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彬彬 梁冰 繆雄
摘要:本研究基于現代農業的發展,運用文獻研究、案例分析整理出25項新型職業農民勝任力素質的基礎上,在全國不同省市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并用SPSS21.0對回收的數據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從專業知識、職業素質、個人特質維度構建了新型職業農民勝任力素質模型,探討了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勝任力素質的因素。
關鍵詞:現代農業;新型職業農民;勝任力素質模型;因子分析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研究新型職業農民勝任力素質模型,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綜合素質,對提高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代農業發展的內涵
現代農業是指廣泛使用現代科學技術,運用科學的農業經營管理方法,對現代農業生產資料進行高效整合,從而達到比傳統農業更加高產、農產品更加高質、生產過程更加高效、環境更加友好的發展形式。相較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具有生產過程集約化與科學化,運作過程市場化與產業化,發展取向差異化與生態化等特點。
二、現代農業發展對職業農民的勝任力素質要求
現代農業的特征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勝任力素質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主體意識。發揮農民市場主體作用的現代農業,要求農民具有主體意識,而且要有堅持不懈的意志,對自己所從事的農業充滿熱愛。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生產和工作中,一旦確定目標,就要集中精力,想方設法去實現,不輕易放棄,努力堅持。
(2)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綜合素養。科學化、工業化、集約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的現代農業,首先要求農民具備相關專業知識,非常了解所從事的行業產品性能及其生產加工過程,熟練掌握農業生產的專業技術,能利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在生產經營中的相關問題;其次要求農民具備市場開拓與決策能力,能了解行業及市場運作的基本規則,根據市場需求和變化趨勢,確定生產經營目標,能與客戶、行業協會及中間商進行業務洽談,獲取訂單;再次要求農民具備開拓創新與冒險精神,對新的知識、技術或方法有較大興趣,處理新的問題時敢于打破常規,勇于大膽設想和嘗試,改造、變革、顛覆傳統農業。
(3)角逐市場的競爭能力。現代農業需要農民融入到農場品市場交易中,為了不斷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這不僅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具備市場競爭的意識和能力,能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優勢或不足,同時也要掌握準確分辨并了解競爭對手的方法和計劃,在此基礎上取長補短,不斷改進、提高自身產品質量和服務品質,憑借優良的產品和服務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在與競爭對手較量中建立優勢。
(4)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與環境保護意識。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農民具有生態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意識,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要時刻注意到環保的要求并且為了達到相應的環保目標而采取相關措施,不僅要重視專業技能的提升,還要了解國家在農業農村環保方面的政策措施,積極應對農業環境保護問題。
三、基于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勝任力素質模型的構建
(一)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因子分析及提取
1.文獻研究與案例分析
本研究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數據搜索平臺、EBSCO外文數據庫等,通過現代農業、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模型、勝任力素質、勝任力等關鍵詞搜索并進行整理。
本研究選擇分析了20個優秀新型職業農民的案例,我們將案例分析的重點放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工作中的關鍵行為事件,分析哪些行為因素觸發高績效結果,從而得出更具有代表性的描述和相應的解釋。注意案例中研究對象對工作中的內容的陳述,以及研究對象對自己工作的總結描述,目的在于得到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如何開展工作的詳細描述,方便數據的收集和素質模型框架的搭建。
在整理分析案例過程中,以《勝任力分級素質詞典》為基礎,通過對經典案例中的關鍵行為事件、詞語進行分析、研究和提煉,最終確定了20個勝任力素質因子,它們分別是:身體健康、組織與經營管理能力、文化素養、生產和工作經驗、相關專業(產品)知識、財務知識、專業技術專長、學習模仿能力、掌握政策能力、信息收集與分析能力、人際關系與溝通能力法律意識與知識、開拓創新與冒險精神、競爭服務與誠信經營意識、風險意識與應對能力、環境保護意識、合作精神、堅持不懈的意志、樂觀與自信、個人魅力與影響力、對成功與幸福的追求,對工作(事業)的熱愛,對社會以及家庭的責任、榮譽與地位。
2.問卷調查及分析
使用問卷調查法從定量分析的角度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問卷調查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評分的形式進行,使得到的數據可量化且更客觀,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加強研究結果的說服力。
本次調查問卷共向25個省的新型職業農民共發放550份調查問卷,采用線下隨機抽樣的調查形式。在這550份調查問卷中,有效問卷為529份。從輸出的樣本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從男女比例來看,男性占比較大,達到76.3%;在年齡分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人的年齡在45—55歲之間,占44.4%;在文化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是初中文化水平,約占44%;由此可以看出,調查樣本大致的分布狀況。
(二)勝任素質維度確定
1.信度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到,克隆巴赫Alpha的系數為0.953,基于標準化項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數為0.953,可靠性統計項數是25個,克隆巴赫Alpha和克隆巴赫Alpha這兩個系數值都遠高于0.9,統計項數也大于10個;Alpha系數越高,其可靠性就越強。可問卷調查的可靠性較強。表1給出了信度分析的可靠性統計量結果。
2.探索性因子分析
①可行性分析。從表2我們可以看到KMO和Bartlett檢驗的結果。KMO的選擇標準:KMO的值介于0-1之間,若KMO值越大則表示該數據越適合做因子分析;從上表不難看出,KMO=0.945,數值接近1,該數據非常合適。Bartlett的Sig值=0.000,若Sig值大于顯著水平0.05,說明變量間不存在關系,很明顯此問卷數據的Sig小于0.05,故存在關系,適合做因子分析。
②因子提取。從表3我們可以看到各因子對數據結果的貢獻率。其中前3個因子的特征值是大于1的,分別1=11.841、成分2=1.51、成分3=1.168。這3個因子成分相加的特征值為14.514,占全部特征值的58.079%,累計的反差百分比為大于55%。所以前三個因子為主因子。
3.因子旋轉
通過因子旋轉,將負荷值較低的因子刪除,留下負荷值較大的因子,將留下的負荷值通過大小排列,進行歸納整理后得出以下結果,三大因子中,因子1占方差百分比的25.232%,包含對工作(事業)的熱愛、對社會與家庭的責任、對成功與幸福的追求、個人魅力與影響力、堅持不懈的意志、榮譽與社會地位、組織與經營管理能力、人際關系與溝通能力、競爭服務于誠信經營意識等9個變量;因子2占方差百分比的24.866%,包含如財務知識、專業技術專長、信息收集與分析能力、學習模仿能力、文化素養、市場開拓與決策能力、掌握政策能力、開拓創新與冒險精神、環境保護意識、法律意識與知識、相關專業(產業)知識、風險意識與應對能力等12個變量;因子3占方差百分比的7.981%,包含身體健康、樂觀與自信、生產和工作經驗、合作精神等4個變量。
(三)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模型構成
根據上述勝任素質維度分析,我們可以開始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勝任力素質模型。該模型由3大因子組成,其余25項勝任力素質隸屬于三個因子的范疇內。基于之前對勝任力素質做出的整理,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工作的實際的工作情況,各勝任力素質的解釋如下:
(1)因子1 命名為“職業素質”,包含因子有對工作(事業)的熱愛、對社會與家庭的責任、成功與幸福的追求、個人魅力與影響力、堅持不懈的意志、榮譽與社會地位、組織與經營管理能力、人際關系與溝通能力、競爭服務與誠信經營意識。
(2)因子2 命名為“專業知識”,包含因子有財務知識、專業技術專長、信息收集與分析能力、學習模仿能力、文化素養、市場開拓與決策能力、環境保護意識、法律意識與知識、相關專業(產品)知識、風險意識與應對能力。
(3)因子3 命名為“個人特質”,包含因子有身體健康、樂觀與自信、生產和工作經驗、合作精神。
四、新型職業農民勝任力素質模型的分析
通過對問卷的有效數據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我們能從中準確的提取出三維度結構模型,整理得到了新型職業農民勝任力三維度結構(圖2)。探索性因子分析與本研究的所得出三維度結構模型基本一致,與之前確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的理論框架相一致,說明了本研究所建立的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模型對問卷真實的反映程度較高,有較強的合理性。通過旋轉成分矩陣分析,表明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模型是一個多維的并具有內部關系的結構,是充分反映新型職業農民素質特征和環境所要求的綜合性勝任力結構。
新型職業農民勝任力主要由三個維度組成,包括個人特質、職業素質和專業知識。新型職業農民勝任力模型中,職業素質和專業知識這兩個維度屬于外在層面的勝任素質;個人特質屬于內在層面的勝任素質,基本符合Mcclelland提出的傳統素質冰山模型。
“個人特質”這個維度屬于新型職業農民內在的勝任力維度,很難通過培訓、教育來提高。內在層面的勝任力能激發外在層面的勝任力,通過職業素質促進專業知識的提高,最終能提升個人素質能力,進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高績效目標。“職業素養”是指新型職業農民所具備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能力屬于內在層面的勝任維度,包括合作精神、樂觀與自信、身體健康、勤奮務實以及良好的個人品德。新型職業農民生產出的產品需要流向市場,會經常跟農產品采購商打交道,所以良好的個人品德會在農村電商創業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農業生產活動是“靠天吃飯”的產業,具有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新型職業農民在活動中會處在一種高壓和不確定的心理狀態。因此農業生產活動的高壓不確定的特征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強大的心理特質是新型職業農民必須具備的素質。
“專業知識”指的是新型職業農民所具備的農業生產知識、技能、經驗以及對農產品及服務的認知能力。對于一名新型職業農民來說,掌握農業生產領域的知識技能是獲得高績效的關鍵要素。“職業素質”是指新型職業農民所具備的思維方式,包括互聯網思維、產品導向思維和市場機會的識別、信息尋求和學習能力、超前意識和創新意識、風險意識。新型職業農民不僅需要將產品生產出來,還要懂得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市場規則,來獲取市場利潤最大化,所以互聯網思維以及信息搜尋能力等是作為新型職業農民需要鍛煉的勝任力。
參考文獻:
[1]李鈴.國內外素質和素質模型研究評述[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2):110-114
[2]王樂杰,沈蕾.城鎮化視閾下的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模型構建[J].西北人口,2014(3):90-95
[3]肖娥芳,祁春節.基于ANP的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量化研究[J].西北人口,2015(5):95-96
[4]賈亞娟,寧澤逵,楊天榮.基于AHP法的新型職業農民勝任素質評價體系的構建[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7(1):82-89
[5]張波,申鵬.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研究回顧與展望:一個文獻綜述[J].理論月刊,2019(7)
[6]尹希果,劉歡.基于精準扶貧視角的科技特派員勝任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16):151-158
課題項目: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019年度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能力素質提升路徑與措施研究》(項目編號:S201910543050);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2018年度一般項目《基于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能力素質建設研究》(項目編號:XSP18YBC183)
作者簡介:朱彬彬(1998— ),男,廣東梅州人,本科,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梁冰(1999— ),女,湖南懷化人,本科,金融工程專業;繆雄(1971— ),男,湖南平江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