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的CES2021大會之后,如今時間也已到3月,這段時間斷斷續續有一些新品上市,當然,總體節奏還是和去年一樣,稍微有些緩慢,頗為考驗等等黨們的耐心。隨著時間的推移,近期會迎來一波新品小爆發,包括AMD銳龍5000系列H機型/U機型、英特爾第11代酷睿H35機型、英偉達RTX 30系等游戲本。當然,新品不僅帶來了全新一代的核心硬件,在大家關心的屏幕方面也有新的進步,總的來說,這次的新品提升比較全面。
不過,先別急著激動,牛叔今天也并不是來介紹新品亮點的——恰恰相反,從牛叔測試及體驗來看,下面要說的,是最近這波新品輕薄本中大家需要注意的點。如果你對新平臺輕薄本不了解,那么這三個基本知識點可以幫你快速理清購機思路!
近幾年隨著制程工藝的進步,輕薄本性能得到了爆發式的增長,這對于所有的筆記本用戶都是好事兒。以前只能干一干簡單辦公的輕薄本,現在也可以做一些渲染、建模類偏專業的應用了——猶記那是在2019年尾,6核12線程的i7 10710U橫空出世,由此引起了大家對于輕薄高性能本的強烈追捧!
不過如今到了2021年,時代大大地變了,現在不僅僅是6核U處理器輕薄本隨處可見,8核16線程U/H輕薄本也屢見不鮮。這種感受,相信看過一些“升級流”網絡小說的同學應該不陌生:如同某本小說里的“初級地圖”,XX境界的高手百里挑一呼風喚雨,之后等到主角實力增長換了“高級地圖”,結果XX境界的高手隨手都是,簡直不要太常見。此中變化,頗為類似。

強性能機型高負載時C面溫度都不低
強性能釋放必然伴隨著高規格的散熱模組和較明顯的風扇噪聲——物理規律誰也無法避免。這時候,就引起了一個討論:對于輕薄本,一定要追求性能釋放上限嗎?是否可以側重低溫低噪聲的使用體驗?或者說,性能釋放常規的機型,就沒有可取之處了嗎?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答案。以牛叔類似的玩機人士為例,更偏向追求更強的性能釋放,畢竟,玩機人士的的確確難以拒絕更強的性能表現——即便你用不上,但是看看跑分也很爽?。∫只蚴请m然我不用,但是它一定要有,“擁有”這種狀態本身也是購機消費的一部分。當然,在需要爆發性能時,比如打開大型軟件,輕薄本會產生一定的噪聲。
●而對于一些追求使用體驗的用戶,低溫低噪聲才是他們的注意點。牛叔時常就遇到一些同學說在后臺購機咨詢時表示,非常在意筆記本的風扇噪聲(比如在圖書館),不僅尷尬,還很影響使用體驗。而在當前的輕薄本產品中,比如8核16線程的機型,你跑個15W的標準TDP就有極為可觀的性能表現了,再加上筆記本的幾十秒到幾分鐘不等的瞬時爆發功耗,短時多核性能表現足以比肩6核H處理器,單核性能可跑上4GHz,既然搞定日常辦公學習綽綽有余。那么在此前提之下,為啥不考慮性能釋放保守而發熱和噪聲極低的機型呢?這類機型即便是在爆發性能階段,也不會有噪聲和溫度問題,更不用擔心長時間的使用情況了。
●另外,除了選擇性能上限不同的機器外,目前也有一些機器支持性能模式切換。但這里面也有一些小點需要注意:首先,大家要關注性能模式設計得是否成熟可靠,有的機型的性能切換比較混亂,即它有此功能但無此作用。而功能成熟的可選廠商不多,這就造成了可選機型范圍也進一步縮小了(一般來說強性能釋放機型散熱模組成本要高一些,價格也相對略高);其次,還得看機型的設定是否區分明顯,比如有的U處理器機型,高性能跑30W左右,常規跑15W,這就算比較明顯的。最后,還要注意性能模式切換是否易用,有的機型有快捷鍵,有的機型每次都要打開軟件去設置,這就比較繁瑣了。

12W狀態的8核8線程U,全核負載約為2.3GHz
當然,哪種選擇都無所謂正確或者錯誤,而在于用戶本身的實用考量——不管是強性能機型還是常規性能機型,都有其用戶群體。而當前有此話題的討論,也從側面印證了一件事:如今的輕薄本處理器性能的確十分強大了!
近期也有同學在問,英特爾H35處理器輕薄本就要來了,從大家一貫的印象來看,對于看重性能的同學,H35機型是不是比TGL U機型更值得關注?畢竟同為第11代酷睿處理器,基本可以把H35看成是U處理器提升功率之后的標壓版。
但實際上這和大家的通常認知不一定相符。比如都是i5款的i5 1135G7和i5 11300H,它倆各種參數基本相同,都是4核8線程規格,只是i5 11300H的最高睿頻為4.4GHz,略高于i5 1135G7的4.2GHz。從這里看,標壓款的i5 11300H理論上限會更高。
然而實際測試中,成績卻有些令人意外:38W款的i5 1135G7的 CineBench

R15多核能跑到935cb,猜一猜一款跑43W左右的i5 10300H機型多核參考成績是多少呢?答案是——747cb。
牛叔這里也要提醒大家:筆記本的測試成績一方面是處理器的成績,一方面也是整機各種因素疊加的測試成績。所以,上面僅代表兩款機型的性能表現,不代表普遍情況。但也足以說明一個問題:對于第11代酷睿輕薄本,H機型處理器性能不一定強過U機型。大家如果追求輕薄本的性能表現,這點需要注意。
除了計算性能暴漲之外,最新硬件平臺的集顯性能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搞定一些網絡游戲輕輕松松。比如LOL這類要求不高(前幾年的集顯機型玩起來還是有些卡頓),從牛叔測試過的多款輕薄本來看,不管是銳龍集顯還是第11代酷睿集顯機型,都能輕松搞定。如果你購機是用來日常使用,最多玩玩LOL來簡單娛樂下,那么選擇集顯機型是毫無問題的。

集顯搞定LOL輕輕松松,只需15W的封裝功耗
在和大家的交流中,發現還有很多小白同學存在疑惑,經常會覺得,有獨顯的機器,看起來更“高級”。實際上,不少機型就是專為迎合這一心理而搭了個弱雞獨顯,性能甚至不及集顯,它拿來有什么用呢?——注意,一般上弱雞獨顯的機型,各方面品質都不會咋滴,好產品也不會靠這種噱頭,比如筆記本遠古時代的GT 610 4GB瘋牛大顯存,應該還有不少玩家記得。
如果你考慮輕薄本獨顯,目前牛叔的建議是,考慮MX 450及以上的機型才有意義,而且得關注高功率+強性能釋放款,才能發揮出實際性能,它能低畫質玩玩一些要求不高的,或者前幾年發布的單機游戲。
此外,有小道消息表示,今年會有一些1.5kg左右重量,搭載H35+GTX獨顯的機型到來(實際上目前已經有一兩臺類似的機型),這種機型有可能成為新的“全能本”,不過時間嘛,看看年中6·18有沒有可能趕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