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成龍
(哈密新中興工貿有限公司,新疆 哈密 839000)
礦區位于哈密市西南260°方向約160km處,行政區劃隸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管轄。目前在區域內發現多個銅多金屬礦床,成礦條件優越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本文對翔順金鋅礦成礦特征展開探討,以供參考。
礦區位于吐哈盆地南緣,為吐哈盆地中的一個古生代構造隆起(卡拉塔格隆起帶)。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于大南湖-頭蘇泉晚古生代島弧帶的北段(圖1)。礦區南東80km即為土屋-延東銅礦帶,后者位于大南湖-頭蘇泉晚古生代島弧帶的南段。礦區所在的中亞造山帶中段的東天山地區,是中亞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控礦因素、成礦條件十分優越。

圖1 東天山地區大地構造單元分布略圖
礦區內主要出露地層為下泥盆統卡拉塔格組(D1k)的一套海相火山巖,以中酸性火山熔巖、火山碎屑巖為主,向西逐漸過渡為英安巖、火山角礫熔巖等中基性火山熔巖。東側為下泥盆統大南湖組(D1d)一套海相火山碎屑巖正常沉積巖夾碳酸鹽巖。產狀大多傾向北東,傾角30°~50°。礦區出露地層為下泥盆統卡拉塔格組(D1k)、下泥盆統大南湖組(D1d)及第四系沖洪積殘破積砂礫石層(Q4)。
(1)下泥盆統卡拉塔格組(D1k):分布于礦區的大部分地區。地層總體產狀呈北西向走向,為一向北東向傾伏的單斜構造,傾角45°~65°。巖性為一套海相火山巖建造,以裂隙式噴溢相為主,火山活動連續且強烈,屬鈣堿性系列巖石,以富鈉為特征。巖石組合上部為英安巖、火山角礫巖、沉凝灰巖組合;中部巖石為英安質火山角礫熔巖、英安巖、凝灰巖組合;下部巖石為火山角礫巖、凝灰巖、沉凝灰巖火山碎屑巖組合。
(2)下泥盆統大南湖組(D1d):僅分布于礦區的東北部及東部,與下伏地層下泥盆系統卡拉塔格組(D1k)呈不整合接觸,為一套淺海相火山碎屑巖沉積-碳酸鹽建造。本組在礦區出露較少。
(3)全新統第四系殘坡積層(Q4pal):分布于礦區的東部和中部,巖性為上部為未固結的碎石塊、角礫和風成砂土,較松散,下部巖石多被鹽堿膠結,極為堅硬,厚度大于0.5m。巖石中的碎石塊成分較雜,分選性差,塊度大小不一,塊度小的一般1cm~2cm,多呈次圓狀,多為火山角礫巖、英安巖;塊度大的一般5cm~8cm,個別大于15cm,成分較雜。
(4)全新統第四系沖洪積層(Q4eal):分布于礦區的南部、南西部及東北角。該沖洪積層為礦區內兩條古河床,主要由沖洪積礫石、中-粗粒砂以及少量棱角狀碎石塊組成。礫石的成分較復雜,分選性不好,礫石多呈次棱角狀-次圓狀,大小一般1cm~3cm,個別3cm~5cm;中-粗粒砂充填在礫石之間,未固結,較松散。
礦區內出露的火山巖均為下泥盆統卡拉塔格組海相火山巖、卡拉塔格組火山作用十分強烈,火山噴發韻律以爆發-溢流相韻律為主?;鹕匠练e相次之。火山巖爆發相巖石組合主要為含角礫凝灰巖及火山角礫巖等。火山巖溢流相巖石組合主要有英安巖、安山巖等,局部出現玄武巖。火山沉積相主要為角礫凝灰巖、凝灰巖。
區域內褶皺構造為卡拉塔格背斜構造,其核部為卡拉塔格組(D1k),兩翼及回轉端為大南湖組下亞組(D1da),該背斜軸向295°~305°,長、寬各10余千米,北東端、東端及南端被第四系覆蓋,總體呈穹隆狀構造。礦區內斷裂構造活動復雜強烈,主要可分為近東西向構帶斷裂、北東南西向、北北西-北西向次級斷裂一共三組。
由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綠泥石-綠簾石相在礦區內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礦區南部,呈近東西向、北西西向展布,受變質的地層有下泥盆統卡拉塔格組第四巖性段較為普遍,變質原巖主要為一套海相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出露巖石主要為火山角礫巖、火山集塊巖、英安巖等,巖石不同程度發生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變質程度低且不均勻,巖石變形弱,無片理化現象,原始組構大多保存良好,原巖面貌清楚,反映了該區變質作用強度不大。
礦區礦化蝕變十分發育,主要礦化為黃鐵礦化、閃鋅礦化、黃銅礦化;主要蝕變有強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葉蠟石化、粘土化等;綠泥石化、綠簾石化與區域變質作用有關;黃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化蝕變與金銅礦化有關。
通過在礦區開展巖屑地球化學測量,發現并圈出多元素組合異常10個。其中與銅金礦化有關的組合異常5個,與金(銀)礦化有關的組合異常3個,與金礦化有關的Au、As、Sb環狀組合異常1個,與基性-超基性巖有關的 Cr、Ni、Co組合異常2處。在礦體中成礦元素及微量元素含量變化多與地層層序、巖漿旋回、巖石類型及構造密切相關。主要元素的富集程度與富礦圍巖的含礦性密切相關。本礦區中Au、Ag、As、Sb、Zn含量變化具有較高的相關性見(表1)元素間相關系數值表,其中Au、Zn間兩元素相關系數達0.739,相關性顯著,這表明上述主要成礦元素具有同源性。

表1 元素間相關系數值表
礦體分布受火山巖建造控制特征明顯,礦體賦存于卡拉塔格組第四巖性段(D1kd)蝕變英安巖中。礦體產狀變化較大,礦體主要受后期熱液控制,總體傾向65°,傾角5°~71°,礦體測伏向210°,向南偏西測伏;礦體形態主要為脈狀、透鏡狀、具有膨大縮小等現象。
礦石構造主要為稠密-稀疏浸染狀構造、稀疏星點狀構造、細脈狀構造、網脈狀構造。礦石的結構主要有他形顯微粒狀結構、半自形晶粒狀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交代溶蝕結構等。礦石金屬礦物主要以黃鐵礦為主,少量閃鋅礦,微量礦物有方鉛礦、黃銅礦、銅藍、白鐵礦、赤銅礦等,此外還有自然金、銀金礦、輝銀礦等貴金屬礦物。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少量碳酸鹽、斜長石、透長石、絹云母、白云母、綠泥石、綠簾石、磷灰石、粘土礦物等。
(1)風(氧)化帶劃分及礦石風(氧)化特征:礦處于極度干旱少雨缺水區,化學風化作用很弱。地表礦石中原生金屬硫化物含量很低,根據鋅鉛物相分析成果(見表2、表3)中可見礦石均為硫化礦石,表明礦區礦石以硫化礦石為主。礦區由地表向深部約36m仍然以次生氧化物為主。

表2 鋅礦物相分析結果(%)

表3 鉛礦物相分析結果(%)
(2)巖石類型劃分的礦石類型:強蝕變英安巖型礦石:主礦體及大部分小礦體均分布于該套巖石中。以稀疏-中等浸染狀礦石為主,金屬硫化物含量較多時呈稠密浸染-塊狀結構,后期熱液活動疊加作用對礦石有明顯影響,但熱液疊加分布不均勻。蝕變火山角礫巖型礦石:礦體一般分布在靠近強蝕變英安巖,較分散,規模小,品位較低且變化較大。礦石多見細脈狀,細脈浸染狀,星點狀構造。
礦體上、下盤圍巖的種類與含礦巖石基本相同。礦體圍巖主要為強蝕變英安巖,局部為蝕變火山角礫巖。圍巖強蝕變英安巖的礦物成分有益、有害組分大致含量與含礦巖石相比較,除有益、有害組分含量較低外其他成分等基本相同;圍巖蝕變火山角礫巖的礦物成分有益、有害組分大致含量與含礦巖石相比較,除有益、有害組分含量較低外其他成分等基本相近。
在頂、底板圍巖中局部可見很弱的閃鋅礦化蝕變,初步認為是后期熱液活動的結果。頂、底板圍巖與礦體呈漸變接觸關系。
(1)礦床成因:經過對比研究,本礦區下泥盆統卡拉塔格組(D1k)下段海相中酸性火山熔巖中的Au、Zn、Cu含量均較高,應為區內金-鋅礦化的主要礦源層,而局部侵位的閃長玢巖、安山玢巖等次火山巖為金-鋅成礦物質的活化遷移提供了必要的水源和熱源。而北西向斷裂構造和北北西向斷裂構造是金-鋅-銅礦體的主要控礦構造,在自碎英安巖、火山角礫巖中,侵入有大量的富含硫化物的煙灰色石英(硅質)流體,此即為本次詳查的金鋅目標礦體。由此可以推斷,翔順金鋅礦床的成因是由構造控制的、由火山期后熱液改造而成的火山期后熱液型礦床。
(2)找礦標志:礦體主要賦存于下泥盆統卡拉塔格組(D1k)海相火山巖中的中酸性英安巖、火山角礫巖中,因此該套巖性組合是尋找金鋅礦床的地層巖性標志。蝕變主要有強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葉臘石化、綠泥石化、粘土化等中低溫熱液圍巖蝕變。金礦化與酸性火山熔巖-英安巖、珍珠巖、流紋巖關系密切,金礦物往往賦存于黃鐵礦、石英、絹云母及粘土類礦物中,在有碳酸鹽-石英-絹云母-硫化物細脈穿切部位具有明顯富集現象。北西向和北北西向斷裂破碎帶是礦區內尋找金鋅礦的構造標志。
翔順金鋅礦床產于大南湖古生代島弧帶,形成于拉張的島弧環境,賦存于下泥盆統卡拉塔格組海相火山巖建造中,與火山構造熱液關系密切。區域上已發現多個火山巖塊狀硫化物型銅(鋅)礦床,規模較大,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小型熱液型銅金礦床。卡拉塔格地區為一北西走向的火山穹窿構造,火山構造有利部位是多金屬礦床的成礦有利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