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華 郝延偉 楊旭英 胡作棟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是由霜霉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侵染所引起的真菌病害。該病近年來在延安市寶塔區發生普遍,對蔬菜生產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筆者對其發生規律進行了比較詳細的田間調查,在防治試驗示范的基礎上,總結提出了綠色防控技術,并蔬菜生產實踐中推廣應用,效果明顯。
1? ?癥狀特點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在白菜、甘藍、花椰菜、蘿卜、芥菜等蔬菜上發生非常普遍。病原菌主要危害葉片,也侵染莖、花梗、角果等部位。病部長出的白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孢子囊和孢子囊梗,是霜霉病的重要識別特征,但在干旱條件下或病斑枯死后難以見到。
白菜苗期發病,葉片變黃枯死,葉背有白色霉狀物。成株期葉片初生淡綠色水浸狀斑點,很快轉變為黃褐色病斑。大白菜病斑擴大后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不規則形,小白菜病斑邊緣不明顯。高濕時病斑背面產生白色霉狀物。發病晚期病斑連片,病葉逐漸變黃干枯。發病嚴重時,葉片自外圍開始逐層枯死。采種株莖、花梗、角果被侵染后,出現褐色病斑,長出白色霉狀物。有時花梗膨腫,彎曲畸形,呈“龍頭拐”狀。花器變綠、腫大,出現霉層而干枯。角果細小彎曲,種子發育不良或不結種子。
蘿卜葉部癥狀與白菜相似,病斑背面生有少許白色霉狀物。肉質根上病斑不規則,黑褐色,稍凹陷。
甘藍葉球最外圍葉片發病后,病斑呈不規則形,灰褐色至紫黑色,靠近葉脈處略帶紫褐色。病斑邊緣色深而稍隆起,中部色淡而略下陷。葉正面的較大病斑周圍常有多數褐色小斑點,病葉背面產生白色霉狀物。
花椰菜病株初期在基部葉片出現小型黃褐色斑,以后發展成為灰黑色斑,背面有灰色霉層。花椰菜的花球上生成淡褐色、淡灰色或黑色變色斑,莖上形成灰色、黑色斑點或條斑。
2? ?發病規律
霜霉病病原菌為專性寄生菌,有明顯的致病性分化。我國已知該菌有3個變種:蕓薹屬變種、蘿卜屬變種和薺菜屬變種。蕓薹屬變種對蕓薹屬蔬菜致病性強,對蘿卜致病性弱,不侵染薺菜。蘿卜屬變種對蘿卜致病性強,對蕓薹屬蔬菜致病性很弱,不侵染薺菜。薺菜屬變種僅侵染薺菜。蕓薹屬變種內不同菌株對各種蕓薹屬蔬菜的致病性又有差異,可分為3個類型。其中白菜類型對白菜、油菜、蕪菁、芥菜致病性強,對甘藍類蔬菜致病性弱;甘藍類型侵染甘藍、芥藍、花椰菜等,但對白菜、油菜、蕪菁、芥菜等致病性很弱;芥菜類型侵染芥菜,對甘藍類致病性弱,有的菌株可以侵染白菜、油菜和蕪菁。
霜霉病主要發生在春、秋兩季。病原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間越冬。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1~2年。卵孢子也可附著在種子表面越冬和傳播,但種子帶菌率低。霜霉病病原菌還能以菌絲體在采種株中越冬。病殘體中的卵孢子是主要初侵染菌源。
田間病殘體中的卵孢子,在來年春季萌發,產生芽管,由春菜葉片的氣孔侵入,或從表皮直接侵入,引起發病。病葉上形成孢子囊,由氣流和雨水傳播,發生再侵染。霜霉病菌孢子囊形成的適溫為8~12 ℃,適宜低溫高濕條件,壽命很短。春菜發病中后期,病組織中形成大量卵孢子,經1~2個月休眠后即可萌發,侵染當年秋季的十字花科蔬菜。
多雨高濕和較涼爽的天氣適于霜霉病發生,早春和秋季常出現發病高峰。氣溫8~16 ℃,相對濕度98%以上,葉片結露時間長時發病最快。溫度低于5 ℃,病害停止發展。過度密植,偏施氮肥,田間濕度高時病害發生也嚴重。十字花科蔬菜連作,土壤中積累較多菌源,發病也重。
3? ?綠色防控技術
蔬菜品種間抗霜霉病性能差異顯著,要培育和引進適合當地栽培的抗病、耐病品種。異地引種不一定適用,應先行試種。
發病地避免連作,實行2年以上輪作,水旱輪作效果更好。保持田園衛生,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體和雜草,予以深埋,并及時深耕土壤,以減少田間土壤中的菌源量。
選擇地勢平坦,排水方便,土質肥沃的地塊做苗床和栽植地。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合理灌溉,雨后及時排水,多雨地區實行高畦深溝栽培。保護地栽培要實行地膜覆蓋,膜下暗灌或滴灌,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降低棚室空氣濕度。適時中耕,提高地溫。加強肥水管理,施足基肥,適時追肥,增施磷、鉀肥。
育苗地要與生產地隔離,采用營養缽育苗,注意調節苗床溫、濕度,防止葉面結露,預防苗期染病,培育健壯無病幼苗。定植前進行低溫鍛煉,適當蹲苗。定植時嚴格淘汰病苗、弱苗。
在病害發生期,要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和摘除重病株下部的老葉、病葉,并帶出田外深埋。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再侵染菌源。收獲后亦要徹底清除病殘株和落葉。
保護地實行變溫管理,溫、濕度控制在適于蔬菜生長而不利于病害發生的范圍內,以高溫降低濕度,補施CO2,控制該病發生。
化學農藥防治應以預防為主,一般在陰雨天到來之前及連續陰雨的情況下或初發現病株后噴藥。可選用72.2%霜霉威水劑800~1 000倍液、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9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70%乙磷鋁·錳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69%烯酰·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64%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52.5%噁銅·霜脲氰水分散性粒劑1 800~2 000倍液、68.75%氟菌·霜霉威懸浮劑600~8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700~1 000倍液、4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500~700倍液等。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噴3~4次。在一個生長季節中,農藥要輪換交替使用,以免霜霉病菌產生抗藥性。噴藥要均勻周到,重點部位是病葉葉背霉層和未發病的嫩葉。為了增加藥液在葉面上的黏著性,每10 kg藥液可加入中性洗衣粉5~10 g。
保護地蔬菜還可選用煙霧法和粉塵法防治霜霉病。煙霧法是應用45%百菌清煙劑,按30~50 g/100 m2的量估算,分放在棚內4~5處,傍晚點燃悶棚,次日清晨通風。粉塵法是應用5%春雷·王銅粉塵劑,5%百菌清粉塵劑,按150~200 g/100 m2的量估算,在傍晚用噴粉器噴撒,次日清晨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