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勇,邱光明,路林海,武朝軍,王 彪,耿傳政
(1.濟南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1; 2.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308;3.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1)
盾構法因具有安全性與地層適應性好、對環境影響小、施工快速等優點,已成為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常用工法。盾構接收作為隧道施工關鍵環節,在大埋深、高水壓等復雜工況下施工風險較高,盾構進洞過程中常引發洞門涌水、涌砂事故。盾構水下接收技術可有效避免洞門泥水噴涌,提供良好解決方案。葸振東等[1]對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水下接收技術進行研究,總結端頭加固及洞門止水措施;邢慧堂[2]以南京長江隧道工程為例,提出超大型泥水盾構水中接收三軸攪拌加固、冷凍加固、強降水加固三重措施;賁志江等[3-4]分析了南京地鐵10號線過江隧道垂直凍結施工擋土墻溫度變化規律;徐延召[5]以武漢地鐵2號線為例,研究了盾構水中接收技術。近年來,隨著隧道施工技術的發展,盾構水下接收技術已得到一定應用[6-11]。
濟南地鐵1號線王大區間(王府莊站—大楊站)含1座中間風井,中間風井至大楊站區間線路長2 033m,盾構沿現狀黨楊路掘進施工,于大楊站接收。大楊站位于經十路與黨楊路、齊魯大道交匯處,呈南北向布置,是1號線與4號線換乘站,1號線位于地下2層,4號線位于地下3層。盾構接收覆土深約10.2m,在接收井下沉1.6m處澆筑承托板,作為盾構接收承托板。盾構接收端上方存在臨時改遷的220kV供電管溝及給水管道,鄰近交通主干道,現場不具備改移條件。設計端頭加固方式為設置三重管高壓旋噴樁、800mm寬C20素混凝土地下連續墻止水帷幕(底部位于隧道結構以下6m)、輔助降水井。三重管高壓旋噴樁長9m,直徑800mm,間距600mm,加固范圍為隧道結構外側上下左右各3m。大楊莊站地下水主要為潛水和承壓水,潛水層水位標高16.830~30.140m,水位埋深11.5~18.3m;承壓含水層水位標高25.200~28.740m,水位埋深5.1~13.7m。
盾構接收前,在接收端頭上方靠近圍護結構處進行水平探孔取芯,左右線隧道下方均存在一定厚度的承壓含水層,加固體中地下連續墻未能完全隔斷承壓含水層。加固體外側和中部施作1~6號降水井備用,降水井井底標高5.000m,埋深27.0m。降水井運行后,動水位快速穩定至井底位置附近。停止運行4號降水井后作為凈水位觀測井,12h后測得4號降水井水位恢復至接近初始水位。根據接收洞門水平探孔取芯情況,端頭加固區降水井未能將承壓水水位降至隧道中心線下。隧道下部存在較厚砂卵石地層,其透水能力強、水壓大,洞門破除及盾構接收期間易引發洞門涌水、涌砂事故。
本工程采用土壓平衡盾構施工,在高壓旋噴樁加固失效的情況下,刀盤直徑大于殼體直徑。因接收端地質條件復雜,存在富水砂層,高壓旋噴樁加固效果較差,洞門取芯后出現涌砂情況,且地面存在供電管溝,需進行盾構接收方案比選。對比分析普通接收、土中接收、水下接收方案,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普通接收方案風險高,無法避免洞門破除過程中水、砂從刀盤孔隙中涌出;土中接收方案風險較高,可利用土壓力平衡地下水壓力,但破除洞門時須留出工作面,且破除過程中涌水、涌砂處置較慢;水下接收方案風險低,可利用水壓力平衡地下水壓力,且可通過調節液面高低自由改變水頭壓力,洞門破除過程中可將涌水作為應急注水。

表1 盾構接收方案比選結果
經方案比選,采用盾構水下接收技術,以保證施工安全。采用液氮垂直凍結加固技術形成1道凍結土體帷幕,承載水土壓力,可對洞門進行止水封堵,防止洞門涌水、涌砂。
盾構接收前,需對接收井地下連續墻外側一定范圍內的含水層進行加固,增大地層強度,提高地層隔水性,以避免盾構進洞時洞門涌水、涌砂。采用液氮垂直凍結加固技術處理土體,使洞門破除后土體可承載水土壓力,并阻擋地下水攜砂流入接收井,保證洞門安全。根據以往工程經驗,凍結土體帷幕引起的地表凍脹隆起一般≤20mm,可采用地面注漿和洞門水平注漿相結合的方式處理地層融沉,如無重要管線,可自然解凍恢復原貌。凍結管間距根據凍結發展速度(一般為80~150mm/d)確定,宜同時達到交圈,并在兩端設置測溫孔。考慮凍結管與既有地下連續墻的最近距離為300mm,預計凍結7d后凍結壁厚度可達1m,滿足承載水土壓力的要求。
盾構接收時需驗算承托板、臨時梁、墻承載力,混凝土擋水墻厚600mm。豎向分布鋼筋采用φ28 HRB400,間距150mm,通過植筋與承托板、地下1層中板連接。水平分布鋼筋采用φ20 HRB400,間距150mm,與側墻通過植筋連接,植筋與側墻豎向鋼筋通過L形鋼筋焊接。拉結筋按構造布置,在地下1層中板上澆筑1.6m厚砂漿,為管片拼裝提供反力。盾構接收井平面如圖1所示。

圖1 盾構接收井平面
在承托板下方設置φ48×3.1鋼管滿堂支架,步距為0.6,0.9m。在承托板下方澆筑C40混凝土柱,截面尺寸為1 000mm×700mm(長×寬),混凝土柱內設置4根φ48×3.1鋼管及橫桿(步距為0.6m)。采用MIDAS Gen軟件建立計算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計算模型
計算得到承托板彎矩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承托板邊緣彎矩較小,中部彎矩較大。計算得到臨時梁彎矩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臨時梁跨中正彎矩較大,梁端負彎矩較大。

圖3 承托板彎矩云圖(單位:kN·m)

圖4 臨時梁彎矩云圖(單位:kN·m)
在不考慮設置鋼管滿堂支架的情況下,承托板、臨時梁裂縫寬度均約為1.7mm,不滿足要求;當考慮滿堂支架支撐力為110kN/m2時,承托板裂縫寬度約為0.4mm,臨時梁裂縫寬度約為0.25mm,滿足要求。
盾構接收前,通過水平探孔檢驗加固效果,對洞門底部靠近砂卵石地層范圍內的加固效果進行重點檢測,在無水或存在少量滴水的情況下破除洞門。大楊莊站小里程端洞門處地下連續墻厚1m,迎土面(外側)混凝土保護層厚70mm,開挖面(內側)混凝土保護層厚70mm,采用工字形柔性接頭連接地下連續墻。洞門分3次破除,完成地下連續墻止水帷幕施工時進行第1次洞門破除,第2次洞門破除至最外側鋼筋(不切斷),當盾構刀盤到達凍結土體時切割鋼筋。洞門破除過程中做好施工監測與應急管理工作,發現異常變形或滲漏水現象立即停止破除,并采取一定措施。盾構進入加固區前完成洞門密封結構安裝,密封簾布應具備收緊功能。
垂直凍結、洞門破除及水下接收準備工作完成后,應迅速開展連續盾構掘進施工,并嚴格控制掘進參數,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優化施工參數,盾構接收端做好同步配合工作。分層分次蓄水,擋水墻內首次注水應分次進行,每次注水高度≤2m,觀察時間≥2h,啟動降水井,開始連續掘進,控制總推力、盾構姿態,減少掌子面凍結壁暴露時間,及時補充水位損失,保持水土平衡,避免涌水、涌砂。盾構通過圍護結構時緩慢轉動刀盤,避免刀盤被卡。盾構通過密封結構時,停止轉動刀盤,通過密封結構后第1次收緊壓板,然后啟動刀盤。
砂漿墊層掘進期間,降低掘進速度,重點控制掘進姿態,避免盾構上揚,及時調整液位。盾尾脫離密封簾布前,停機1次,少量多次注入砂漿,為洞門封堵做好準備。盾尾脫離密封簾布后第2次收緊壓板,并停機進行洞門封堵,隧道內部與洞門外部同時進行封堵。通過抽排水分層降低液位,補充封堵洞門,盾構脫離全部管片后進入拆解階段。
1)盾構水下接收技術合理可行,具有安全可靠、對周邊環境影響小等優點,可平衡水土壓力,有效控制地面沉降,保護地下管線。
2)液氮垂直凍結加固技術可使凍結土體有效承載水土壓力,阻擋地下水攜砂流入接收井,保證洞門破除安全。
3)為降低承托板開裂程度,可適當考慮滿堂支架提供支撐力,但須經計算確定。
4)分3次破除洞門,可有效降低地層涌水、涌砂風險。
5)做好施工監測與應急管理工作,發現異常情況立即采取相應措施,以提高施工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