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學恒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一七隊,湖南 衡陽 421000)
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能源緊張問題日益突出,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的支持,在現有的資源現狀和產業發展趨勢下,資源供不應求的現象日益突出。因此對礦產特征進行充分分析并研究找礦方向,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社會的進步發展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本文就湖南兩頭巖地區錫多金屬礦地質特征成礦進行簡析,對找礦方向進行探索,最后進行展望[1]。
本項目2019年對兩頭巖地區開展了深部鉆探驗證工作,完成施工2孔,見隱伏巖體型錫礦體2個(Ⅱ1、Ⅱ3),礦體厚度1.59m~14.03m,Sn品位0.11%~0.21%;見隱伏矽卡巖型錫礦共5層(Ⅱ2-1、Ⅱ2-2、Ⅱ2-3、Ⅱ2-4、Ⅱ4),礦層厚度1.34m~7.25m,累積厚度達到23.64m,Sn品位0.11%~0.27%;兩頭巖礦區可提交巖體型+矽卡巖型資源量333+334(推斷資源量+潛在資源量),礦石量錫金屬量1.74萬噸;且后期蝕變巖體型、矽卡巖型錫多金屬礦找礦空間巨大,提交為錫多金屬礦找礦靶區[2-4]。
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泥盆系錫礦山組、孟公坳組,巖性為一套以碳酸鹽巖類為主夾少量碎屑巖的淺海相、濱海相沉積,碳酸鹽巖類化學活動性大,容易蝕變交代成礦。
巖漿巖出露以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為主,屬大義山北體關口超單元,形成于燕山晚期,按巖石巖性特征可分為3個侵入期次即:小恒單元、巖前單、元介頭單元,與區內錫礦成礦關系密切,巖石譜系單位劃分見表1。
小恒單元(ηγJ2a):為大義山北體第一次侵入,主要分布于圖區西面,分布面積較廣,巖性為微細中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巖前單元(ηγJ2b):為大義山北體第二次侵入,在圖區廣泛分布,是區內分布面積最大的巖體,巖性為中粗粒巨斑黑云二長花崗巖。
介頭單元(ηγJ2e):為大義山北體第五次侵入,主要出露在圖區中部,呈北西-南東向分布,巖性為細粒(少斑)二云二長花崗巖,與區內錫礦成礦關系最為直接和緊密。

表1 兩頭巖地區侵入巖巖石譜系單位劃分
Ⅱ1(低)錫礦體(前期工作發現,本次工作擴大礦體規模):為低品位蝕變巖體型錫礦,前人鉆孔揭露,在隱伏介頭單元(ηγJ2e)與小恒單元(ηγJ2a)侵入接觸界面發現有隱伏巖體型錫礦體,厚8.01m,Sn品位0.17%;工作區南面白砂子嶺礦區在楊柳塘地段施工鉆孔也揭露到隱伏介頭單元(ηγJ2e),在隱伏介頭單元(ηγJ2e)中發現蝕變巖體型錫礦體,厚6.34m,Sn品位0.26%;2018年湖南417隊開展“湖南省衡陽盆地南緣礦集區找礦預測”項目在北面27線施工鉆孔發現Ⅱ1錫礦體往北有延伸,揭露隱伏蝕變巖體型錫礦體厚6.82m,Sn品位0.15%。
Ⅱ3錫礦體(新發現):為本次新發現錫礦體,經鉆孔控制,在ZK2901孔深160.58m~162.17m位置發現該礦體,厚度1.59m,Sn品位0.21%,礦體賦礦在中粗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J2b)與隱伏介頭單元(ηγJ2e)細粒二云母二長花崗巖接觸界面附近,賦礦圍巖為中粗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J2b),巖石具黃鐵礦化、毒砂礦化、綠泥石化,見少量電氣石。
Ⅱ2(低)錫礦體(前期工作發現,本次擴大礦體規模):為低品位矽卡巖型錫礦體,礦體分布在捕擄體底部與巖體接觸帶附近的矽卡巖中,由4個低品位矽卡巖型錫礦層組成(Ⅱ2-1、Ⅱ2-2、Ⅱ2-3),厚度1.34m~7m,Sn品位0.11%~0.18%;賦礦圍巖為矽卡巖,局部見黃銅礦化,錫石呈微細粒侵染狀,肉眼難以識別。
Ⅱ2錫礦體(新發現):為矽卡巖型錫礦體(工業礦體),位于捕擄體底部與巖體接觸帶的矽卡巖中,厚度5.99m,Sn品位0.21%;賦礦圍巖為矽卡巖,黃銅礦化發育,錫石呈微細粒侵染狀,肉眼難以識別。

圖1 兩頭巖錫多金屬礦礦產成礦模式圖
Ⅱ4錫礦體(新發現):為矽卡巖型錫礦體(工業礦體),位于捕擄體頂部與巖體接觸帶的矽卡巖中,厚度7.25m,Sn品位0.27%;賦礦圍巖為矽卡巖,黃銅礦化發育,錫石呈微細粒侵染狀,肉眼難以識別。
(1)構造控礦總體是深斷裂控礦-區域性斷裂導礦-次級斷裂容礦。
區域性深構造的交匯部位,尤其是東西向與北西向構造交匯處,是錫多金屬礦產的富集區;燕山期剪性斷裂、劈理帶是錫礦的主要容礦構造,介頭單元早期細粗粒花崗巖與早期中粗粒花崗巖侵入接觸面,尤其是其上凸部位控制蝕變花崗蝕變巖體型錫礦的產出;地層產狀急轉和褶皺傾伏端的虛脫空間是似層狀錫礦的富集場所。
(2)泥盆-石炭紀的碳酸鹽巖于錫礦化有利。
(3)區內錫礦主要與湯市鋪超單元有關,介頭單元與區內錫礦成礦關系最為直和緊密[5]。
(4)巖體接觸帶產狀平緩部位有利成礦。
(5)賦礦圍巖為硅鋁質巖石時,云英巖化、黃玉化、鋰云母化、金屬硫化物化與錫礦化呈正相關;賦礦圍巖為鈣質巖石時,硅化、矽卡巖化、金屬硫化物化等與錫礦化越有利。
區內成礦地質體為二云母二長花崗巖,成礦構造以侵入成礦構造系統為主,成礦結構面主要有侵入接觸成礦結構面、斷裂裂隙-接觸帶復合成礦結構面、巖體上凸構造成礦結構面、介頭單元早期細粒花崗巖與早期中粗粒花崗巖侵入接觸面成礦結構面、矽卡巖均已發現錫礦體,預測區內巖體上凸構造成礦結構面、介頭單元早期細粗粒花崗巖與早期中粗粒花崗巖侵入接觸成礦結構面礦產類型以巖體型錫礦為主,侵入接觸成礦結構面、斷裂裂隙-接觸帶成礦結構面礦產類型以矽卡巖型錫銅多金屬礦為主。靶區成礦模式見圖1。
工作區介頭單元地表分布范圍廣,多具錫礦化,初步圈定3個錫礦化帶,其中Ⅱ錫礦化帶南東段張家沖、楊柳塘一帶經過前人工作及本次鉆探驗證,發現隱伏介頭單元經鉆孔控制,在隱伏介頭單元(ηγJ2e)中發現蝕變巖體型錫礦,這一帶是后期尋找蝕變巖體型錫礦的重點突破地段,沿已知隱伏蝕變巖體型錫礦體走向、傾向延伸方向可以繼續開展深部鉆探驗證工作,擴大礦體規模。
工作區北東銅盆嶺為小型錫銅礦床,有矽卡巖型、裂隙充填型錫銅礦,礦體賦存在錫礦山組碳酸鹽巖與大義山巖體接觸帶附近的矽卡巖中。2018年衡陽盆地南緣礦集區項目施工的剝土及鉆孔均發現有矽卡巖型錫礦,張家沖一帶經鉆孔揭露,在錫礦山組碳酸鹽巖捕擄體與大義山巖體接觸帶矽卡巖中發現有矽卡巖型錫礦,本次工作施工的鉆孔在花崗巖體中揭露到厚大的錫礦山組碳酸鹽巖捕擄體,在其中發現5層矽卡巖型(Ⅱ2-1、Ⅱ2-2、Ⅱ2-3、Ⅱ2-4、Ⅱ4),礦層厚度1.34m~7.25m,累積厚度達到23.64m,Sn品位0.11%~0.27%;沿已知礦體走向、傾向延伸方向是后期找礦突破的重點地段。
研究區位于大義山巖體北東接觸帶,錫礦山組碳酸鹽巖與大義山巖體廣泛接觸,矽卡巖發育,因此,工作區錫礦山組碳酸鹽巖與大義山巖體接觸帶具有較好地尋找矽卡巖型錫礦的找礦潛力,沿已知隱伏礦體走向、傾向延伸方向進行深部探索,還有較大的找礦空間,預期可提交3-5萬噸錫金屬量,兩頭巖地區有可能提交為中-大型錫礦產地[6]。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湖南兩頭巖地區錫多金屬礦礦體特征及找礦前景,以期提升其找礦能力,從而提升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促進我國社會的長足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