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寶麗
2021年3月22日12時36分,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中國首代核潛艇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噩耗傳來,眾人悲痛。
音容笑貌猶在,思想精神長存。彭士祿院士逝世的消息公布后,國防科技工業等領域自發以各種形式深切緬懷這位功勛卓著的科學家。他畢生致力于核動力事業,不求名、不逐利,曾在自述中寫道:“如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簡單的話語,蘊含著深情,感動著大家。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彭士祿是中國農民革命運動的先導者和著名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創始人、革命烈士彭湃之子,他4歲成孤兒,2次入獄,37歲成為核潛艇總設計師。作為真正受人仰慕的“紅二代”,他是出色的紅色基因傳承者。中國核動力事業能夠從無到有、由弱變強,中華民族能夠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離不開一大批像彭士祿院士這樣忠于黨、忠于人民、熱愛祖國、熱愛科技事業的科學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彭士祿院士一生中為國家做了轟轟烈烈的兩件大事:作為中國首任核潛艇總設計師為核潛艇設計了心臟,為中國建設了核電站。可以說兩次掀起“核巨浪”,改變了核動力的發展格局。彭士祿院士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拓荒牛”和奠基者。
回望歷史,正是一大批像彭士祿院士這樣的科學家為了國家富強,選擇上草原、進沙漠、蹲山溝、踏海浪,逆風而行,奔波于祖國大地,與炎炎烈日、凜冽風沙做伴,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望歷史,他們為了理想信念,選擇隱姓埋名、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把生命置于危險之中,把國家置于安全之地。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當前全黨正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國防科工局明確提出,緊抓三個結合點,把學習領會黨領導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創造輝煌成就的歷程、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改革發展的寶貴經驗和科技創造精神融入學黨史的全過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細化深化,切實增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推進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發展的本領。可謂正當其時、針對性強、十分必要,必將為國防科技創新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走向未來。深切緬懷彭士祿院士,就要把他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的崇高精神匯入到中國力量、中國夢想中,讓我們在國防科技工業自立自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作者為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