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波,楊興鎮,陸本學
(1.貴州省有色金屬和核工業地質勘查局物化探總隊,貴州 都勻 558000;2.平塘縣自然資源局,貴州 平塘 558300)
研究區位于我國西南地區的貴州省境內,屬于青藏高原東部過渡地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地形起伏大,地勢以高山峽谷為主,巖層風化層厚度大,巖土體工程地質質量差,節理裂隙及卸荷裂隙發育,極易引起崩塌災害的發生[1,2]。為消除該崩塌體對省道公路以及下方居民的影響,本文對該崩塌體的地質特征進行了研究,進而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根據崩塌體的相對位置、主崩方向和坡腳威脅對象分布,將崩坍災害區分為Ⅲ個危巖帶。
(1)Ⅰ號危巖帶。I號危巖帶位于公路后緣,公路坡腳處,主崩方向358°,高程為2360m~2421m,危巖帶長約65m,寬約15m,面積約975m2。該危巖帶巖石風化強烈,巖體中發育兩組裂隙,即①260°∠78°和②120°∠75°,兩組裂隙相互切割,使巖體破碎。同時,兩組節理及巖層層面切割組合控制向北西傾向邊坡形成臨空變形,順著坡面向西北方向墜落墜入坡腳公路邊緣及果園內,據調查訪問I號危巖帶巖體墜落次數少,坡腳僅有一戶威脅對象離危帶距離較遠,沒造成經濟損失,且以后造成直接損失的可能性較小。
(2)Ⅱ號危巖帶。Ⅱ號危巖帶位于Ⅰ、Ⅲ號危巖帶之間,危巖體主崩方向310°,高程為2471m~2497m,該危巖帶長約30m,寬約8m,面積約208m2。危巖體立面呈棱狀體、楔狀體等,近直立。該危巖帶巖石風化強烈,巖體中發育兩組裂隙,即①270°∠83°和②210°∠80°。兩組裂隙相互切割,使巖體破碎,且兩組節理與巖層層面產狀切割組合控制西北面邊坡傾向方向變形。
(3)Ⅲ號危巖帶。Ⅲ號危巖帶位于Ⅱ危巖帶西側,危巖體主崩方向295°,分布高程為2475m~2520m,該危巖帶長約45m,寬約15m,面積約675m2。危巖體立面呈棱狀體、楔狀體等,近直立。測得兩組裂隙產狀分別為:①300°∠80°②55°∠75°,兩組節理與巖層層面產狀切割組合控制向南東面邊坡傾向方向變形。
(4)坡面零星危巖體。除上述三處危巖帶外,研究區坡面零星存在幾處面積較小的危巖體(圖1),體積一般1.5m3~2.0m3,最大約8m3,大部分集中在三處危巖帶后緣,根據現場踏勘預估零星危巖體總量約280m3。由于其規模小、所處位置較為平緩、且離威脅對象較遠,夠成威脅的可能性很小。

圖1 坡面零星危巖體
崩塌堆積物主要分布在研究區后緣山坡坡面和坡腳處,長約120m,寬約150m,主要為Ⅱ、Ⅲ號危巖帶內危巖體崩塌堆積區,堆積體主要物質組成為變質砂巖巖塊,少量為砂質板巖巖塊。其中,粒徑5cm~20cm,約占55%;粒徑20cm~50cm,約占25%;粒徑50m~1m的約占10%;最大塊1.2m×0.8m×0.3m,墜落平距離達60m,高差達110m。已墜落至坡腳平地處,現處于穩定狀態。坡面其余堆積物在持續暴雨作用下,易沿坡面下滑,巖體所處位置坡度較平緩,對坡腳住戶影響不大。
根據外業調查,研究區內危巖體主要發育在果園及公路后緣的斜坡上,危巖體穩定性現狀處于基本穩定至欠穩定狀態,暴雨和地震條件下處于欠穩定至不穩定狀態。據現場調查訪問該崩塌對坡腳住戶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主要威脅對象為房屋后緣階梯平臺處的果林及公路旁的電線桿。據訪問調查該危巖崩塌現威脅8戶約50人;其中重點威脅對象2戶9人,主要受Ⅰ、Ⅱ危巖帶影響。同時,據訪問調查5.12大地震對對危巖帶影響較小,只有局部巖帶掉塊最大1.5m×1.1m×0.5m,體積約1m3,其物質組成主要為變質砂巖巖塊,崩塌的巖塊大多停積在坡面較緩處,少數體積較大滾石的滾落至坡腳處的居民房后緣的果園內。根據《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0218-2006)表6,該崩塌地質災害的危害對象的重要性和災害損失程度為三級。
危巖體的形成包括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是在雙重的作用下使得巖體由穩定狀態逐漸變為不穩定狀態,在暴雨、地震等影響下進而演化為崩塌災害[3]。根據對研究區崩塌災害調查研究,認為該崩塌體的形成機制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控制:①地層巖性,形成危巖體的陡崖均為薄—厚層狀變質砂巖,板巖,致密堅硬,抗風化能力強,常裸露凸出坡面,而其中的夾層含炭絹云母板巖巖層與之相比力學性質較差,且易風化剝蝕形成崖腔;②地質構造,任何崩塌都必須有結構面參與,該坡體巖層產狀較陡,變質砂巖兩組裂隙廣泛發育,且切割較深,加上巖體的層面裂隙、卸荷裂隙以及風化裂隙的共同作用,巖體被分割成不同規模的塊體,最大塊體2.8m×2.5m×1.0m,其完整性降低,為危巖產生崩塌奠定了基礎;③地形地貌,危巖發育于在高程2360m~2530m高的陡崖上,與坡腳高差達170m,陡崖作為危巖體形成的基本條件之一,一方面促進了裂隙發育;另一方面高陡的陡崖加大了危巖崩塌產生的破壞力;④風化作用,變質砂巖、板巖顯著的差異風化,形成0.5m~2.5m的巖腔,促進了上覆砂巖危巖體的形成;風化作用使砂巖體中原有裂隙擴展,加速了危巖體的形成和局部崩塌的產生;⑤降雨作用,山體變質砂巖體內裂隙發育,貫通性好,受地形切割影響,富水性差,但大氣降水滲入砂巖裂隙,溶解可溶物質,加速了裂隙的擴展與貫通,長期的地表水徑流和裂隙水溶蝕,使巖體裂隙間膠結物流失或膠結力喪失。在暴雨季節還可產生暫時性水壓效應,促進危巖體向崩塌破壞發展;⑥人類工程活動,調查區內總體上地廣人稀,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較低,調查區山坡未見建筑物,僅危巖帶后緣見高壓電塔及坡腳處的電線桿,村民活動以農耕和放牧為主,主要在坡腳較平緩處種植蔬菜和果樹等作物,坡面上則以放牧為主,對區內植被造成較嚴重破壞。
根據研究區危巖體形態特征,危巖體破壞方式及影響因素等,對危巖體采取主動防治及被動措施,擬采取以下兩種防治方案。
方案1:Ⅰ號危巖帶采取坡面修整+主動防護網支擋;Ⅱ、Ⅲ號危巖帶在坡腳堆積區豎立被動防護網。
方案2:Ⅰ號危巖帶采取坡面修整+主動防護網支擋;Ⅱ、Ⅲ號在果園位置設立一道擋石墻,擋石墻內填筑粘土以筑起一段落石槽,起到消能與擋石作用。
由上述兩種治理方案可知:對于Ⅰ號危巖帶的治理方案是相同的,均采用“坡面修整+主動防護網支擋”的治理方法;而對于Ⅱ號危巖帶和Ⅲ號圍巖帶的治理方案存在差異,前者主要在坡角堆積區采用“豎立被動防護網”的治理措施,而后者則在“果園位置設立一道擋石墻,擋石墻內填筑粘土以筑起一段落石槽”的方法治理,雖然前者的治理費用較低,治理效果也較好,有效地消除了危巖體對下方居民的影響,但是對于果園處的治理效果不佳,可能造成居民果園勞作時出現崩塌意外的可能性。綜合研究,方案2雖然治理經費相對較高,但治理效果更好,故本文選擇方案2的治理設計。
綜上所述,研究區危巖體的防治工程的實施,將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確保坡腳下村民和省道上過往行人車輛的生命財產安全,從根本上消除該區內的安全隱患。通過治理,解除隱患后,該村還可作為城市規劃區,對縣城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從環境效益來看,可以改善水土流失,美化環境。從直接經濟效益來看,可以保護危巖體下部村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