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軍
摘 要:為滿足經濟高速增長下的極大礦產需求,礦山開采范圍及規模有顯著擴張,但同時,由于對地質勘查的不重視及管控不嚴等問題,使得礦山開采中的災害防護措施嚴重滯后,而且地質災害也有著更高危害。經研究發現,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往往與錯誤的開采方式有關,會影響到礦山地質結構穩定,進而引發滑坡、坍塌等嚴重災害。所以,為有效規避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應當嚴抓地質勘查質量,掌握礦山地質及環境特點,還要對地質災害的特點及成因有所了解,進而制定出可行性較高的地質災害治理方案,這對于改善當前礦山工程領域的安全現狀,對于提升礦上地質災害治理實效有積極作用,下面將就此展開詳述。
關鍵詞:礦山工程;地質勘查;地質災害
1礦山工程地質勘查基本內容
通常情況下,在開展地質勘查工作的過程中,為了有效的保障礦山工程項目順利的進展,就需要在礦山工程項目構建的之前,就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地質勘查工作。在這樣的工作當中,需要工作人員使用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以此能夠有效的保障在進行勘測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明確出現地質災害的實際問題。同一般情況下,在礦山工程發生了地質災害之后,在開展地質勘查的過程中,首先需要進行礦山的整體測繪,對于礦山的整體測繪也是整個勘查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這樣的工作開展,也是有效的保障在之后的地質勘查工作當中,打下良好的測繪基礎。之后,還需要進行礦山的實際勘探。在勘探的過程中,需要能夠針對滑坡進行相應的勘探,為了保障勘探的合理性,需要能夠對出現滑坡的實際情況,以及出現的方式進行詳細的勘探。在工作的過程中,往往采用的是鉆探、物探以及井探等多種勘探方式的使用。以此保障在進行勘探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較為準確的數據信息。在最后的工作當中,則需要積極的開展野外測試工作。在一般情況下,在進行野外測試的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對工程測量、坡體表面位移等方面的測試,以此能夠獲得更加全面具體的數據信息。
2礦山工程地質災害類型以及特征
礦業開發對地下水系統的影響與破壞主要表現在礦坑疏干排水造成小范圍的地下水位下降,對區域地下水均衡影響較輕,另外還表現為礦業活動對含水層水質的污染。
2.1.1地下水位下降
礦山大部分為斜坡露天開采類型礦山,開采底板大部分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之上,礦區含水層地下水位普遍較低,采挖對地下水位影響較輕;少部分礦山屬負地形開采,礦坑積水需要使用抽水泵抽排,礦山開采過程對地下水含水層有一定影響,周邊地下水位會出現一定程度下降。
2.1.2地下水污染
礦坑積水存主要是由于礦坑形成負地形開采,位于當地侵蝕基準面之下,礦坑積水除了使水質惡化外,還存在著安全隱患。
2.1.3破壞地形地貌景觀
礦山開采破壞地貌景觀主要表現在開采形成的采坑、排土場以及工業場地等對地貌景觀的破壞,開采方式以露天開采為主,原為植被茂密的地段現形成裸露的巖質邊坡,形成坡度大,高差大的巖質邊坡,其中又以露天采場破壞最嚴重,為重度破壞,修復難度較大。
2.2礦山地質災害特點
相較于常規意義上的地質災害,在礦山環境下地質災害的危害及復雜程度均有較大提升。一方面是危害程度顯著提高,隨著礦山開采區域的擴大,使得更多的地區發生有礦山地質災害,對開采區地質帶來較大破壞,而且廢棄礦山治理較為困難,會有大量的尾礦、廢渣等有待處理,不僅危及土地空間資源安全,而且礦山地質災害隱患有著長遠的影響與危害;另一方面時災害類型呈現多樣性特點,如今,較為典型的地質災害問題為地表塌陷、巖爆、井下突水等,然而考慮到礦山類別的復雜性,當進行實際開采時,會因各類開采問題而引發礦山地質的各類隱患問題,也就使地質災害呈現出不同的內容,嚴重妨礙災害防控及治理工作的實施,為此,礦山企業需明確各類地質災害的特點,方能為前期勘查及后續治理提供較為準確的方向。
3礦山地質災害治理措施
3.1重視地質勘查工作
為了能夠有效的實現礦山地質災害的治理工作,就需要能夠重視起對于礦山地質方面的勘查工作。首先需要在發生地質災害的前后,都能夠積極的開展礦山工程項目的實地勘查,以此才可以有效的依據勘查的數據結果,進行相應的地質災害的治理方案制定。以此,在這樣的礦山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格外的重視起對于地質方面的勘查力度。在進行勘查工作的進展過程中,需要保障所使用的各種儀器設備,都能夠保持較高的工作能力,同時也能夠提供出較為準確的數據結果。同時,還需要在進行勘查的時候,能夠對其繪圖工作重視起來,保障在圖紙當中,進行準確的標記。
3.2工程治理措施
對于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的治理,大多采用包括防御避讓、削坡挖除、坡面防護、排水防滲、攔擋抗滑、巖土體固結及生物工程措施等。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兩類:
3.2.1通過改變不利的致災因素,使災體變形運動得以停止或緩和,如削坡挖除、排水。該法適用于受地表水入滲或地下水運動影響顯著的滑坡。
3.2.2利用抗滑、錨固等構筑物來支擋、防止崩滑體的運動,如坡面防護、攔擋抗滑。具體包括支擋法、錨固法、注漿法
3.3生態修復措施
3.3.1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同時,加強生態修復。積極申請省財政資金,并多方籌集資金,對歷史遺留礦山及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較嚴重的大中型礦山進行了初步治理。
3.3.2土地復墾恢復生態環境
露天采礦場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區,各類礦山均有面積大小不一,不僅壓占損毀大量土地資源,還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因此復墾采場空地不僅能增加可耕種土地,提升土地利用價值,也以另一種方式改善著生態環境。
礦山工業場地、廢石堆、排土場等場地占地較多,占用的土地類型多為荒坡地、林地,離人居環境較遠,但往往處于其上游地段,針對不同類型的場地采取靈活的治理措施,以獲得最大的土地效益和環境效益。對于小面積場地通過建埂筑壩復墾為水塘,大面積場地則復墾為經濟林、生態林或人工園林。對于少數已然存在嚴重污染源的場地,則采取特殊處理措施,如采用植物修復技術、微生物復墾等,以免對下游地區的人居和水土環境造成不應有的危害。
3.4提高地質勘查完整度
在進行地質災害防治時一定要做好地質勘查工作,保證采集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并及時將其記錄下來。在此過程中為了提高獲取數據的精度,可以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一些環境特殊的位置能夠起到一個很好的勘察作用。同時還應當盡可能地保證地質勘查的完整度,在某種程度上地質勘查是否完整直接決定了礦山工程能否順利進行,減少對當地地理結構的破壞,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在采礦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國家規范進行,選擇科學的采礦方式,當地質災害已經發生時,首先需要做的是快速采取防護措施,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控制地質災害的影響范圍。
4總結
綜上所述,在對現階段的礦山工程地質勘查及地質災害治理分析過程中,主要針對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情況,以及相應的特征進行了解,以此能夠在進行礦山開采的過程中,進行合理的勘查,以此做出相應的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進一步的提升礦山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逄廷飚.水文地質資源勘查對礦山地質工程的影響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20(14):189-190.
[2]朱學光.基于礦山地質工程勘查的綜合物探方法應用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20(13):104-105.
[3]李文宏.基礎設計施工在礦山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20(05):2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