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龍
(西藏華夏礦業有限公司,西藏 拉薩 850000)
Pb-14礦體為華夏礦業公司最早發現,最早實現開采的礦體。隨著礦山的開采,積累了基本的礦山地質及生產有關的地質資料,為總結礦床地質勘探工作的經驗與教訓,探索合理的勘探方法和勘探間距,為指導礦床深部、外圍勘查,指導礦山生產,進行探采對比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Pb-14號礦體走向長度470m,最大斜長300m(10線),礦體形態呈似層狀,走向呈近東西向,總體傾向南東,傾角5°~30°間。礦體鉛垂厚度1.50m~33.33m,平均15.12m,中間厚、兩側薄,向北逐漸尖滅。總體見礦深度中部小,往東、西兩端逐漸加深。
礦體礦石構造類型以中等浸染狀礦石為主,礦石結構有自形晶粒狀結構、它形粒狀結構等。礦石礦物為方鉛礦、鐵閃鋅礦、黃銅礦和銅藍、孔雀石,脈石礦物為綠簾石、石英、方解石、黃鐵礦等。
礦體的開采工作由外包單位承擔完成,生產勘探是由礦山地質技術人員在邊采邊探過程中完成。礦體整體由36~11勘探線控制,截止2020年底,采礦基本集中在16~7勘探線間,已開采原勘探線控制一半以上礦量,其中3線控制礦塊全部采完,積累的采礦地質資料基本滿足對比的需要[1]。
本次對比分別用原核實報告資料和礦山開采修正的礦體邊界線編制平面和勘探線剖面對比圖,結合應用3Dmine軟件進行礦體重合圖件的繪制和統計。在這些基礎圖件和統計數據的基礎上,應用EXCEL表格功能進行各對比參數的計算。
在礦山正常開采生產過程中,并未對礦石的體重進行重新的檢測對比修正,也沒有與礦石體重變化對資源量影響的任何說明,因此本次對資源量進行對比計算時,為了排除體重因素的影響,仍采用原核實報告各塊段區域對應的體重值。
因此,本次對比參數主要為礦石量、金屬量、品位、厚度、厚度變化系數、面積差值、面積重合率、礦體形態歪曲率和礦體邊界模數進行了統計計算。
2.3.1 礦體的形態參數
(1)礦體面積誤差:
絕對誤差:Sδ=Sm-Se。
相對誤差:Sr=(Sm-Se)/Sm×100%。
(2)礦體面積重合率:
重合率:Dr=S0/Sm×100%。
(3)礦體形態歪曲誤差:
絕對誤差 :Wδ=∑(Sn+Sp)。
相對誤差:Wr=∑(Sn+Sp)/Sm×100%。
(4)礦體厚度誤差:
絕對誤差:Mδ=Mm-Me。
相對誤差 :Mr=(Mm- Me)/Mkm×100%。
(5)礦體邊界模數(本次以矩形公式進行計算):

2.3.2 礦體儲量參數
(1)礦石量誤差:
絕對誤差 :Qδ=Qm-Qe。
相對誤差:Qr=(Qm-Qe)/Qm×100%。
(2)金屬量誤差:
絕對誤差 :Pδ=Pm- Pe。
相對誤差 :Pr=(Pm- Pe)/Pm×100%。
(3)品位誤差:
絕對誤差 :Cδ=Cm- Ce。
相對誤差 :Cr=(Cm- Ce)/Cm×100%。
對比誤差允許范圍參照冶金礦地質手冊中所列的相關參照標準。

表2 礦體厚度、變化系數統計分析表

表3 礦體邊界模數誤差統計分析表
面積的相對誤差、重合率、形態歪曲率、厚度相對誤差及礦體邊界模數五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結合起來作以下分析。

表1 礦體形態統計分析表

表4 礦石量/金屬量誤差統計分析表
(1)礦體形態較起初的礦體更加不穩定,原線間距60m~80m不能滿足地質和開采的需要,原40m線間距,大致可以控制礦體的形態,尚可滿足計算和開采設計的需要;工程間距40~80不能控制的礦體真實形態。開采資料中加密勘探剖面上的工程間距20m~40m,基本控制了礦體的空間位置和分布形態,完全可以滿足設計的需要
(2)因沒有具體的礦體位移數據及實際開采礦體位置,僅以圖上資料顯示,礦體的邊界、走向、傾向、埋深、傾角等數據變化不大,礦體無斷層的破壞。礦體開采境界以原地質資料進行規劃設計,實際增加了挖掘巖石量,效率和經濟性降低。
(3)剖面多數礦體中存在多處夾石,礦體內部有膨脹、收縮、分支、復合現象,使礦體的圈連存在多種可能和不確定性。
(4)存在圖件制作技術誤差,使礦體的形態發生差異。
(5)面積計算的技術誤差,原地質勘探使用斷面法計算中的計算方法與MAPGIS圖形自動計算面積存在誤差,公式計算面積比圖形自動計算面積要大。
通過以上數據,作以下分析:
(1)在排除礦石體重值對礦量影響的情況下,礦石量的相對誤差與礦體的形態有相似的分布規律,因礦體形態不穩定,原地質勘探間距,不能完全控制礦體的實際分布。
(2)以往地質資料礦體相連,只要出現夾石及礦體分支現象,最后都以礦體復合處理,實際礦體有分支但未復合。
(3)在礦體的尖滅端的范圍,通過開采證實,礦體實際延伸的長度整體小于地質資料圈定的范圍。
(4)表中金屬量的變化大于礦石量的變化,受兩個因素的控制,礦石量和金屬品位。

表5 品位誤差統計分析表
對品位各參數對比,作以下分析:
(1)參加計算的品位全部為鉆孔中的巖芯品位,鉆孔所反映的地質信息畢竟很有限,不能全面、準確的反映品位的實際情況。
(2)礦體的邊緣部位及尖滅端品位往往都是品位較低的,在開采階段加密工程多布置在礦體礦化有利部位的兩段,品位相對以往的資料會降低。
(3)依據開采地質資料及品位數據統計表,礦石中礦石礦物、脈石礦物基本一致。
(4)依據表反應的情況,礦石的結構構造基本一致,無較大變化,礦石的品位絕對差值變化都在允許的范圍,礦體屬于品位變化比較穩定的類型。
通過對前述參數的統計分析,依據鉛鋅礦地質勘查規范我們可以得到新的勘探類型劃分參數系數。

表6 勘探類型劃分參數對比表
通過以上參數,可作以下分析:
(1)較原地質資料,礦體形態的復雜程度更高。在開采過程中,通過加密勘探線和工程間距,發現礦體的形狀很不規則,多呈扁豆狀、小透鏡狀,內部夾石更多,分枝多且不復合,無規律。
(2)在局部存在斷層破壞的影響,但對構造對礦體形狀影響明顯。
(3)在地質勘探中,主要采用的鉆探工程及少量的探槽工程進行控制圈定,受工程手段的影響,存在局限性[2,3]。
(1)通過開采資料和原地質資料的對比,Pb-14礦體的礦體形態、厚度、品位等都存在誤差,多數誤差值未超出允許的范圍,說明以往的勘查成果可信度是比較高的。
(2)Pb-14礦體在平面上的分布變化不大,主要是在垂直面的的變化。因此對礦體的空間位置分布,空間形態控制重在對礦體厚度的控制。
(3)在計算礦體面積時存在多種方法,選擇的方法不同,計算的結果也不同。
(4)對礦體形態變化復雜的礦體需要認真分析研究,沒有充足的證據不能輕易以分支復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