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文
近日有英國反華議員出主意,要西方國家搞所謂“貿易北約”以對抗中國。筆者注意到,類似的西方貿易小圈子在本月中旬舉行的歐美峰會上曾經提到過。峰會后的聯合聲明提出建立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以圖主宰排除中國的世界高科技產業鏈,及投資、貿易和科技規則與秩序。稍加分析,不難看出,它并不支持全球化和多邊主義,而是構筑少數發達國家小圈子,分裂全球化,割裂多邊主義。
聯合聲明開宗明義,所有計劃的出發點是歐美站在一起,“保護它們的企業和民眾免受非市場經濟體損害世界貿易體制”。這既不是推動全球所有國家的合作,也不是推動覆蓋164個經濟體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完善和發展,而是全副精力投入到分裂上,集中一部分成員,去反對另一部分成員。
推動分裂的依據是要針對“非市場經濟體”,這本身就是錯誤的。世貿規則體系里并沒有區分市場經濟體和非市場經濟體的明確規定。由于世貿規則體系是按照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制定的,因此能夠符合條件加入世貿組織的經濟體,總體上都不是計劃經濟體,具體衡量則應以世貿組織對成員經濟貿易體制的中期審議結論為準。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已經經過7次審議,均為合格。另一個衡量尺度是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當被告次數。截至最近,中國是46起,歐盟88起,美國156起。因此不符合市場經濟要求,違規最多的恰恰是美國。
根據這個錯誤的分裂前提,聯合聲明接下來宣稱的一系列措施,也是分裂式的。新技術研發與合作,僅限于“共同民主價值觀和尊重人權基礎”的美歐國家。重新審議的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再平衡,當然要排除中國。新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方面的標準和規則由美歐制定。聯合聲明還不惜重墨宣稱推動世貿組織改革,核心立場卻是把世貿規則“更新”到對所謂“產業補貼”“國有企業不公平行為”等約束上,卻閉口不談世貿規則體系的三大基本原則,即非歧視待遇原則、差別待遇原則和協商一致原則,也不提糾正單邊措施和單方面停擺世貿組織上訴機構的錯誤。這無非還是由它們來改寫多邊規則。
再說到TTC針對“非市場經濟體”的各項主張,恐怕只是一廂情愿。世界新技術的發展并轉化為生產力,繼而推動全球產業鏈不斷發展,有其自身客觀規律,不是政治領導人根據意識形態劃線而設計出來的。半導體芯片產業能夠領先的決定條件是大規模研發投入,后者則取決于市場規模是否足夠大,乃至能帶來足夠收入。而這個領域最大市場恰好是中國,占全球市場的1/3,而且很快會提高到將近40%。舍棄中國,“設計和生產最強大、資源最有效的半導體”只是空談。
美國高技術產業鏈對外依賴程度很高,涉及到許多國家,歐盟甚至不是大頭。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21年前4個月,美國高科技產業進口1470.4億美元,逆差412.1億美元。進口的46.2%來自亞太,恰好是來自歐盟(23.1%)的兩倍。其中中國占比21.1%,接近整個歐盟。搞一個分裂的產業鏈,有必要嘗試嗎?
美歐兩家制定技術標準只是個霸權心態,并不現實。標準一般是由行業協會制定。世界早就形成非常完善而成熟的行業協會、委員會體系,它們往往在標準制定上起基本作用。例如涉及廣泛工業領域的國際電工委員會,制定各類相關標準。但該委員會有正式成員62個,準成員26個,而美國和歐盟只有28個國家。半導體芯片制程設備準則由設在硅谷的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制定,該協會由全球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2000多家企業組成。
聲明還提到,在航空工業領域暫停波音和空客關稅戰。且不說波音和空客很難真正休戰,就共同壓制中國航空工業發展而言,恐怕也十分離譜。如果壓制,中國自然要反壓制。那么問題來了。第一,中國同時是波音和空客最大海外單一市場,誰都不能舍棄中國市場。中國卻可以輕易地二選一。波音董事長卡爾霍恩不久前呼吁美國政府不要把貿易政治化,波音無法承受離開中國市場的后果。第二,波音和空客的生產也離不開中國企業。約有1萬架波音飛機含有中國零部件。波音在中國有多家工廠。空客A320的總裝線和A330的完成與交付中心均設在天津。第三,對中國C919發動機“卡脖子”也很難。歐洲航空發動機巨頭羅爾斯·羅伊德公司已經躊躇滿志,提出要在中國建發動機廠。
總之,不管美歐組建什么樣的小圈子,加在一起也只是少數。西方少數大國自成體系,為世界制定規則的時代,早已過去。▲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