通流沖突不高,事故隱患相對不高,秩序整體較好,大部分交通參與者能夠遵循秩序;當交叉口危險度EIu處于500~800之間時被劃分為C級,此時各類型交通流沖突較多,存在一定的事故隱患,整體秩序不高,常有交通參與者違反秩序的情況,視距存在缺陷,標志標線布設有缺損;當交叉口危險度EIu>800時被劃分為D級,此時各類型交通流沖突偏多,存在大量事故隱患,整體秩序混亂,平交口交安設施、道路條件偏差,可能存在路面嚴重損壞問題。
本文依據交通沖突理論,綜合考慮多種交通流沖突類型,主要依托削減交通沖突數量、降低交通沖突速度兩種主要措施,輔以安全措施提升,因地制宜地選擇其中之一,實現改善平交口交通安全狀況的目的。針對部分危險度較高的平交口,可考慮同時綜合應用多種方法。
針對機動車-機動車沖突數量問題,主要源于行駛路權劃分混亂。在時間方面,可利用信號控制平交口,依照規范滿足設置信號燈的平交口,優先選用信號控制方法。部分交叉口不滿足交叉口信號燈設置條件,可以在空間上利用交通流渠化方法,以路面標線對機動車流進行引流,在交叉道口和交通島等處設置柵欄帶等交安設施,實現空間上的交通流隔離,從而減少沖突點數量。此外,也可以通過標志標牌設置,將平交口劃分出主路和次路,避免大規模交通流沖突。針對D級高危險度平交口,可以考慮通過交叉口改建的方法有效削減交通沖突數量。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改建方案要保證兩個T型路口的間距,以防出現交通流混亂,如圖2所示。

圖2 交叉口改建前后對比圖
相較于機動車,非機動車更加敏捷、便于操作,這也導致機動車-非機動車沖突問題,如圖3(a)所示。非機動車過街時常出現違規垂直左轉和直行左轉問題,可以采用分離左轉和直行的方案實現優化改善,確保非機動車通過交叉口外側右轉、人行橫道左轉,如圖3(b)所示。此外,針對B級和C級危險度的平交口,可以采取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共享的方法實現機非隔離。
機動車-行人沖突數量問題類似于機動車-非機動車沖突數量問題,可以參考其中部分做法。設置橫向隔離設施,從而規范行人過街行為、保障交通秩序。

?圖3 機動車-非機動車沖突改善示意圖
交通沖突危險度會隨交通沖突速度顯著提升,可通過限速標牌、減速帶和減速標線等方法降低交通沖突速度。
結合平交口交通特性,交通流中往往以小轎車或客車為主,優先選用行車道減速標線視錯覺標線和減速帶的方法。此外,調整標志標線設置降低交通流沖突角度,也是降低碰撞傷害的有效方法。
其他輔助性安全措施的提升,需要配合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約束,同時也要求民眾貢獻自己的力量。主要體現在建立健全交通安全法律及執法力度、完善交通管理制度和加強非機動車安全管理三個方面。保障制度、加強教育學習和提升思想站位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