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睆堅獫浅O矚g這副對聯,他說,此副對聯樸素簡單,卻是至理名言。
在他看來,當時中國的“破洞”太多,只因人們不讀書,或讀書太少。“匪學何立,匪書何習?!辈蛔x書,何以立身?不讀書,何以養成良好的習性?
張元濟籍貫浙江海鹽,1867年10月25日出生于廣東。他是戊戌變法的參與者,受到光緒皇帝召見,并奏請實行新政,上了“痛除本病,統籌全局,以救危亡”的折子。變法失敗后,他被慈禧太后“革職永不敘用”,遂攜家眷由北京南下至上海。
到上海后,張元濟先是創辦學校,后又在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擔任校長。然而1903年,他放棄了在南洋公學的顯赫地位,正式來到一家弄堂印刷小所,跟夏瑞芳合作,一起發展商務印書館。對于這一舉動,當時許多人很不理解。而在他看來,與其做校長培養一批英才,不如對國民開展普及教育,對“痛除本病,統籌全局,以救危亡”,即縫補社會“破洞”來得更直接、更有效果些。
張元濟于是懷著“續古代文化之命,續民族文化之命”的強烈使命感,一邊印刷出版大批國內外學術、文學名著,一邊不惜耗費巨資,廣泛搜集各古書的宋元善本,采用當時最先進的攝影制版技術,歷經十八載寒暑,完成了“三千卷字字心血”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的編輯和出版。
“百衲”二字取自于古代和尚所穿的破爛補綴起來的衣服?!栋亳谋径氖贰返恼砗统霭?,就是他要為社會補衲“破洞”的注腳和詮釋。
除了《百衲本二十四史》,1928年,張元濟為整理《四部叢刊》專程赴日訪書。雖然那時他已是年逾六旬的花甲老人,但他見到了最珍愛的東西,每天都要做筆記直到深夜,從而帶回了46種罕見古籍的攝影底片。
整理印刷古籍,本身就是一個極為辛苦的補破洞的過程。古籍流傳世間已久,在歲月的侵蝕下,殘破、墨跡不清,是最平常不過的了。這就需要修校,用心地把漫漶不清的字跡描寫清楚,同時用不同的版本對照,甄別判斷其正誤是非。張元濟總是親歷親為地對每一冊古書,做著初修、精修、復校、總校的工作。他終日伏案,每天的工作量是一百頁,每一頁都校勘到準確無誤為止。直到1959年8月14日,他在上海病逝之前,仍然為國人能讀到好書嘔心瀝血。
張元濟主持商務印書館近六十年之久,僅中國古籍,就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續古逸叢書》《四部叢刊》等共六百一十種近兩萬卷。他把這個最初的印書小作坊,發展成為中國近代最具影響力的出版企業。此外,他還著有《涵芬樓燼余書錄》《寶禮堂宋本書錄》《涉園序跋集錄》《中華民族的人格》等。
衲補“破洞”,就是以己之心血,讓國民心靈完整,從而讓國人能夠擁有一個安寧太平的世界。正如他在《自挽聯》中所說:
“好副臭皮囊,為你忙著過九十年,而今可要交卸了;
這般新世界,縱我活不到一百歲,及身已見太平來?!?/p>
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續命”,補“破洞”,嗜書、尋書、藏書、編書、出書,寫就了他不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