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 霍國琴 李雪君 霍禮歡 劉陽 王玲
1? ?小木耳成大產業
1)生產規模增長迅速。木耳是陜西僅次于香菇和平菇的第三大食用菌。近年來,在全省千億級設施農業工程及脫貧攻堅工作的推動下,木耳生產規模不斷擴張,水平迅速提升,生產方式實現了段木栽培向代料栽培的轉變,分散生產逐步向集約化、工廠化、標準化生產的轉變,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產量效益顯著提升,真正是“小木耳,大產業”。據調查,2019年全省黑木耳產量(鮮品,下同)16.3萬 t,產值11.4億元,分別較2017年增長86%和77%。2020年上半年,全省木耳產量5萬 t,產值3.85億元,其中代料栽培9 362.4萬袋,產量4.7萬 t,段木栽培19.9萬架,產量3 000 t。
2)區域優勢比較明顯。陜西木耳產區主要分布在陜南的商洛、漢中、安康和關中西部的寶雞4個地市,關中、陜北也有少量栽培。其中商洛市是代料木耳栽培規模最大的市,2019年規模達13 070萬袋,產量6.3萬 t,產值4.6億元,分別占全省木耳的87.7%、75.9%和76.7%。漢中市和安康市的段木木耳占比相對較大,分別占全省木耳的11.1%和13.7%。規模在100萬袋以上的代料栽培有柞水、山陽、西鄉、商州、勉縣、鎮安、城固7個縣區。規模在1萬架以上的段木栽培縣區有略陽、白河、寧強、漢濱、洋縣、西鄉、寧陜、城固、紫陽、漢陰、石泉、鎮巴、山陽13個縣區。
3)帶動增收效果顯著。木耳生產周期短,見效快,促農增收效果好,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增收產業。全省56個貧困縣中有30個縣區都有木耳栽培。據調查,2019年陜南地區26個貧困縣區木耳總產值5.9億元,占三市當年食用菌總產值的7.5%。代料木耳每袋成本2元左右,可生產木耳0.5 kg,產值3~4元,每袋收益一般在1.5元左右,如果按戶均1萬袋計算,純收入1.5萬元左右,效益可觀。2019年木耳產業共帶動貧困戶2 606戶5 906人,貧困戶人均增收2 199元。
4)科技水平提升較快。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力度不斷加大。黑威單片、黑威半金、黑威15、黑山2號、青皮、金雜交34號、黃背木耳、白玉木耳等新品種推廣應用率不斷提高;液體發酵菌種、吊袋立體栽培、塔式栽培、林下栽培等新技術示范推廣范圍不斷擴大。木耳科技研發不斷推進,以吉林農大李玉院士為代表的柞水李玉院士工作站、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食用菌產業體系、陜西省食用菌科技特派團等技術團體均在柞水下梁鎮西川村、柞水小嶺鎮金米村及漢中佛坪、略陽等其他主產區,聯合建立了食用菌技術研發中心、技術研究示范基地、食用菌研究院、重點試驗站、科技示范點、食用菌專家工作站、木耳博物館等,大大推動了木耳產學研的有機結合與產業提升。
5)標準化步伐加快。在各有關技術團隊和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陜西省《黑木耳標準綜合體》于2017年發布。柞水黑木耳繼2007年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后,2010年獲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入選“國家品牌計劃”,榮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木耳產業發展做法入選國家“2019 年十大產業扶貧案例”,其產品標準《地理標志產品 柞水木耳》成為陜西省2020年的1號地方標準(陜西省地方標準DB 61/T 1343-2020),于9月初發布,10月4日開始實施。還有留壩、鎮巴等地木耳基地和產品的認定認證等,都極大地推動了陜西木耳產業的標準化進程。
6)模式創新富特色。目前全省從事木耳生產的企業、合作社30余家,其中100 t以上規模化生產企業10余家,較2017年以前大幅增加。同時,發展模式不斷創新,如商洛市圍繞產業扶貧推行的“七統一分”的“千萬袋”循環生產模式和“借袋還耳”“借棚還耳”等生產經營模式;漢中市的“園區引領、整村推進”的“三統一分”產業模式;寶雞市“黑木耳現代休閑栽培法”自動化、產業化新模式等。模式的創新和推廣,極大地推動了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和全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2? ?大而不強存短板
1)產業規模偏小。木耳總體規模雖然有所擴大,但基地個體規模偏小且分散,全省木耳生產的主要縣區37個,生產量在1 000 t以上的縣區僅有9個。生產量小,2019年全省木耳產量僅占全國的2.4%,與黑龍江(314.57萬 t)、吉林(161萬 t)等大省相比,差距很大。
2)生產水平不高。菌種及產品研發企業少、技術力量弱、菌種質量良莠不齊、品種退化等現象較為嚴重。生產設施簡陋,水電路、烘干及清潔化晾曬等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本地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短缺,技術服務跟不上。產業科技創新水平和新技術示范推廣進程緩慢,標準化生產水平總體不高等。
3)品牌建設滯后。雖然“柞水木耳”品牌較響,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就全省而言,重生產、輕品牌的現象仍較突出,產品多以原產品大包散貨銷售為主,“兩品一標”品牌建設和管理能力不足,區域公共品牌少且影響力弱,“秦嶺木耳”等品牌沒有培植壯大,市場競爭力不強。
4)政策配套不夠。財政支持力度不足,木耳等食用菌沒有設立專項;隨著環保監管更加嚴格,菌料加工企業新能源鍋爐、粉塵處理、新型加工設備等需要換代更新,運行費用加大,企業負擔加重。市場營銷流通不暢。部分縣區行政管理體制不順等,都影響產業發展。
3? ?建議對策謀發展
1)擴大生產規模。建議依托資源稟賦,結合陜西木耳產業發展特點,在《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中統籌菌類結構,突出陜南木耳發展,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擴大規模,提升質量。建議全省年新增相對集中的百萬袋木耳生產基地10個以上,力爭到2022年木耳產量在現有基礎上增加30%,達到20萬 t以上,到“十四五”末,又有更大提升。
2)加大財政支持。建議加大省級財政資金對木耳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年列支3 000萬元以上資金支持木耳產業發展,重點支持木耳品種選育、菌種繁育、菌包生產、規?;瘶藴驶a基地建設、產品加工、品牌建設、營銷拓展等全產業鏈發展。重點市、縣(區)也予財政配套,并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木耳等食用菌產業。
3)補齊加工短板。建議著眼薄弱環節,大力支持省力化、機械化、自動化木耳生產加工設施的引進推廣和示范基地建設,以點帶面,推動加工增值。建議全省每年支持產能3 000袋/小時以上的木耳菌包生產線10條,扶持壯大一批加工型龍頭企業,建設1 000 t以上的耳類初深加工生產線10條,重點開展木耳系列產品的研發,提高產業附加值。
4)強化技術服務。建議依托食用菌“1+N”科研聯合體,加大優質木耳菌種研發、菌種生產能力和菌種質量的提升,每年支持5家具有三級以上資質的菌種企業,選育和推廣一批優良品種,加大高質量菌種產能,提升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的轉化率。支持各級技術推廣部門圍繞科技攻關,從品種更新、技術完善、標準制訂、人員培訓等方面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特別是要注重培養一批動手能力強的高素質農民成為當地菌業的“土專家”和科技“二傳手”,打通木耳等菌業科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
5)完善配套政策。建議協調推進縣級食用菌主管部門統一歸口,形成政令暢通的行政管理體系;鼓勵果枝木屑、秸稈基料化綜合利用,倡導食用菌下腳料和廢棄菌渣的生態循環利用;完善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將木耳等食用菌生產加工主要機械設備納入農機補貼范圍;研究出臺和落實木耳等菌類設施用地、用氣用電、新能源鍋爐補貼辦法;強化金融信貸支持,配套出臺相應的保險產品;加快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加大宣傳推介;拓寬銷售渠道,提高市場競爭力;做好產業扶貧政策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把陜西木耳產業做大做強,為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