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琴 韓文凱 王彤



關鍵詞:河南省;要素稟賦逆轉;農業科技投入;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18世紀以來世界農業的一種前沿變化和國際競爭表現。廣義的農業現代化是指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實現農業生產技術、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的變革,推進農業生產者的觀念、文化、農業制度和社會組織等方面的現代化。
早在20世紀70年代國外農業發展經濟學家速水佑次郎和弗農·拉坦,曾提出資源稟賦誘導技術變革理論,并根據農業資源稟賦差異提出“機械化主導模式、技術主導模式、交錯發展模式”三種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不同模式。蘭德爾·艾倫森(W.Randall Iresonl987)提出墨西哥農業現代化的實施對提高農民的收入正相關的觀點。張攀春(2017)提出資源稟賦狀況影響農業現代化道路選擇,他認為我國農業存在資源稟賦空間分布差異大、政府應從優化農業區劃、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來源于科技的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在1958年Griliches就利用計量經濟法,計算了美國雜交玉米科技的回報率問題;Robert E.Evenson(1997)通過國際比較分析,得出全球農業科技投入的回報率接近50%。樊勝根(1997)利用可變系數模型與固定系數模型,驗證了中國農業科技投入的收益率達到44%~169%。也有很多學者通過建立模型、實證分析等方法驗證了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有顯著的貢獻,這導致越來越多國家與地區認識到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意義。
區域要素稟賦狀況決定農業現代化模式及路徑選擇。當前,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在面臨要素稟賦逆轉下,如何通過科技要素的投入推動河南現代農業發展,提高河南農業的國際分工地位,是河南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路徑選擇問題,也是政府和學者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河南農業現代化走農業科技發展之路原因
(一)資源稟賦逆轉導致糧食安全生產的內部基礎不牢
由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城市化對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的侵占日益增加,河南農民工大量轉移出去,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越來越成為農業發展的剛性約束,使得河南原來擁有的勞動要素以及土地要素的稟賦優勢發生了逆轉。
勞動力要素稟賦逆轉表現。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河南農村人口稟賦優勢消失。一方面,新增農村勞動力逐漸減少;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呈上升趨勢。如,2008年到2011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從181萬人下降為102萬人;2012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5萬人,全省外出務工農民工2570萬人;2013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90萬人。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660萬人;2014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2萬人,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累計2742萬人(根據河南省統計局網站公布的河南省經濟發展公報(2005-2017)數據整理)。河南省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逐漸減少,但是外出務工的越來越多。從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河南統計年鑒)來看,河南鄉村勞動力資源數從2012年到2015年鄉村的農業從業人員從5367萬人下降為5307萬人,無論是男性或女性也都呈下降趨勢(見表1)。
河南省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有關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的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全省在農業經營戶或農業經營單位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累計30d以上的人員數(包括兼業人員)3251.49萬人,比2006年減少18.1%(資料來源《河南省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河南省耕地面積呈階段性減少,如,1978年河南耕地面積為7157.3千公頃,隨后逐年減少,1999年為6825.9千公頃,2001年耕地面積為6807.3千公頃。稟賦逆轉下農民增收困難。再者,土地、勞動力、傳統生產要素對農業生產率的貢獻份額不斷下降,而技術要素的貢獻率呈上升趨勢。因此,要保證糧食生產安全以及糧食核心區的建設,農業經濟的增長與發展必須選擇走節約勞動力要素和節約土地要素的模式。
(二)科技對河南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帶動作用日益增強
1、C-D生產模型的建立。為了證明農業科技進步對河南省農業生產產量的貢獻,引用索羅中性技術進步函數,它是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基礎上引入科技進步的因素,該模型為:
為了剔除物價變動的影響,農業生產總產值與農業生產資本投入均以1996年為基期。其中農業總產值以“農林牧漁總產值”來表示,農業生產資本投入主要指農業中間消耗的投入。樣本區間為1996-2016年,數據來自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6年河南農村統計年鑒》(見表2)。
由此方程進一步計算,得出資本產出彈性a=0.656,所以勞動力產出彈性β=0.75-0.656=0.094。
3、計算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根據前文貢獻率的相關公式,可求得科技對農業總產值的貢獻率為:CA=0.032/0.078*100%=41.02%。同理可得資本對農業總產值的貢獻率、勞動對農業總產值的貢獻率以及農業用地對農業總產值的貢獻率,分別為57.52%、-0.02%、1.48%。
以上計算結果表明,農業科技進步對河南省農業產值的貢獻率比較高。由前面的T檢驗表明,農業勞動力對農業生產產值的影響很小,在此可以不考慮此因素。由于農業耕地的有限性,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耕地面積將呈下降趨勢,因此,致力于發展農業科技是促進河南省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即河南省應該致力于農業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使農業生產更加快速且高質量發展。
河南積極推廣農業科學技術,依此來降低農業生產投入成本,使農業發展模式由依靠土地和勞動力要素投入轉變為技術要素投入主導型。根據2018年2月28日發布的《2017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見表3)可知,近幾年河南投入資金建立天氣雷達觀測站點、衛星數據廣播接收系統、區域氣象觀測站、地震觀測臺、地震觀測臺網,提高了全年晴雨預報準確率和最高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河南科技的發展狀況減少了農業遭受自然災害的損失。
天氣雷達觀測點的增加,以及全年晴雨預報準確率逐漸增加,農業生產抵御風險能力得到了提高,減少了農業生產發展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保證了農民的經濟利益。
二、未來河南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積極利用新的農業科技成果,破解要素稟賦逆轉下農業發展成本價格雙重擠壓問題,把農業增長源泉轉移到提高農業技術貢獻份額上來,發展技術密集型農業,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是河南實現農業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采取對策如下。
(一)變革現有農業生產技術、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河南省在農業生產技術使用上應積極利用國家開發的農作物高光效育種、農業生物固氮、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和非生物災害防控等技術,加大農業科技對優良品種培育力度,建立優良種子培育基地以及糧食高產區,全面推廣優良品種,強化科技對糧食生產的增效增產功能,以科技提升糧食金融屬性以及農產品的全球價值鏈的作用,提高河南農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糧食交易的掌控地位。在生產方式上,積極采用農業納米新材料與功能產品制造等現代食品加工生產技術以及糧食收儲運技術與裝備、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延長農產品的價值鏈。
在生產工具的投入方面,在加大投入聯合收割機、播種機、插秧機、拖拉機、農用飛機等農業機械化工具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農業的智能機械化科技水平,在河南規模農業經營戶和農業經營單位中進一步增加新型實用智能農機裝備投入,增加對農業的信息科技的投入和管理,利用農業大數據與云計算、農業3D打印技術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以取得比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農業更多的經濟效益。在農業的設施上,積極構建農技推廣服務信息化體系。要加大扶持鄉(鎮)一級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建設,通過開辟咨詢電話、短信平臺建設、農業信息網站建設、報刊、電視、廣播等多媒體渠道,提供全方位、及時有效的農業信息,加強農業科技推廣的軟件建設。
(二)以農業科技武裝農民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生產者的觀念和文化變革
農業國際競爭力體現的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農業人口素質等因素是廣義的農業國際競爭力包含的內容,它與一個國家或地區形成農業的長期、持續發展潛力及其影響水平相關。農民是農業科技的主要實施者,因此,加大對農民的科技知識和農業管理知識培訓,尤其是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職業教育,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推廣示范能力十分必要。
一是對城中村農民進行農村社區教育,破解城鎮化進程中市民化“夾生”成為農業現代化掣肘。由于城市化的發展與推進,農民市民化進程加快,城中村農民的觀念必須變革。通過發展社區教育,使農民在社區生活中接受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推進河南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二是聘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和專家,對承擔農業生產的農民進行從種到收的全程技術操作要求與流程、農產品市場營銷及質量安全等內容進行培訓,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農業科技水平以及應對農產品市場營銷面臨的風險能力。
三是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回鄉務農創業者和農村初高中畢業青年人等作為重點培訓對象,根據各個地區農業優勢產業和特色農業技術需求,進行科技培訓,提升勞動者素質,達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目的。
(三)以政府引導和市場配置資源相結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系統工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與否,涉及到農業科技成果的使用者和轉化者雙方終極目標利益最大化的實現與農業科技成果使用者和需求者的有效對接。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農業科技成果需求方和供給方在有效對接上難免偏頗,首先,政府應積極加強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技術市場準入制度和統一的行業管理機構,培育農業科技成果市場交易主體,促進中介機構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其次,建立健全農業技術市場,充分發揮農業技術市場在配置各種研發機構、推廣部門、農業企業以及農民之間的中介作用,完善技術市場在價格發現、信息溝通、市場評價、資源配置等方面功能。最后,把農業科技成果需求與農業應用技術項目支持資金分配聯系起來,確保農業科技應用研究項目支持市場化,切實反映企業和農戶科技需求。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的供給與需求現結合,以此推動河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