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長江,歐 婧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四一三隊,湖南 常德 415000)
礦產資源國情調查是針對我國礦產資源的一次全面調查,本次調查主要以全面獲取各類礦產資源數量、質量、結構和空間分布情況,并查明礦產資源分布與各類功能區之間存在的空間關系,全面掌握礦產資源供應能力及開發利用潛力,推動建立完善礦產調查評價制度,為我國準確判斷經濟形勢、科學制度規劃政策、守住礦產資源安全底線、編制礦產資源負債表提供基礎支撐。
隨著全國礦產資源國情調查的全面開展,并通過各地域礦產的分布情況及礦產的環境不同,對出現不同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探討,學習。完善各類不同地域出現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解決方法,最終達到本次國情調查工作最終目的。
湖南省桑植縣礦產資源國情調查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全面積極收集各類地質資料,梳理并甄選各類地質資料可用性,按資源利用狀態整理出調查對象清單,并梳理調查單元。按照梳理的調查單元,充分收集相關調查單元數據庫信息,形成調查的本底數據。對照最近礦山資源儲量資料復核、補充本底數據。著重對調查單元坐標、品位、儲量、設計能力、實際產能等問題存疑項作為本次調查舉證重點。本次針對礦山存疑項通過實地調查、采集、測量等方式進行舉證說明,并形成本次調查數據。
桑植縣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武陵山脈北麓,鄂西山地南端。桑植縣內礦產資源品種較多,已發現礦產有煤、石煤、天然氣、鈾、地下水、鐵、銅、鉛、鋅、鋁土礦、硫鐵礦、重晶石、螢石等28種,其中能源礦產5種,黑色金屬礦產1種、有色金屬礦產4種、冶金輔助原料礦產4種、化工原料礦產2種、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礦產12種。已探明儲量并列入《湖南省礦產資源儲量簡表》的有煤、石煤、鐵、鉛、鋅、鋁土礦、硫鐵礦、重晶石、螢石、冶金用砂、建筑用白云巖、水泥配料用砂巖、玻璃用砂巖13種礦種[2]。
礦產主要以沉積型礦產居多,最為典型礦產為煤炭、鐵礦。約占桑植縣礦種比例50%以上。桑植縣礦產分布主要特征,礦產具分布面積廣,生產規模小,礦產穩定性差,礦產開發難度大等特征。
湖南省桑植縣礦產資源儲量管理采用省、市兩級評審、備案制度。省級發證礦山由省級礦產資源評審中心評審,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備案;市級發證礦山由市級礦產資源評審中心評審,市自然資源局備案。對于采礦權新設、延續登記,礦山必須提交核準范圍內資源儲量報告或儲量核實報告并經省、市主管部門評審備案;對于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的必須提交評估報告并經省、市主管部門評審備案;對于生產礦山每年應開展一次礦山儲量檢測并提交礦山儲量年報。上述報告基本上由有資質地勘單位進行編制。已建立完整的評審、備案制度和工作流程,為本次桑植縣國情調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3]。
根據桑植縣礦產資源實際情況,全面收集桑植縣以往各礦區地質勘查成果報告,并結合省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庫與縣、市采業權數據庫理清礦山現狀及分布情況。本次資料收集的來源為湖南省自然資源事務中心、張家界市、桑植縣自然資源局、各礦山企業及地勘單位。
以上各類資料,省級發證礦山資料可通過湖南省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地質資料目錄查詢系統進行查詢,通過查詢結果可到自然資源事務中心收集電子成果。市級發證礦山資料可通過市、縣兩級主管部分對資料進行查詢,通過查詢結果可去檔案室收集紙質資料或電子光盤。如上述主管部門未能收集到資料,可通過礦山企業及編制報告地勘單位進行補充收集。
通過前期資料收集,對調查單元及調查對象進行梳理,本次首先利用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庫中礦區范圍與礦業權庫中的采礦權、探礦權范圍,分別投影至桑植縣礦產資源分布圖上,形成礦區、礦權平面分布圖,根據分布圖上礦區范圍、采礦權范圍、探礦權范圍的關系,根據各礦種分布情況圈定調查單元范圍。調查單元確定后,應明確調查單元內調查對象名稱、類型、數量、分布特征。根據最近礦山資料著重對調查單元內存疑對象(如調查單元坐標、品位、儲量、設計能力、實際產能等問題)作為本次調查重點,并核實儲量庫中采礦權已過期、滅失、變更等,到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調研,明確生產(停產)礦山、關閉(政策性關閉)礦山、未利用礦區、壓覆礦產資源、重疊礦產資源等5種調查對象,最終形成調查單元與調查對象清單。
經前期資料收集與調查單元梳理,確定調查單元,并明確本次調查對象,對以上5種調查對象采用調查方法如下:
(1)生產(停產)礦山資源調查。對于生產礦山調查,初步了解采礦權歷史沿革,如采礦權范圍未發生變更,主要以收集甄別后礦山最近評審備案的核實報告、儲量年報為主。以最近一次報告為依據,結合外業調查實際情況,對比分析,實事求是反應礦山情況。如采礦權范圍發生變更,應收集變更前后礦山資料,理清儲量變化情況,并結合本次實際調查情況,對存疑點進行實測,并提供舉證材料。
對于停產礦山調查,應收集礦山免做年報申請及礦山停產證明,根據礦山實際情況,結合本次外業數據調查取證,并與最近一次報告進行對比。當調查數據無差別可進行直接利用,如存在差異應提供相關數據材料進行舉證。
外業調查主要采取填寫調查表、座談、實地調查、測量、采樣、影像數據采集等方式,對調查單元資料的真實性、可利用性進行確定,并補充調查單元中遺漏資料。(圖1)

圖1 XX礦山航拍影像數據采集
(2)關閉(政策性關閉)礦山資源調查。對于關閉(政策性關閉)礦山殘留資源儲量的調查,以收集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庫和評審備案的閉坑報告為基礎,進行調查數據采集。若因沒有編制閉坑報告。這類礦山殘留資源儲量的調查,主要依據原礦山最近核實報告及儲量年報采集調查數據,并收集相應關閉文件。
外業調查主要采取填寫調查表、實地調查、影像數據采集等方式,確定礦山關閉情況。(圖2)

圖2 XX礦山關閉影像數據采集
(3)未利用礦區資源調查。對于未利用礦區調查,以收集礦區勘查報告及2010年資源儲量核查報告為主。主要以儲量庫及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成果為基礎,進行相關數據的對比。對于未上表的礦區,應收集最近已評審備案的勘查報告為本次采集數據依據。外業調查主要采取市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調研、填寫調查表、實地調查、影像數據采集等方式,確定礦區實際未利用情況并說明勘查史及未利用原因。
(4)壓覆礦產資源調查。對于壓覆礦產資源調查,首先收集已評審備案的壓覆礦產資源評估報告,根據報告中所獲取壓覆面積及壓覆資源量為本次采集數據。外業調查主要采取填寫調查表、實地調查、影像數據采集等方式,確定壓覆狀態。
(5)重疊的查明資源調查。對于生態紅線、保護區重疊資源調查,首先對利用桑植縣自然保護區及生態紅線圖與本次調查單元進行套合,對于自然保護區與生態紅線重疊部分,本次采用面積分割法估算重疊資源量。
本次湖南省桑植縣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工作,嚴格按照自然資源部下發《礦產資源國情調查技術要求》進行成果編制,本次調查成果編制以礦區為調查單元。
(1)首先收集礦區內以往地質資料,對礦區進行梳理,形成完整的調查單元。
(2)根據調查單元統計調查對象,逐一進行野外實地調查,并填寫礦區、礦山國情調查表(生產、關閉、壓覆)。主要針對內業存疑進行取證,并補充內業整理過程中缺失、存疑數據。
(3)通過對內業資料與外業調查完善成果資料,進行圖形編制,并編制成果報告。
(4)調查成果完成后經項目組自檢、互檢、單位隊檢。進一步完善調查信息。
(1)關于采礦權數據庫設置為關閉礦山,但未有關閉文件,應怎么處理。
(2)本次收集采礦權最終編制報告時間至礦山政策性關閉時間存在一定時間,無法統計報告編制后至礦山關閉期間資源儲量變化情況。
(3)生產礦山中,因三量管理不完善,調查表中選礦、綜合回收等信息填寫困難。
(4)部分礦區勘查時間段為80年代,資料均為紙質資料,且坐標系為任意坐標系,套合本次礦區資料存在一定誤差。資源儲量估算原則及劃分與本次資源儲量估算存在差異,本次應該怎樣確定區分儲量類型及塊段邊界。
(5)部分礦區范圍僅設置采礦權,本次可否利用采礦權直接設置礦區調查單元。
(6)本次調查,部分礦區調查單元,僅設置一采礦權,其規模小,可利用程度低。資源儲量估算以推斷資源量為設置礦權依據。本次調查應怎么處理。
(7)實地調查,礦山井口已封閉,能否確定為關閉礦山。
(1)應去縣、市兩級主管部分證實礦山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關閉,如已關閉應提供其關閉說明予以證實。
(2)應去縣、市兩級主管部分收集礦山編制報告至關閉時,礦山采損量情況說明。如期間未生產,應提供相關停采證明文件予以證實。
(3)應結合礦山實際情況,綜合以往資料對生產礦山進行綜合評定。
(4)結合以往老圖,可根據典型地物套合現在的地形圖,來生成礦區坐標網?,F場實地測量標志點進行核對。儲量類型及范圍嚴格按照控制網度要求進行圈定劃分。
(5)礦權零星分布的可直接用采礦權范圍作為調查單元范圍,成片的按成礦單元劃分。
(6)提交333及以上資源儲量達到小型礦床規模上限1/10之一及以上的礦區,只提交了334資源的礦區不單獨作為調查單元調查,相關成果在縣級調查成果(潛在礦產資源)匯總。
(7)應去縣、市兩級主管部門了解證實礦山實際情況,是否為關閉礦山,如不能提供關閉說明,應確定為停產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