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銘澤
大連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遼寧大連 116028
鎂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強度高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汽車、醫療、航空等領域。但是,鎂合金同樣存在易腐蝕、易磨損等缺點,嚴重限制了其在工程領域的應用。熱處理工藝可以改變鎂合金的組織結構進而改善其性能,但是會使晶粒粗大,性能不平衡。改變鎂合金的化學成分可以提高其硬度及耐蝕性,但成本極高,可用于改善鎂合金成分的元素種類有限。利用電鍍工藝,可以提高鎂合金的表面耐蝕性,同時,改變電鍍液成分及酸洗時間,還可以改變鍍層與母材的結合強度。利用冷噴涂技術,在鎂合金表面噴涂Al-Zn、純Al涂層,也可以顯著提高鎂合金表面的耐腐蝕性。因此,通過適當的表面處理工藝,可以在鎂合金表面得到具有一定功能的涂層,提高其表面性能。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種提高鎂合金表面耐腐蝕性的方法[1]。
選擇AZ91D鎂合金作為母材,試板的尺寸為100×100×6mm。AZ91是典型的鑄造鎂合金,具有易加工、易鑄造、高強度和低成本等優點。粉末材料為Ni60與WC的混合粉末,混合粉末的質量配比為80%Ni60+20%WC,粉末的粒徑在50-150μm,圖1為粉末的微觀形貌。制備前,利用角磨機清除表面氧化膜,再用丙酮、酒精擦拭表面清除油污,確保母材表面潔凈。利用粘接劑將混合粉末預置在鎂合金表面,利用等離子弧進行熔覆,實現耐腐蝕層的制備,具體工藝參數如下:電流48A,焊接速度1.5mm/s,等離子氣流量2.2L/min,保護氣流量15L/min,焊接距離12mm。

圖1 粉末的微觀形貌
熔覆層制備后,利用線切割機進行取樣。依次用320#、600#、1000#、2000#砂紙對金相試樣進行打磨,然后對其拋光處理。用腐蝕液進行侵蝕后,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熔覆層表面平整光滑,沒有氣孔、裂紋等缺陷。圖2為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熔覆層的微觀組織。熔覆層與鎂合金母材之間形成冶金結合,保證了良好的結合強度。在熔覆層內部,可以觀察多邊形的WC顆粒鑲嵌在基體中,在其周圍存在顆粒狀的碳化物增強相。因此,熔覆層的微觀組織特點為:多邊形的WC顆粒均勻分布在Ni基體中。
利用顯微硬度儀進行硬度測試,載荷時間為15s,載荷要為500g。熔覆層表面的平均硬度為901HV,約為AZ91D母材硬度61HV的15倍。硬度顯著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熔覆層中具有高硬度的WC顆粒的存在,同時,碳化物增強相顆粒也起到彌散強化作用。顯微硬度沿深度方向逐漸降低,主要跟WC在熔覆層不同位置的含量有關[2]。

圖2 熔覆層的微觀組織

圖3 沿截面的顯微硬度分布
為了對比研究熔覆層與鎂合金母材的耐腐蝕性能,將熔覆層與母材加工成表面為10×10mm的試樣,并將其封入環氧樹脂中,利用電化學工作站進行極化曲線以及交流阻抗測試。結果表明,母材的腐蝕電流密度(11.803μA·cm-2)高于熔覆層(7.345μA·cm-2),而腐蝕電位(-0.763mV)低于熔覆層(-0.598mV)。一般來說,腐蝕電流密度約小,腐蝕電位越高,說明耐腐蝕越好。熔覆層與母材電化學阻抗譜擬合結果可知,熔覆層的Rp為718Ω·cm2,而母材的Rp為277.7Ω·cm2,說明母材對于電子轉移的阻礙能力要弱于熔覆層。綜上所述,熔覆層的耐腐蝕要優于鎂合金母材[3]。
在鎂合金表面預置Ni60與WC的混合粉末,通過等離子熔覆技術,可以得到表面成型良好、與鎂合金母材形成冶金結合的熔覆層。在熔覆層內部,多邊形的WC顆粒鑲嵌在基體中,在其周圍存在顆粒狀的碳化物增強相。熔覆層平均硬度為901HV,耐腐蝕也優于鎂合金母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