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昆,付 麗,金 巖,張國福,曲健祿,武海斌
(1 山東省果樹研究所,泰安 271000)(2 山東省農藥檢定所)
核桃又名胡桃(Juglans regia L.),是一類重要的“木本糧油”生態樹種,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全世界40 多個國家均有種植[1]。山東省目前發展的核桃栽植品種以早食核桃為主,抗病性差,加之密植的栽培模式致使核桃炭疽病發生日趨嚴重[2-3]。核桃炭疽病由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引起,核桃近成熟期適逢雨季,降雨量大,高溫高濕加劇了核桃炭疽病的發病程度,發病最為嚴重的年份和地區核桃病果率在90%以上,甚至絕產絕收,嚴重挫傷果農的種植積極性,同時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是當前核桃產業良性發展的最大威脅[4-6]。本研究對山東省核桃主產區炭疽病的發生和危害情況進行調查,明確核桃炭疽病的發生規律及影響因子,并提出了防控建議,以期為科學高效監測、防控核桃炭疽病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調查地點設在山東省的5 個核桃主產區,分別為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鎮,屬平原地,土壤為中性壤土,核桃品種為‘香玲’‘豐輝’;臨沂市費縣芍藥山鄉,屬丘陵地,土壤為中性壤土,核桃品種為‘香玲’‘遼核1 號’;泰安市道朗鎮,屬山地,土壤為沙質中性壤土,核桃品種為‘豐輝’‘強特勒’‘清香’;濰坊市昌邑市下營鎮,屬平原地,土壤為中性壤土,核桃品種為‘香玲’‘元豐’;濟寧市鄒城市石墻鎮,屬平原地,土壤為中性壤土,核桃品種為‘香玲’‘豐輝’‘強特勒’。
2018 年6 月初至9 月末,定點、定株、定時觀察核桃炭疽病發病癥狀。在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鎮、臨沂市費縣芍藥山鄉、泰安市道朗鎮、濰坊市昌邑市下營鎮、濟寧市鄒城市石墻鎮各選擇1 個往年發病較重的核桃園,按5 點取樣法,即東、南、西、北、中5 個方位,每點選擇5 株核桃樹,于6月20 日開始監測每株樹上全部果實的炭疽病發生情況,直到核桃采收,每隔7 d(7 月初調查炭疽病始見病斑時間,間隔期為3 d)調查1 次,記錄從顯癥到病害停止發生等不同時期的癥狀特點。
在選定的核桃園內定點、定株、定時調查核桃炭疽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按5 點取樣法,即東、南、西、北、中5 個方位,每點選擇5 株核桃樹,于6月20 日開始監測每株樹上全部果實的炭疽病發生情況,直到核桃采收,每隔7 d(7 月初調查炭疽病始見病斑時間,間隔期為3 d)調查1 次,調查區域不施用農藥[7-8]。
按照1.2 的方法,調查核桃炭疽病的危害程度、用藥歷史及栽培品種。8 月26 日調查每株樹的總果數和病果數,并計算病果率。
核桃炭疽病主要危害近成熟期的果實,同時可危害葉片、枝條。發病初期,果實上產生凹陷的圓形或近圓形的褐色至黑色小病斑;發病中期,病斑周圍呈同心輪紋狀,中部凹陷有小黑點,濕度大時,病斑上的小黑點溢出橘黃色的分生孢子;發病中后期,病斑逐漸增大,且一個病果常有多個病斑,病斑擴大或連片;發病末期,全果發黑腐爛(圖版2),最終導致落果,且病原菌侵染導致核仁無食用價值。
由圖1 可以看出,山東省5 個核桃主產區的核桃炭疽病初發病時間稍有不同,泰安市道朗鎮發病最早,于7 月4 日始見病斑,病果率為2.0%;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鎮7 月7 日始見病斑,病果率為3.5%;臨沂市費縣芍藥山鄉、濟寧市鄒城市石墻鎮均于7月11 日開始發病,病果率分別為1.8%、3.0%;濰坊市昌邑市下營鎮7 月15 日始見病斑,病果率為2.2%。可見,發病初期5 個主產區的病果率均較低,屬于零星發生,病害擴展速度緩慢。7 月中下旬至8 月中旬隨著田間降雨量增加、氣溫上升,高溫高濕加劇了核桃炭疽病的發病程度,這個階段是核桃炭疽病的發病快速增長期;8 月中下旬至核桃采收前,核桃炭疽病達到發病高峰期。

圖1 2018 年核桃炭疽病田間病果率
由表1 可以看出,山東省5 個核桃主產區僅濰坊市昌邑市下營鎮用藥機械化程度高,全年用藥6次(戊唑醇、代森錳鋅、多菌靈、吡唑醚菌酯、福美雙輪換使用),病果率為22.5%;泰安市道朗鎮采用人工噴槍施藥,由于霧滴大,霧化性能差,70%~80%的藥液灑落在土壤中,農藥有效利用率差,病果率為68.0%;其他3 個核桃主產區全年未用藥,核桃炭疽病發病嚴重,病果率在70.0%以上,其中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鎮、濟寧市鄒城市石墻鎮病果率分別達95.0%、90.0%,基本絕產。

表1 2018 年8 月26 日核桃炭疽病危害程度調查
據調查,除新發展的核桃種植合作社外,老園區多數在山區、丘陵或土壤貧瘠地塊建園,果農觀念陳舊、管理粗放,甚至沒有病蟲害防控意識,用藥量、用藥次數、防治方法、用藥水平差異較大,導致核桃近成熟期病果率、落果率在90%以上,甚至絕產絕收,造成嚴重損失。
核桃作為重要的生態戰略樹種,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但果農對病害防治意識薄弱、知識欠缺導致炭疽病危害程度逐年加重[1,9]。本課題組在山東省濟寧、泰安、臨沂、濰坊等地系統調查發現,核桃炭疽病發生極其普遍。核桃炭疽病7 月初開始發病,發展進程較為緩慢,7 月中下旬至8 月中旬隨著雨季來臨,田間降雨量增加、氣溫上升,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加劇了核桃炭疽病的發病程度。此外,5—6 月細菌性黑斑病、核桃舉肢蛾的發生及風雨天氣下,核桃枝條互相碰撞造成的傷口都為炭疽病的發生及病原菌的再侵染提供了便利條件。8 月中下旬至核桃采收前,炭疽病危害達到高峰期,果實迅速發黑腐爛,嚴重的園片發病率高達95.0%,造成嚴重經濟損失,該結論與前人研究結果[10-12]一致。
近幾年,核桃炭疽病大暴發,但防治效果甚微,果農損失巨大,田間調查發現,究其原因除核桃成熟期高溫高濕利于病害發生這一主要原因外,還有以下幾方面因素:近幾年,核桃經濟效益持續走低,干果價格甚至低至10 元/kg,而病蟲害管理成本(人工、農藥)持續升高;農戶分散經營、粗放管理,果農管理觀念陳舊,甚至沒有病蟲害防控意識;科學防治難,用藥品種和防治關鍵時期選擇錯誤;用藥量、用藥次數、用藥水平差異較大等。這些原因導致近成熟期病果率在90%以上,甚至絕產絕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果農砍樹毀園現象嚴重。
掌握核桃炭疽病發生發展規律,便于關鍵時期用藥。本研究發現,在山東省核桃炭疽病最早于7月初發病,7 月底后受高溫高濕天氣影響,炭疽病發病迅速、傳播速度快,此時用藥已經很難控制。因此,6 月底是預防核桃炭疽病的關鍵時期,可選擇代森錳鋅、丙森鋅、福美雙、波爾多液、可殺得3000 等保護性藥劑;若田間零星發病,要及時噴施既可殺死核桃果實表面病菌,又可迅速被內吸、傳導至植物體內的內吸性殺菌劑,如咪鮮胺、戊唑醇、氟硅唑、丙環唑、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藥劑[13-15]。田間施用農藥科學步驟如下:首先根據配制藥劑的濃度及用水量準確量取或稱量藥劑,然后采用二次稀釋法與稀釋物均勻混合,使用高壓機動噴霧器全樹均勻噴霧。使用乳油、可溶性液劑、水乳劑、微乳劑等液態農藥時,用標準的量筒、量杯、移液器量取藥液;對于可濕性粉劑、粉劑、水分散粒劑、顆粒劑等固態農藥及懸浮劑等液態藥劑,應采用比較精確的天平進行稱量。藥劑配制方法:稱藥量=用水量(g)/藥劑倍數[16]。
隨著核桃炭疽病發生日益嚴重,化學防治藥劑的研究及登記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應加快推進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的登記,推薦藥劑的科學使用技術,保障核桃產品質量安全,確保核桃的增產增收和果農的經濟利益。同時,應該綜合考慮生產、環保和生態等因素,重視農藥科學、合理、安全的使用,嚴格按照農藥安全間隔期科學用藥,達到控制病害并保護環境的目的[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