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宇
5月22日13點07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直到今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一本面向廣大青少年的人物傳紀《袁隆平:東方“稻神”》(黨建讀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再次進入到我們的視野。該書以生動鮮活的筆墨,講述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六十年時間,研究、應用、推廣雜交水稻技術,讓中國十幾億人口能吃飽飯,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杰出貢獻的故事。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平協和醫院。他是家中的第二個兒子,他的父親是江西省德安縣人,當時在平漢鐵路局擔任秘書。1936年秋,父親被調到漢口工作,袁隆平隨家人從北平搬到了長江邊,他在漢口扶輪小學上學。一次,老師帶領全班同學參觀一個私人園藝場,園里的奇花異草給袁隆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小小年紀,就萌生了要學農的想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袁隆平跟隨家人幾經輾轉到了重慶,活潑好動的少年袁隆平經常跟小伙伴們玩游戲,到茶館里聽評書。他特別崇拜故事里的英雄人物。那時,父親在部隊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個星期才能回一次家,教育孩子的重任便落在了知書達理的母親身上。母親經常給袁隆平講“多讀書,求進取,做好事”的道理,還給他和弟弟上數學課,教他們學唱電影里的英文歌曲,閑時,還經常帶兄弟倆到院子里給花草澆水施肥,觀察各類植物的生長。在母親的調教下,漸漸懂事的袁隆平變得不再頑皮,開始把心思用在了學習上。為了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他主動與同桌結成對子,他教同桌學游泳,同桌則教他解數學習題,很快,數學成績就有所提高。到了初中階段,他不僅勤學好問,而且,還閱讀了《泰戈爾詩選》《簡·愛》《呼嘯山莊》等文學名著和莎士比亞的作品,并嘗試閱讀這些名著的英文版。憑著這種好學精神,高中畢業,袁隆平以優異成績考取了西南農學院,從而實現了他兒時學農的夢想。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大學畢業后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當教員。在這所地勢偏僻的山區學校,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開展水稻研究。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學校的試驗田里,發現了一株長勢特別好的天然雜交稻株,從此,開啟了雜交水稻領域的新天地。面對當時的饑荒,他下決心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通過大量的水稻雄性不育試驗,他為雜交水稻的選育、大面積推廣、以及增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水稻研究中,袁隆平勤于思索,敢于向經典理論發起挑戰。長年下田,使他對水稻的繁育、生長了如指掌;而不斷地變革創新,使他攻克了一道道難關,在實現水稻逐年增產的情況下,他用無可辯駁的事實,一舉推翻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經典理論“無性雜交”學說。經過多年的努力,袁隆平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去培育雜交水稻,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稻的產量。1977年,袁隆平發表了兩篇重要的文章分別是《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和《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這標志這雜交水稻基本上成功,在1999年云南的試驗田中,雜交水稻高達畝產1137.5公斤的高產新紀錄,直接幫助中國人民解決了吃飯的問題。截至到2020年11月,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已突破1500公斤大關,再一次刷新了紀錄。
全書文字樸實,用意深刻。通過一個個真實溫暖的小故事,全面、立體地塑造了袁隆平不計人個得失,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一心撲在雜交水稻事業上的科學家形象。廣大青少年品讀該書,既能加深對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從事水稻研究的了解;還能從他矢之不渝的追求、坦蕩無私的奉獻、永不言棄的奮斗、堅韌頑強的拼搏中,感受到一種昂揚的精神和炙熱的家國情懷。正如袁隆平在書中所言:“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無疑,袁隆平用他一生的實踐,很好地踐行了這一人生誓言。
江山代有才人出。袁隆平崇高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必將匯成一種磅礴的時代正能量,激勵著中國人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們,奮發圖強,苦學本領,為祖國和人民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