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響響
1978年,青島工業總產值只有56.55億元。如今,青島工業總產值早已突破萬億大關。40多年來,從百億到千億再到萬億,青島工業完成了3次大步的跨越。青島,其工業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產業到高端制造,產業層級不斷攀升。與此同時,工業發展被注入了強大的創新基因,從“五朵金花”品牌的誕生到一眾以創新為命脈的中小企業的崛起,產業活力不斷增強。此外,工業以“青島制造”為名片日益閃耀全球,從最初的產品出海到如今的資本出海,產業影響力不斷擴大。當下,著力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青島,對“青島制造”又有了新的加持,青島用實力做到了“未來可期”。
“上青天”是成績,也是過去
40多年前,改革開放初期的青島,有著“上青天”的美譽。紡織工業的發達令青島在全國輕紡界與上海、天津共享美譽。不過,這也是一個極富時代印記的符號。那時的青島,輕工業產值超過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5%,紡織服裝、輕工食品、化學橡膠、家用電器等構成了青島工業的基本格局。而當時青島工業所有制結構也比較單一,主要為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從1987年推行企業承包經營制開始,青島工業企業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進程不斷加快,企業組織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到1997年,先后有51個國有工業完成改制,涉及資產77.7億元,職工3.3萬人。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工業改革使企業結構形成了國有企業、私營(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
2017年末,全市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31戶,比2008年減少43戶,國有企業呈逐年遞減態勢。伴隨著改革開放,青島的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從無到有,得以迅速發展。從1984年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落戶青島,外商投資企業在青島整個工業經濟發展中異常迅猛,到2017年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共1037戶,工業總產值占全市比重為26%。
放眼現在,青島輕工業比重僅占約1/3,而裝備制造業產值占比已達約50%,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青島工業發展的新引擎。這中間,青島工業自我蝶變的勇氣和決心貫穿始終。國內外資本和大項目的引入、本土傳統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老企業搬遷改造、產業集聚的規劃發展……40多年中,青島工業的每一步都是大刀闊斧的,而這些不僅促成了產業格局的優化,也促成了產業層級的躍升。
青島雙星,一家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企業,2008年從服裝、制鞋轉型輪胎制造后,曾舉步維艱。現在,它卻煥發新生,2014年至2017年,企業年均利潤復合增長率超過20%。現如今,整潔有序的車間、高度智能化的流程,在這里,生產效率是過去的3倍,產品不良率降低80%以上。這樣的企業在青島絕不是個案,它們見證了青島工業走向高端的另一場巨變。
以創新動力激發工業發展
隨著企業改革改制加快步伐,多種經濟成份競相發展,為“青島制造”注入活力,工業企業整體經濟效益逐步提高。除此之外,青島工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著由外延型擴大再生產轉變為創新引領內涵型增長的特點。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青島工業“五朵金花”的誕生可以視為這一轉變的肇始。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青島的品牌戰略推動一批企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產品水平和技術含量,以品牌創新的方式為青島工業的轉變積蓄了最初的內生動力。
品牌經濟已經成為青島工業的一大傳統。目前,青島已有世界名牌兩個、中國名牌68個、山東名牌和青島名牌近1500個,品牌經濟總量占全市工業經濟“半壁江山”。“青島制造”憑借品牌之翼有機會得以騰飛,但對技術創新的追求和堅守才令這雙翅膀更加豐滿,讓青島工業能夠飛得更高更遠。
改革開放以來,青島經濟的發展脈絡始終圍繞著“開放”。作為青島經濟的脊梁,青島工業也始終與全球交織在一起,與國際市場和資源不斷融合。如今,不論是石化化工、橡膠輪胎、食品飲料等傳統產業,還是軌道交通、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外企、外資催化了青島工業產業價值鏈不斷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而更重要的是,代表著青島工業日益壯大的青島企業和“青島制造”也在全球舞臺上愈加耀眼。
海爾、海信等大企業早已在國外建立了生產基地并布局了研發中心,近年來更是并購了通用家電、東芝電視等全球知名老牌企業,雙星也在今年成功控股了錦湖輪胎……中小企業也開始嶄露頭角,瑞昌棉業在非洲建設了近10個工廠、三鏈鎖業收購16個海外品牌、特銳德設立德國電氣技術研發中心……企業正通過全球汲取更多發展的養分。
青島,全面進入“工業互聯網時代”
在用互聯網變革制造業,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這條道路上,青島早已率先行動起來。2015年以來,青島相繼出臺了《青島市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關于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推進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努力打造工業互聯網領軍城市。
幾年時間過去,工業互聯網正漸入青島制造之骨髓。在海爾、酷特智能等先行者的帶動下,變化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發生——個性化大規模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已初具規模,中小企業擺脫了最初的焦慮,漸漸跟上工業互聯網的步伐,依托龍頭企業,開始共享轉型發展的紅利……
現如今,不得不說,工業互聯網正在重塑制造業。而生產過程的改造則是變革的起點。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工業生產就是高效率運轉的流水線上,一件件一模一樣的標準化產品陸續下線,運往各地市場。而工業互聯網則將這種工業生產徹底顛覆為個性化的大規模定制:既有流水線般的高效率,又能按需生產個性化的定制產品。
這樣的顛覆,青島是國內最激進的踐行者。
海爾的家電定制、酷特智能的個性化服裝規模生產,早已是業內人人耳熟能詳的“教科書”式實踐案例。作為全球工業互聯網的引領者以及“中國模式”的代表,海爾的影響自是不言而喻。而位居青島一隅的酷特智能,也在近年來成為很多工業互聯網從業者的“朝圣”之地,已先后接待了來自國內外數萬人參觀學習。
更重要的是,在“先驅”的影響下,全新的制造業思維模式在青島更快發芽、成長。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借助互聯網思維與工業互聯網,積極創新生產模式,將小批量、個性化的生產方式應用到更多行業和領域之中,個性化大規模定制模式的總結提煉與推廣效果明顯,成為全國的一個標桿。
很多新面孔開始嶄露頭角。恒尼內衣打通企業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采購供給等各個環節,利用智能系統實現各種生產資源要素的高度集成,成為全國最早實現數據驅動的無菌內衣個性化定制企業;大有電子玩具通過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以數據驅動整個設計、生產制造環節,成為毛絨玩具個性化定制引領者;前豐帽藝依托可復制的“客廳工廠”,實現了端到端集成的智能化制造,為終端消費者直接提供在線定制體驗服務……
以點帶面,由低到高、齊頭并進一直是青島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推進路徑。在推進海爾、中車等有實力大企業先行先試的同時,更依托龍頭企業,構筑平臺支撐的產業生態,讓更多的中小企業共同享受工業互聯網帶來的轉型發展紅利。
中小企業發展工業互聯網,雖在技術水平、人員儲備、資金實力及資源整合等方面存在短板,但也有著機制靈活、結構簡單、信息傳遞及時準確等優勢。依托大企業搭建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更好地幫助中小企業“取長補短”。
如今,這一路徑正在有效推進。大企業、典型企業已經形成的可復制、可推廣、可普及的理念和模式正在成為帶動青島中小企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一大力量。以海爾COSMOPalt為例,該平臺匯聚了數以萬計的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為關聯中小微企業輸出眾包設計、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等整體解決方案。
“青島制造”是“中國制造”一路砥礪前行的縮影。青島的企業家充分利用市場開放機遇,精心運作打造品牌,實現了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品牌經濟已成為青島的主體經濟特征,成為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骨干與脊梁。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 立足青島,放眼全球,青島正在全球競爭中乘風而行,承載著在制造業前沿領域中實現領先的重任,也正努力在未來制造業版圖鐫刻上“青島制造”的新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