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疆·王金山

近年來,新疆阿克蘇地區把“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結合起來協同發展,將生態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大力弘揚“柯柯牙精神”,把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主動性,推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闖出一條“經濟發展、生態良好”的新路子。
我是上世紀60年代來到阿克蘇地區工作的,那時候的柯柯牙環境非常差,沙塵肆虐,可以說是“漫卷狂風蝕春色,迷夢黃沙掩碧空”,人民生活也非常艱苦。為遏制風沙,改善環境,1986年起,地區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30余年里共植樹造林120余萬畝,吸納10萬勞動人口。毗鄰柯柯牙的紅旗坡綠化基地,是阿克蘇紅旗坡集團公司按照自治區黨委工作部署,自2017年開始在荒漠上種植經濟林,目前已完成造林綠化6萬余畝,其中蘋果4萬畝、香梨1萬畝,葡萄1萬畝,為當地貧困人口提供穩定就業崗位600余個,季節性、臨時性崗位1.2萬個。近年來,阿克蘇地區大力弘揚柯柯牙精神,又相繼完成了阿克蘇河、渭干河和空臺里克三個百萬畝荒漠綠化工程,通過合理布局、優化結構、不斷完善生態系統功能和林業產業體系,兼顧林業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脫貧攻堅雙贏。
近年來,阿克蘇地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從單純種植生態林探索出經濟林,結合退耕還林大規模種植核桃、蘋果、香梨、小白杏、紅棗等林果,并不斷提高林果管理水平,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綠色發展道路。為創新產業發展模式,阿克蘇地區各縣(市)積極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協議保底價收購,消除農民的后顧之憂。
溫宿縣柯柯牙鎮的貧困戶阿巴斯·艾臺克,以前住在山上,想出去掙錢都沒有門路。2014年生態移民到柯柯牙鎮,政府分給他家8畝地,他自己種植了核桃樹,2019年他把土地委托給國有企業代管3年,每年有8000元收入,加上自己外出打工和妻子開商店,現在每年純收入已經達到了3萬元,實現了脫貧。庫車市玉奇吾斯塘鄉庫木吐爾村脫貧不穩定戶庫爾班·肉孜2020年通過科學種植,家里的小白杏大豐收,在“十城百店”平臺的幫助下,在家門口就賣掉了,共收入1.8萬元。又如烏什縣阿合雅鎮尤喀克荒地村的阿曼古麗·薩依姆,以前種玉米,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管理,產量還低,現在種核桃雖然也需要修枝打杈,但只要管理得好收入就不錯。像阿曼古麗·薩依姆這樣的農戶,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生產運營模式下,他們的果品不愁銷,價格也有保障。

生態扶貧最本質的意義就是創造崗位,而公益性崗位開發,是阿克蘇地區幫扶安置各類困難群體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增收的重要舉措。為讓生態釋放更多紅利,地區通過選聘一批生態護林員,加大森林資源管護。同時,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探索生態脫貧路子,帶動他們脫貧增收。像拜城縣賽里木鎮賽里木村的熱汗古麗·尼亞孜、阿瓦提縣多浪鄉多浪村的扎伊爾·依明、柯坪縣玉爾其鄉托萬庫木艾日克村的玉努斯·買買提等貧困人員,都是生態管護的受益者,以前他們去外面打工掙錢就顧不了家,當上生態管護員后,每月有穩定的收入,看好林子的同時,還能照顧家里,能幫助家人管理田地,有的家里還做起了小生意,都很快實現了脫貧。
生態扶貧,一頭連著綠水青山,一頭連著金山銀山。近年來,阿克蘇地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釋放生態紅利,實現了保生態和促脫貧雙贏,用“好生態”換“好生活”,用“好風景”換“好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