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崗
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計劃7月中旬出訪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四國以及歐洲波羅的海三國,被認為旨在“抗衡中國影響力”,帶有強烈的對華競爭色彩。這表明菅義偉政府的外交越來越緊跟美國,除了在不久前的G7峰會上日美“聯手”極力勸說歐洲國家對華采取更強硬態度,在涉臺、涉港等問題上,日方態度也越來越向美國靠攏。這不僅讓菅義偉自己所說的“不搞對華包圍網”淪為笑談,也讓日本外交失去自我標榜的“獨立性”“戰略性”,露出“馬仔外交”實質。
日本政治人士常將“日美關系是外交基軸”掛在嘴邊。他們強調這并非是要唯美國馬首是瞻甚至全由美國決定,而是要以美國為“支點”,在依美、從美的同時“用美”。出于這種意圖,無論所謂的“獨立戰略外交”還是實質的“馬仔外交”,恰恰都是基于投機目的的機會主義操作。
2012年底上臺后安倍內閣提出所謂“俯瞰地球儀的戰略外交”,表面上體現了日本外交的戰略性與獨立性,實際上是因應當時奧巴馬政府提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而推出日方配套政策,目的在于承擔日美同盟體系的更多義務以提升自身國際地位。但在奧巴馬卸任后華盛頓的態度和政策生變,日本所謂的“戰略外交”隨之無疾而終。
現在拜登政府上臺,東京認為目前日本面臨的外交環境與特朗普之前頗有相似之處,尤其拜登明確希望日本能夠緊隨美國,菅政府認為這是“利用美國”的好時候,于是毫不猶豫自我否定之前的政策取向,跟隨美方的步伐甚至比當年安倍政府走得更遠也更積極。菅義偉的對華態度在拜登上臺前后判若兩人,可見其在“機會”面前其他都是浮云。
一個國家根據自身國家利益制定外交政策,這本無可厚非。但在尋求自身利益的時候也須有所堅持、重視規則,否則就會陷入不擇手段的機會主義泥潭。過去,一直有評論人士批評日本外交是“反應型外交”,即被動應付外界變化。這種說法從側面說明了日本外交長期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對短期利益、眼前利益過度重視,是這方面的“利益精算師”,但卻慣于忽視中長期規劃和利益。
現在菅政府在對華外交上緊跟美國腳步,確實會讓日本在美國同盟體系中地位有所提升,同時也符合它“倚美制華”的思路。但日本這樣做最嚴重的后果是將主動權交給美國,日本外交的穩定性與一致性都將大大受損。當華盛頓再次變得不可靠時,日本就會因之前的投機遭到反噬。這種情況分兩種,一是當美國與其他特定國家關系大轉折,就會讓緊跟美國的日本陷于被動、尷尬,比如1971年尼克松訪華,當時對日本而言就形同晴空霹靂,最終迫使日本也急于與中國改善關系,至今日本上下仍對當年的“越頂外交”耿耿于懷。另一種情況是日美關系本身生變,美國難以依靠。比如特朗普政府就已經給日本敲響警鐘,不重視盟友、喜歡單打獨斗,對日本也是百般壓榨,曾讓日本政府不得不“另尋出路”。
在這點上,日本既難與素來以獨立外交見稱的法國相比,也比不上鄰近的東南亞國家。東盟一些國家明確表示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這是它們長期堅持的政策立場,而歷史和現實也都反復證明,基于自身長遠和根本利益有所堅持,才是一國外交應有的態度。而這,正是日本外交所欠缺的。
機會主義外交的危害不僅體現在易受外界因素左右,更體現在難以取信其他國家。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和信任,基礎之一就是能對對方外交行為進行較為準確的預判。而機會主義的逐利行為卻讓日本外交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外交互信的另一個基礎是重視規則。國家間交往中也確實存在一些必須遵守的規則,比如互不干涉內政,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現在的日本政府為了短期利益迎合美國,在涉港、涉臺、涉疆等問題上向美靠攏,干涉中國內政,這種做法自然也不能取得別人信任。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日本要與周邊國家構建穩定關系,放棄機會主義路線、坦誠相待才是正途。▲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