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聰,涂思明
(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335)
地鐵通信傳輸系統的功能是將起始站點的信息進行統一匯集,通過光纖將信息傳送至目的地,并將信息分類派送。通信傳輸系統打通了控制中心、車站、車輛段等區域的業務往來,使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可以到達運營管理人員希望的目標地點。自通信傳輸系統應用在地鐵專網以來,不同制式、不同產品被廣泛應用在不同場景,包括早期應用的同步數字體系(SDH)、開放式傳輸網絡、彈性分組環(RPR)技術等方案,以及近期國內地鐵采用的多業務傳送平臺(MSTP)、增強型MSTP技術等方案。這些產品及技術方案均在不同的發展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業務需求的變化與發展,部分產品未能與時俱進,逐漸淡出市場,但其特有的技術理念以產品優化或技術融合的方式得到進一步發展。例如RPR,與SDH相比,其優點在于能夠適應具有突發性的以太網業務,帶寬可以統一復用,并且可以滿足不同業務的服務質量(Qos)需要,在傳送分組過程中更加高效靈活。但由于RPR帶寬、接口上的限制,市場上已鮮有RPR產品及方案,而RPR的技術思路卻在MSTP中得以應用。此外,分組傳送網(PTN)技術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應用了RPR對以太網業務傳送的優點。
廣州地鐵專用通信技術方案應用經歷了3個階段的發展:①以1號、2號、3號、4號、5號、6號、8號線為代表,主要采用SDH、西門子OTN方案,該階段通信傳輸系統承載的主要業務類型包括時分復用(TDM)業務(公務電話、無線通信)、低速率業務(RS-232時鐘系統、廣播音頻、調度電話)、以太網業務(視頻監視),通信傳輸系統需提供多種接口,各系統對傳輸帶寬需求較低;②以7號、9號、13號線為代表,采用MSTP方案,該階段通信傳輸系統承載的業務類型包括以太網業務(視頻監視、公務電話、時鐘、廣播)、TDM業務(專用電話、無線通信),通信傳輸承載的業務類型以以太網業務為主,存在少量TDM業務,各系統對傳輸帶寬有較高需求;③以14號線及知識城支線、21號線為代表,該階段通信傳輸系統采用增強型MSTP方案,主要業務類型包括以太網業務(視頻監視、公務電話、無線通信、時鐘、廣播)、TDM業務(調度電話),通信傳輸承載的業務類型基本IP化,通信傳輸系統所提供的接口也以以太網接口為主,各系統對傳輸帶寬需求較高。
從廣州地鐵專用通信技術方案的應用情況可以看出,通信傳輸系統所承載的業務類型從早期的TDM為主、以太網為輔向全IP化轉變,而隨著各系統數字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分析等新技術的應用,各系統數據量已呈現爆發式增長,因此有必要對通信技術方案在帶寬、可靠性、承載方式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廣州地鐵18號線是廣州市“十三五”時期規劃的線路,也是首條速度160 km/h的線路。該線路引入了綜合生產云平臺、4K超高清視頻、公專電話系統合設、車輛在線監測、供電在線監測等多項智能應用。本文以18號線為例,結合業務模型,對通信技術方案進行比選分析。
廣州地鐵18號線共設9座車站,2座疏散救援點,1座車輛段,1座控制中心,共13個傳輸節點。包含公務/專用電話系統、無線通信系統、廣播系統、時鐘系統、視頻監控系統(CCTV)、乘客信息顯示系統、電源監控、自動售檢票系統(AFC)、電能質量監測系統、安檢系統、辦公自動化(OA)共11種業務。具體業務需求如表1所示。

表1 廣州地鐵18號線路級傳輸業務需求表
業務模型均為總線型,傳輸環的數據接入量為:1 000 Mb/s×2 + 1 000 Mb/s×2 + 200 Mb/s×2+100Mb/s×2+10 000 Mb/s×2+1 000 Mb/s×2+100 Mb/s×2+1 000 Mb/s×2+100 Mb/s×2+1 000 Mb/s×2+5 000 Mb/s×2 = 41 000 Mb/s根據承載業務類型,可分為語音類、視頻類、數據類,具體如下。
(1)語音類業務,包括公務/專用電話系統、無線通信系統、廣播系統。該類業務整體對穩定性、時延性要求高,對帶寬要求較低。
(2)視頻類業務,包括公務/專用電話系統、無線通信系統、CCTV、乘客信息顯示系統。該類業務涉及安防監控、現場錄像回傳等,其中CCTV對穩定性、帶寬要求高,而公務/專用電話系統、無線通信系統對穩定性、時延性要求高,對帶寬要求較低。
(3)數據類業務,包括時鐘系統、電源監控、AFC、電能質量監測系統、安檢系統、OA。其中,AFC業務對穩定性、時延性要求高;而電能質量監測、OA等業務對穩定性、帶寬要求高。
綜上所述,要匹配18號線的業務需求,選用的通信傳輸系統需具備大容量、高穩定性、低時延、接口適應性高、業務互不影響的特點。
MSTP是基于SDH網絡,同時實現TDM、異步傳輸(ATM)、以太網等業務的接入、處理和傳送,提供統一網管的多業務傳送平臺[1]。
MSTP具有對多業務的支持能力、剛性管道的高穩定性、端口的高集成度等特點。同時,MSTP的帶寬選擇適應性很高,可以適應不同的業務需求。根據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分局對SDH幀的標準定義,同步周期是125 ms,即頻率為8 000 Hz,同步信道大小為64 kb/s,同步傳輸模塊(STM-N)幀按照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順序排成串型碼流依次傳輸。以STM-1為例,每秒傳輸8 000幀,傳19 440 bit(9×270×8),傳輸速率為155 520 kb/s。SDH幀復用映射結構如圖1所示。圖1中,C-n(n= ll,12,2,3,4)為裝載各種速率業務信號的信息結構;VC-11、VC-12、VC-2、VC-3為低階虛容器(用來支持SDH通道層連接的信息結構),VC-4、VC-3為高階虛容器;TU-n(n= 11,12,2,3)為支路單元,是提供低階通道層和高階通道層之間適配功能的信息結構;TUG-n(n= 2,3)為支路單元組;AU-n(n= 3,4)為管理單元,是提供高階通道層和復用段層之間適配功能的信息結構;AUG為管理單元組。

圖1 同步數字體系幀復用映射結構圖
MSTP嚴格按照時分復用的傳輸方式,屬于“剛性管道”[2],優點在于各業務之間不會產生相互影響,缺點是無法適應突發性業務激增。例如,有A、B 2種業務,采用10 GE通道及接口,按照業務量各自分配了5 Gb/s。日常業務量未超過帶寬上限時,各自管道內傳輸安全、可靠。特殊情況下,A業務量激增,假設達到8 Gb/s,產生業務擁塞。此時,B業務量無變化,但由于“剛性管道”的限制,B管道仍然無法釋放冗余帶寬供A使用,通信傳輸系統也無法為它分配更多的帶寬資源。這樣既造成了帶寬資源浪費,又無法滿足突發業務的需求。
實際應用中,存在這樣的彈性變化可能,如某車站發生緊急事件,各終端均需要調看視頻業務,必然導致通道內的業務堵塞,影響用戶體驗。同時,以VC-4為主的交叉容器不能滿足大容量業務、分組業務的承載。目前MSTP的最大帶寬只有40 Gb/s(STM-256)[4],不能滿足各類業務對帶寬的需求。
隨著傳統語音業務量發展的飽和,網絡數據業務不斷激增,各類業務的接口基本實現網絡化,業務類型也從原來的TDM轉變為分組數據。MSTP的“剛性管道”無論是適應性還是經濟性,都不能很好地匹配網絡數據業務的應用場景。此時,需要一種既可滿足傳統語音業務,又能適應多變的網絡數據業務,并且具有包交換、分組傳送能力的通信傳輸系統。
PTN采用多協議標簽交換的方法,實現分組轉發,具有適合各種帶寬大小的業務顆粒,提供了適合IP業務的“柔性管道”,提高IP業務的資源利用率;同時具有良好的業務調度能力和QoS機制。
PTN提高了IP業務流量的應用效率,在IP為主的業務模型下,采用PTN具有造價低、時延低、彈性業務的優點。但與MSTP相比,PTN無法做到物理隔離,在傳輸的安全性上存在不足,某些對丟包率非常敏感的業務(如專用/公務電話系統、AFC),對實時性要求很高,采用PTN技術可能會造成短時間的業務丟失,影響用戶體驗。
傳統MSTP由于技術限制,無法提供更大的傳輸顆粒,并且不具備在光層調度的能力;而PTN技術無法實現業務間的物理隔離[5],在網絡風暴時,對于安全保障要求高的專網業務,會產生嚴重的丟包。而波分復用(WDM)技術以調度光層業務為主,結合SDH的運營調度模式,可以在具備豐富接口、光電層調度能力的情況下,提供更大的帶寬。
光傳送網(OTN)的標準化思路與SDH基本相同,以光網絡分層結構(G.872)為基礎,從網絡節點接口(G.709)、物理層接口(G.959.1)、網絡抖動性能(G.8251)等方面定義了OTN。在線路側,光數據單元(ODUk(k= 0,1,2,2e,3,3e,4))幀結構可適應1.25~100 Gb/s的帶寬需求,其各類幀結構映射路徑如圖2所示。OTN業務側可以是SDH、ATM、IP等信號,通過電層組成光信道凈荷單元,進一步組成ODUk,再加上開銷、糾錯等數據,形成光傳輸單元(OTUk(k=1,2,2e,3,3e,4)),加載到光層進行傳輸。

圖2 光傳送網幀結構映射路徑圖
OTN在電層支持TDM、以太網業務的接入,可根據業務特性的需要,選裝相應的業務板卡。如果對穩定性、隔離性要求很高但帶寬不大的業務(如AFC、調度電話),可以采用SDH支路板接入,保證安全;如果對帶寬要求較大,但穩定性、隔離性要求不那么嚴苛的業務(如OA),可以采用以太網支路板接入,適應業務的靈活性;如果對帶寬要求很大、穩定性要求很高的業務(如CCTV),可以直接采用OTN板光層接入,以匹配大容量業務需求。
由此可見,OTN帶寬大,具備光層調度能力,而且對電層業務的兼容性很高;但由于協議限制,OTN最小的封裝顆粒達到1.25 Gb/s,如果要接入小業務顆粒又不造成浪費,必須配備相應的業務板卡,同時也會增加投資成本。
綜上所述,對于廣州地鐵18號線的業務模型,無論是從帶寬、穩定性、時延性、適應性、擴展性等各個方面來看,OTN是最合適的選擇,其他通信技術方案都存在明顯不足。按照選定的OTN技術,廣州地鐵18號線擬建設的傳輸網絡拓撲圖如圖3所示。

圖3 18號線通信傳輸系統的網絡拓撲圖
本文以廣州地鐵18號線為例,對目前適用于地鐵的通信技術方案進行探討,針對18號線對通信傳輸系統的業務需求、功能定位等因素綜合分析并選取OTN作為該線通信傳輸系統建設方案。產品技術沒有天然的優劣,需要結合應用場景及業務模型選擇最適合的方案。
地鐵各類業務數字化推進,對通信傳輸系統的帶寬、魯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信傳輸系統的建設質量應作為重點來考慮,在實際的方案選型中,應對通信傳輸所承載的業務類型、帶寬需求、經濟效益進行綜合分析,達到建設質量與投資收益的充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