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芝
關鍵詞:河南省;鄉村振興;人才戰略
一、河南省在鄉村振興的人才振興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一)完善整體設計,為鄉村振興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強化人才政策支持。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人才強省建設的實施意見》,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河南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行動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二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健全農業農村人才培養、評價、激勵、支持、服務等體制機制,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農業農村人才政策。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以科技創新成果與水平、人才團隊與條件平臺建設、科研成果推廣應用和科研組織方式與管理機制創新等為主要指標的農業科研機構績效評價體系。三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落實支持鄉村人才振興財政政策,整合有關涉農發展資金,設立1億元農業農村人才發展專項基金,統籌協調使用,重點支持各級各類鄉村人才培養工作。在與農業有關的院校,實行涉農專業減免學費以及提高農業職業學校撥款標準等資金扶持措施。
(二)緊扣基層需求,開展省博士服務團等專家人才選派工作
一是嚴把選派關口,確保選準派對。堅持“工作表現突出的優先、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優先、有涉農方面專業技術特長的優先”原則,組織省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全省各縣進行對接,在摸底調查基礎上,根據博士服務團成員專業背景、工作經歷等,對口派駐契合當地需求的人員,共派出十六批總計一千四百多名博士奔赴農村基層一線掛職鍛煉。二是深入調查研究,當好參謀助手。引導博士服務團成員發揮專業優勢,圍繞區域發展、產業調整、城市建設等,積極參與調查研究,從專業角度開展產業、項目、技術合作,促進產學研成果推廣轉化,以項目帶動、技術支持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三是架起溝通橋梁,有效嫁接資源。依托派出單位科技實力強、高層次人才集中、信息渠道廣、科研項目多等優勢,積極協調推進院地合作、校企合作,有力促進了派出、派入單位要素資源的整合和嫁接,促進了我省地區之間、省直單位與地方之間的資源要素交流。
(三)統籌各方資源,實施脫貧攻堅“十百千”工程
一是省市縣聯動,推進科技特派員支援基層農村工作。在省級層面,由省科技特派員擔任脫貧攻堅“十百千”工程領導小組成員,并由全省科技特派員負責對脫貧攻堅管理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同時對“十百千”工程利用電視電話進行工作部署,依據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有的放矢地按當前工作重點部署推進策略。在市縣層面,各市縣積極響應全省科技特派員工作部署,加強科技特派員工作任務落實。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支持科技特派員開展工作。2018年,安排科技特派員專項工作經費3546萬元,其中,支持省派科技特派員每人每年2萬元,省派產業科技服務團每團每年20萬元,對縣派科技特派員每人每年給予1萬元經費補貼,貧困縣的費用由省財政負責支付。
(四)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放在能力的提升
一是加強農村技能型人才的隊伍建設。深入推進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和職教攻堅工程,依托“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加強農村地區技能型人才的培訓,提高致富能力,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二是加強農村專業型技術人才的隊伍建設。實施對地方師范生進行免費教育的政策試點工作,建立農村小學教師培養與補充長效機制,緩解薄弱緊缺學科教師短缺矛盾,本著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優秀教師。三是強化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組織全省11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農科教推專家,定點聯系服務16個農業產業化集群(龍頭企業)、140個農技推廣區域(鄉鎮)站和173個新型經營主體,覆蓋全省18個地市所有縣(市)。
二、當前在鄉村振興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鄉村人才總量不足且外流嚴重
據統計,截止2017年底,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為121.63萬人,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75萬人,分別僅占我省鄉村常住人口總數(4638萬人)的2.62%、1.62%;全省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總量為2.64萬人,僅占全省專業技術人才總數(457.45萬人)的0.58%,遠遠不能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
(二)人才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且分布不均衡
就全省來看,農村各類人才整體呈現學歷低、專業技術職務低、年齡大、技能匱乏。據統計,全省農村各類人才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僅有5.7%,而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卻占62.5%,年齡在40歲以上的占65.3%,技能帶動型人才僅占總數的9.9%。
(三)鄉村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滯后,對人才的吸納承載能力不強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仍是最大短板,水、電、氣、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投入不足與重復建設問題并存。教育、醫療、衛生、文體、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尤其是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不高,鄉村基本辦學條件較差,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各類人才到鄉村基層創新創業。
(四)人才發展綜合環境不優,不利于各類人才發揮作用
從思想認識看,一些地方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仍存在要項目、等資金、靠上級的思想,存在著“重物質投入輕人才投入、重項目引進輕人才引進”的錯誤觀念,而識才、引才、育才、用才的理念沒有樹立起來。
三、對策與建議
(一)健全黨管鄉村人才工作格局和領導機制
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關鍵在于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按照統分結合、上下聯動、協調高效、整體推進的策略推動人才工作運行。一是健全黨管鄉村人才工作領導機制和協調機制,在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建立由省農業農村廳、省委組織部牽頭,省發改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參加的鄉村人才振興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鄉村人才振興的整體設計、政策研究和綜合協調。二是加大對市縣人才工作的考核力度,將鄉村人才振興工作納入市縣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重要內容,進一步強化縣、鄉黨委書記和村黨組織負責人的人才工作意識,引導他們牢固樹立新時代鄉村人才工作理念,切實加強鄉村人才工作的領導。
(二)實施鄉村人才培育增量提質行動計劃
一是按照“政府主導+專門機構+多方資源+市場主體”的人才培訓教育體系進行,按照“長短結合、突出重點、急用先培”的思路,整合農業職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站等各類教育培訓基地,利用現有的培訓基地加快對農村實用人才以接受以農業職業教育為重點、以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為補充的教育。二是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重點放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鄉村規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根據農村地區的現有產業結構和農民對提升自己素質的愿望需求,重點解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的培養,實施新型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的陪訓計劃。三是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能力提升計劃,以優秀家庭農場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等為重點,每年選出一百名左右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到省內農業類高校、優秀農業企業、農業科研院所等上掛鍛煉;每年選派500名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到農業職業院校脫產學習,接受職業教育;每年選派100名左右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到國(境)外學習培訓,開闊視野,加強交流,學習先進經營管理知識。四是加強對鄉村人才創業致富培訓,充分調動各類培訓資源,開設創業致富培訓課程,每年省市兩級示范培訓兩千人左右,通過組織到經濟發達地區觀摩調研學習等活動,激發創業意愿,增強致富信心。
(三)實施鄉情親情引才返鄉工程
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引導各類實用人才向鄉村基層一線流動,號召廣大鄉村通過鄉情親情引才回鄉致富,吸引外出農民工、退伍軍人、農村大中專畢業生、本鄉本土在外人才、退休老黨員老干部等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創新、服務鄉村發展。一是吸引在外人才返鄉創新創業,通過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建立本地在外人才信息庫,對在外的高校畢業生、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實施動態監測,跟蹤服務,充分利用各類人才交流會和人才招聘會及招商引資會等,經常定期推介展示家鄉新面貌,充分宣傳投資環境和人才優惠政策,宣傳動員在外優秀人才回鄉發展,為振興自己的家鄉做出自己的貢獻。二是積極動員高校畢業生等優秀青年人才回鄉創業致富,實施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在一線成長成才。繼續選調優秀大學畢業生到鄉村基層工作,每年從省內外高校選調一批有志于扎根基層并有發展潛力和能力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到縣鄉基層政府鍛煉。
(四)實施鄉村振興專業技術人才支持計劃
一是繼續推進科技特派員幫助鄉村振興的“十百千”工程,以全省高等農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和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相關單位為基礎,整合農業科技創新力量,按照“產業組團、縣級組隊、服務到點、統籌調度”的組織形式,組建三十個以上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一百個以上科技特派員服務隊,一千名以上省派科技特派員和三千名以上市派、縣派科技特派員,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務。二是選派博士服務團成員到基層一線掛職服務鍛煉,按照按需選派、雙向選擇,優先滿足貧困地區需要原則,每年從省直相關部門的直屬企事業單位以及省管農業類高校、農業科研院所等單位選派一百名左右博士到基層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以項目帶動和技術支持為手段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三是建強鄉村經營管理和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實施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幫扶計劃,選取一千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000家農民合作社,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鄉村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實施的關鍵和成敗都在人才振興,人才振興先行,為鄉村振興鋪路和奠定基礎,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的積極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