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南開學校的“社會視察”課程歷經試行期、完善期和更新期,形成了三類型視察內容和四階段視察活動的完整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南開學校發現這類課程存在指導教師難求、時間安排較難、激發學生興趣不易等問題,但它立足學生需求,注重全面規劃,強調學行并重,對當前研學旅行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 社會視察;研學旅行;南開學校
中圖分類號 G423.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1)02-0038-04
1926年秋,天津市南開學校為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以天津社會環境為活教材,創設“社會視察”課程[1],開創我國研學旅行課程設置先河。因“社會視察”課程理念新穎,成效斐然,天津、山東等地學校紛紛效仿,“社會視察”課程獲得迅速推廣。南開學校的“社會視察”課程雖因抗日戰爭而終止,但為我國現階段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一、“社會視察”課程的背景與目的
(一)“社會視察”課程的產生背景
南開學校以“教育救國”為辦學宗旨,實施開辟經驗的教育。學校認為開辟的經驗是西方國家發達的緣由,為促成中國現代化,必須貫徹開辟經驗的教育。實施開辟經驗的教育,“當以動作為主,學科為副”。因此,開設“社會視察”課程是南開學校辦學宗旨的具體體現,也是南開學校進行開辟經驗教育的必然結果。
“社會視察”課程的產生也是南開學校反思現實教育狀況的結果。學校發現,學生平日與社會疏離,一味苦讀死書。學生偏于研究思想學說,缺乏實行。學校所用教材脫離社會實情,教師談空理,學生不務實,導致學生缺乏普通常識。南開學校時任校長張伯苓認為“欲免此種弊病,最宜使學生與社會接近”。[2]
(二)“社會視察”課程的設置目的
“‘社會觀察者,使學生到社會上去作實地的觀察與研究之謂也?!盵3]從社會的角度來說,“社會視察”課程使學生了解新穎且實際的社會現象,進而密切聯系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學生將社會視察的結果報告社會,供將來解決問題時參考。從教育的方面來講,“社會視察”課程重在通過學生觀察社會現象與問題,發展他們的實際觀察力,培養他們的現代能力。社會視察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客觀事實,有助于他們從事科學研究,同時社會的真實需求也有助于學校改造現有的課程。[4]
二、“社會視察”課程的創建與發展
(一)試行期
1926年8月10日,張伯苓校長宣布成立社會視察組織機構,并提出從初二和高一兩個年級開始試行。[5]不久,南開學校聘請熟悉本地情形、熱衷社會調查的科任教師組成社會視察委員會,聘趙漠埜擔任首任干事。學校公布的《高一、初二級社會視察試行辦法》規定了“社會視察”課程的目的、組織、時間和地點,特別指出,“高一注重在社會制度及機關之調查,初二注重在視察自然界現象及人民生活之現狀”[6]。在一學期的試行中,學生先后參觀紡織、面粉、造幣等社會機關。學期末,趙漠埜建議將社會視察正式列入課程表,并規定學分。[7]
(二)完善期
1927年南開學校決定將社會視察納入中學課程系統,與國文、英文、算學、史地、自然、體育、藝術等學科并列,作為高二年級必修課程實施。1929年南開學校建立了完整的課程體系,制定了《社會視察工作大綱》,以社會上政治、經濟、教育、輿論、紡織、工業、金融、交通、公用等各類機關為主題制定學習單元。學生分組分赴不同機關參觀視察。自1931年起,南開學校高中部三個年級全部開設“社會視察”課程。[8]據1933年學校統計,社會視察的機構數量達二百余處,社會視察已成為學校常態開設的正課,至此南開學校的“社會視察”課程已相當完善。
(三)更新期
1932年秋,南開學校提倡“心力同勞”教育,認為以往的“社會視察”課程“空虛不著實際”,決定更新課程,將課程名更改為“社會作業”,強調社會視察“不僅使學生用眼去看,用心去想”,而應“使學生用手去作”。“社會作業”課程的興起并非完全取代原有的“社會視察”課程,而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探究改造的活動。學校設計的“社會作業”課程圍繞“國難特殊工作”“城市設計”“市區教育”“市區建筑”等單元,并要求高三年級學生試辦社會改善工作。[9]這使“社會視察”課程從以參觀訪問為主變為以探究實作為主??谷諔馉幈l后,南開學校內遷,課程隨即終止。
三、社會視察課程的內容與實施
(一)“社會視察”課程的內容架構
南開學校的“社會視察”課程最終以“社會人生”為中心,選擇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等主題,選擇相關社會環境,建立活動大單元。學校經過多年實踐,提出了“飲食供給”“住行設備”“衣料紡織”“糾紛解決”“罪惡懲罰”“用品制造”“文化傳播”“社會統治”“痛苦救濟”“貨物交易”等課程主題。每一主題相關社會環境以社會機關為主,社會機關的選取以天津市及其附近區域為限,以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社會機關為上選,以規模較大、容納學生較多為合宜。南開學校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及不同的教育目的,設置了三類“社會視察”課程。[10]
1.同一類社會機關的內部視察
“社會視察”課程安排每單元視察同一類機關,并要求學生圍繞同一主題進行深入探究。例如,南開學校高中部進行海河問題主題研究,學生視察的機關有海河工程局、華北水利委員會、海河整理委員會,市港務處。學生分組圍繞海河的機關管理、經營海河的經費問題、治理海河的方法、海河的地理狀況、海河沿岸之商務問題等主題開展研究。
2.同一主題的多場所視察
“社會視察”課程就同一主題展開多場所視察。例如,南開學校初中部“社會視察”課程包括天津五大路線及各路經過地點與所引起的問題。第一條路線的主題是租界問題,具體路線及討論問題是:海光寺駐津日本兵營(天津條約的史跡,庚子八國聯軍的外兵駐華問題)——西開后之桃源村(老西開問題,該段地界的管理問題)——佟樓、馬廠道(租界推廣問題)——平安電影院附近(租界管理問題)——老西開教堂(天主教與基督教,及其他宗教問題)——日租界(日本的市政管理與市政工程)。
3.跨區域的旅行視察
南開學校為擴大社會視察范圍,每年假期舉辦旅行團,由教師分組帶領學生走出天津,開展旅行視察。例如,1928年春假,南開學校指導北平組、唐山組、大沽組三組學生分別游平西春山諸景、西山八大處、玉泉山、頤和園、城內中央公園和北海公園,參觀城外之燕京、清華二大學、城內之古物陳列所、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及協和醫學院,往返費時7日;參觀塘之久大、永利二工廠、康山啟新洋灰公司、華新紡紗廠、北寧路機廠、交通大學和馬家溝開灤煤礦,往返費時5日;參觀塘沽永利、久大二工廠、黃海工業化驗所和大沽口炮臺,往返費時2日。
(二)“社會視察”課程的實施階段
南開學校的“社會視察”課程主要采取考察探究的實施方式。課程實施一般分為四個階段,見表1。[11]
之后,南開學校將第四階段并入第三階段,將“社會視察”課程的實施簡化為預備、出發、結束三個階段。預備階段主要是師生在班上討論預定讀物,共同擬定社會視察時的研究問題,遇有專門名詞及疑難由教師負責解釋。出發階段包括學生各自擬定較詳盡的問題表,到目的地時分組詢問及視察。結束階段則是在班上研究視察時的不明之處,并討論相關學理與事實的問題。[12]
四、“社會視察”課程的實施成效與困難
(一)實施成效
“社會視察”課程實施成效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師生均有收獲。在學生提交的170多份報告中,無一人反映課程枯燥無趣。南開中學總結課程實施效果:學生均獲得相當的社會常識,對天津的地位多一層了解;學生養成了開辟精神,對于實際的問題漸知應付之方;課程增進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引起學生的自重心,讓教師更明了學生個性;社會視察也有助于學科課程的學習。[13]第二,各級各類的學校仿效南開學校的“社會視察”課程。如天津市立師范學校采用社會視察輔助公民課程,使學生了解社會生活。[14]青島市立女中也通過社會視察增進初中生的實際學識。[15]天津中學采用社會視察培養學生觀察力,引起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興趣,加強了學校與社會的聯系。[16]青島私立小學也訂立社會視察實施方案。[17]第三,“社會視察”課程的開設十分成功,對學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南開校友、天津大學教授呂元平多年以后回憶說:“在高中課程方面我最感興趣的是‘社會視察課……在工廠看到民族工業剛剛興起的萌芽和工人們惡劣的工作條件;去外國銀行了解外國的經濟侵略;去日租界公務局看到他們辦公好像是在對我們示威;去日本小學看到走廊的墻壁上掛著宣揚武士道精神的圖畫;去監獄參觀時,從牢門的孔洞中看到政治犯瘦弱的身軀,這一幕幕場景,一次次經歷不僅使我增加了社會知識,更增強了愛國心?!盵18]
(二)主要困難
南開學校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發現主要的困難有三個:第一,指導社會視察的教師不易得到。并非所有的教師都能勝任社會視察學習的指導工作。南開學校認為,“社會視察之指導員,既須學識淵博,更須身體健壯,不畏走路,有勇猛作事之精神,并須善于輔導,使學生遵守秩序”[19]。此外,“社會視察”課程的指導教師不是專職人員,往往兼教其他科目,因此每周擠出兩三個小時組織學生外出視察實屬不易。第二,課程時間安排較難?!吧鐣暡臁闭n程用時較長,且常有因視察機關發生變故而導致視察時間安排混亂。學校規定的每次兩小時的視察時間常不敷用。第三,激發學生興趣不易。一些學生輕視“社會視察”課程,認為它沒有普通學科課程重要。因而學?!耙幻嬖敿咏忉尪鴩兰佣酱?,一面設法引起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對“社會視察”課程的價值的認識。
五、“社會視察”課程對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啟示
當前,各大中小學校廣泛開展的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其目的與方式與南開學校的“社會視察”課程類似,學習和借鑒“社會視察”課程有助于改進與完善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更好地發揮這類課程的教育價值。
(一)立足需求
南開學校提出“社會視察”課程“應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處處要問‘這樣作是否是學生所需要的?”[20]學校不是讓學生適應課程,而是讓課程走向學生,成為學生發展能力、適應社會的教育載體。課程不是目的,而是工具,課程不是有待學生吸收的固定內容,而是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的動態資源。南開學校的“社會視察”課程是動態的、開發的并具發展性的育人載體,課程為學生而設置,課程因學生發展而有用。然而,當前一些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出發點不是學生的活動和發展,而是自然環境和社會場所。課程設計者不是問學生樂于在這些社會空間里進行什么樣的教育活動,而是一味地關注場所中的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學生接受的教學內容。但是課程設計者認為有價值的內容常常在學生看來毫無趣味。研學旅行課程應是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踴躍參與的生本課程,不是關于場所的知識課程。片面地強調場所中的知識內容,甚至開發相關的知識化教材,只會把豐富多彩的社會“活教材”變為枯燥干癟的信息。
(二)全面規劃
南開學校以學生的廣域生活為基礎來規劃課程,使其適應現代生活,而不是通過狹隘的學科和簡單知識來規劃課程。課程規劃不再是簡單地羅列和疊加若干學科,而是從社會生活的全域視野出發,有機整合適應生活的有益經驗。這樣不僅擴大了課程內容的領域,將全部有意義的社會生活單元納入課程的范圍,還讓課程具有生活氣息、社會功用和教育價值。一方面,全域規劃挖掘了視察路線和場所的教育價值。南開學校整體考察天津及周邊的社會場所,并對其進行梳理,歸類共同之處,形成“社會視察”課程的教育主題,使得視察路線清晰,學習主旨明確,有助于學生聚焦并系統研究某類社會現象或議題,同時也不會產生主題遺漏和重疊的問題。另一方面,全程規劃豐富了視察課程的學習過程。南開學??v向規劃社會視察學習的全過程,讓視察前、視察中和視察后的每一階段都有真實有效的學習發生,使視察過程不只是看、聽和想,還有資料收集、問題提出、相互討論、演講報告等多種方式,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且激發了學生深度學習。反觀當前的一些研學旅行活動設計,常常是方式單一、過程簡短,學生走馬觀花,不求甚解,研學旅行活動的教育價值不足。
(三)學行并重
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須走出學校,在廣闊的自然和社會場所中進行。有些人因此誤以為研學旅行就是要離開課堂,脫離學科,專注于旅行活動,這使得一些研學旅行要么幾乎等同于旅行活動,要么僅在旅行中蜻蜓點水式地設置若干小問題,供學生一邊游覽一邊思考。研學旅行似乎演變為脫離學校學科的孤立課程,從而導致課堂與旅行彼此分離,學科與活動互不影響的現象。南開學校“社會視察”課程則強調視察活動與學科訓練的貫通,認為社會視察可襄助科學研究,因此學校在課程設計上注重前移后續。前移是在社會視察之前舉辦相關知識的講演,為學生鋪陳視察對象的知識背景,后續是在社會視察結束之后,師生開展相關學理探討。這些做法使得社會生活與學科知識緊密關聯,視察活動與學科學習相互支撐。因此,“社會視察”課程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而是促進學科學習向社會延伸,轉變學生學科學習方式的課程。學科課程也不是與“社會視察”課程毫無聯系,而是豐富學生對視察對象的認識,激發學生對社會現象與問題的深度思考。因此,當前的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可以借鑒這種思路。在設計研學旅行時,加強研學活動與學科知識的整合,使研學旅行活動更具深度和廣度。
(王凱,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杭州 310021)
參考文獻:
[1][9]陸善忱.“社會作業”新試驗(上篇)[J].南開教學,1933(1):52-60.
[2] 張伯苓.張伯苓教育言論選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152-153.
[3][19] 南開學校社會視察委員會.天津南開學校社會視察報告[R].天津:南開學校,1929:1,9,7.
[4][10][12] 南開社會視察委員會編.社會視察工作指導(初稿)[R].天津:南開學校,1934:2-3.
[5] 趙漠埜.南開學校社會視察新組織[J].南中周刊,1926(南開學校二十二周年紀念號):1-6.
[6] 社會視察委員會.高一、初二級社會視察試行辦法[J].南中周刊,1926(9):36-37.
[7] 趙漠埜.社會視察報告書[J].南中周刊,1927(16):69-79.
[8] 陸善忱.下學期高中部社會視察學科改革計劃草案[J].南開教學,1931(4):1-18.
[11][13] 天津市南開中學.天津市南開中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68-178.
[14] 趙光宸.民國二十五年度第一學期社會視察報告[J].市師,1937(2):114-117.
[15] 青島市立女中.校務概括:社會視察[J].青市女中校刊,1936(1-2):93.
[16] 天津中學.天津中學社會視察委員會組織大綱草案[J].津中周刊,1936(153):3.
[17] 青島市私立小學.青島市私立小學社會視察實施方案[J].青島教育,1933(2):12-13.
[18] 秦穎.陸善忱與“社會視察課”[J].天津政協,2008(2):43-45.
[20] 陸善忱.社會視察今后的新趨向[J].南開雙周,1930(2):18-20.
實習編輯:劉 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