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議提出背景
礦產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發展國民經濟、國防軍事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戰略資源,保障其安全對國計民生至關重要。當前,礦產資源已成為我國推進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構建全面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物質保障。社會越發展,人類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對礦產資源需求剛性增長的基本面仍不會改變。
我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但是許多戰略性礦產資源稟賦不高、人均占有量低,資源約束矛盾突出,保障嚴重不足,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礦產資源進口國。我國企業在礦產資源領域的國際合作,大都處在規模尚小、區域不廣、方式單一的初級階段,在國際礦業領域的話語權、定價權還很弱,加上2020年以來受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我國利用境外礦產資源的國際環境趨于惡化。因此,立足國內保障主要礦產資源安全將是今后礦產資源勘查的重要任務,也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
我國具有自主保障礦產資源的能力。2016年國務院通過《我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設立了103個能源資源基地和24種戰略性礦產,其中多金屬能源資源基地71個、多金屬戰略性礦產14種。因此,多金屬成礦區(帶)是建設多金屬能源資源基地,提供多金屬戰略性礦產的基礎地區,是保障國家資源安全供應的重要區域之一,在保護好環境的前提下應對其進行進一步勘查和開發。
二、我國多金屬成礦區(帶)勘查現狀
我國的多金屬成礦區(帶)礦產勘查工作程度不均衡,東部與西部存在著巨大差異。東部勘查程度高,有多金屬礦出露的地區,基本都已開發利用。現在面臨著地表“可見”礦越來越少,老礦區淺部資源枯竭、深部資源不清、接替資源供不應求的局面,找礦重心已逐漸向“攻深找盲”和空白區轉變。以往采用的“地質+鉆探”的找礦模式存在投入費用高、找礦周期長、難度大,幾孔之見難以查明復雜的成礦地質環境問題并取得找礦突破,深部找礦效果不佳。據2018年統計,我國埋深2000米以淺的平均資源查明率僅為26.0%。
我國西部可勘查區的資源潛力巨大,是進行資源勘查重心轉移的重點地區。但受高海拔、森林覆蓋和地形強烈切割等復雜條件制約,施工環境惡劣,探測設備運輸及地質找礦工作的開展非常困難,導致西部的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程度整體較低,許多地方尚未開展上規模的地質找礦工作。
物探技術是礦產資源勘查的主要技術手段。大部分多金屬成礦區(帶)的以往常規物探工作受限于地形、地貌、人文干擾等因素影響,存在數據質量不夠高、精度相對較低、對低值異常和弱小異常的解釋和研究工作不夠精細等問題,已不能完全滿足目前深部和復雜條件區域地質找礦的技術需求。探測深部和復雜條件區域的地質礦化信息,已成為我國當前多金屬成礦區(帶)地球科學研究的重點發展方向。
三、在我國重要多金屬成礦區(帶)開展航空電磁法測量的意義
高精度航空電磁法測量技術是近年來才取得突破的一種物探新技術、新方法,具有探測深度大(大于2000米)、精度高、成本低、綠色環保、受環境條件影響小等優勢,已在國內外礦產資源勘查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被認為是實現找礦快速突破的利器。經過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近八年在新疆、青海、內蒙、黑龍江等省區對該技術方法的應用,發現了大量的金屬礦床和礦點。
應用最先進的航空電磁法測量技術在我國重要多金屬成礦區(帶)開展礦產資源勘查,能提升向地球深部進軍的能力,解決深部和復雜條件區找礦關鍵技術難題,充分發揮物探在礦產資源勘查中的先行作用,圈定出重點成礦區段,提交新的找礦靶區,大大縮小找礦區范圍,摸清資源家底,滿足國家國防軍工、國民經濟和高科技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
航空電磁測量時不需要技術人員到達地面工作現場,不會對野外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符合當前綠色勘查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通過航空電磁測量能獲得的大量實測電磁數據資料,可以直接服務于地質調查單位、高校、科研機構和礦山企業,能為這些企業的下一步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深部地質問題研究、礦產開采等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工作建議
根據我國多金屬成礦區(帶)地形地貌條件、巖石地層電阻率特征和以往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程度等因素,結合國家重要戰略性礦產資源緊缺程度,建議在2021-2031年期間對10個重點多金屬成礦區(帶)開展航空電磁法測量,尋找戰略性礦產資源,為國家礦產資源安全提供重要基礎資料和技術保障。
總體目標:通過對阿爾泰成礦帶、天山成礦帶東段、北山-祁連成礦帶北緣及東段、大興安嶺成礦帶、柴達木周緣及鄰區東北緣、豫西成礦帶、武當-桐柏-大別成礦帶、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南嶺成礦帶和欽杭成礦帶等10個重點多金屬成礦區(帶)開展1:5萬航空電磁法測量,查明工作區電磁場分布特征及地球物理成礦背景,發現和篩選航電異常,圈定成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為重點多金屬成礦區(帶)多金屬礦產勘查提供高質量的地球物理資料和重要解釋成果。
主要成果:完成航空電磁法測量測線約120萬千米;預計篩選航電異常1500處;提交成礦遠景區段300片、找礦靶區50個;提交相關成果報告、系列圖件等。通過這項工作的開展將會有一大批金屬礦床和礦點被發現。
(作者簡介:李懷淵,博士,正高級工程師,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