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輝
面癱,中醫稱“口眼斜”“卒口僻”,西醫根據損害部位可以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其中以周圍性面神經炎最常見,可見于各個年齡段,以突然發生病灶同側抬眉受限、額紋消失、眉毛較健側低、眼裂變大、閉目露睛、眼淚外溢、口角下垂、鼓腮示齒、漱口漏水為主要臨床特征。病因多以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寒或風熱外邪乘虛侵入面部經絡,痹阻經氣,尤其是陽經經脈功能失調,失于濡養,肌肉失于約束有關,發現針灸治療是有效治療方法之一。
1周圍性面癱針灸治療的時機
針灸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顯著,但是,近年來學術界在治療周圍性面癱出現兩種不同的看法。看法不同的中心主要集中在面癱急性期,尤其表現在患側處能否施針進行針灸治療這個問題。當前,西方醫學和針灸界的絕大部分學者認為,急性期進行施針對病情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造成病情加重的現象,所以建議患者發病一周之內不能進行針刺治療,特別注意不能使用強刺激手法或電針刺激治療。面癱患病過程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病情發展期,指發病1周之內,第二個階段是靜止期,發病后7~20 d,第三階段是恢復期,在發病20 d之后,第四個是后遺癥期,是指在發病3個月之后。部分學者們認為進行針灸療法的最佳時間段應該在靜止期,即發病后7~20 d這個期間。在病情發展期,機體正氣和陽明筋絡之邪氣進行抗爭,絡脈內虛,這個時候再針刺會傷害機體中的“正氣”,并且在疾病的急性期,面神經血管痙攣,局部缺血,水腫,如果使用重手法或電針對患側處進行連續的刺激,可能會導致患者局部水腫加重神經損傷,使得面部神經受到二次傷害。
學者們的另一個觀點是,患者在病情發展期就對其面部進行治療,治療時間越早治愈率就越好,療程也會越短,但需要注意的是針刺力度。針對初期及通過周圍性面癱康復評定后,顯示是輕中度的患者,由于面神經沒有完全喪失活性。所以,在對這部分患者進行治療時應該注意針刺力度,避免手法過重,刺激過強。應用手法輕柔,針刺宜淺,取穴少,電流小為主,特別是患者初期病情程度比較重的患者來說針刺手法及電針刺激強度尤為重要。在急性期如能夠給予一個很弱的良性刺激,使神經產生興奮,增強肌纖維的收縮,加速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使炎癥滲出物得到吸收,從而改善神經沖動的傳導,促進神經纖維的再生,使支配肌肉收縮的神經功能得到恢復,從而加速病情康復。所以,通過對針灸治療面癱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和研究,覺得針灸對周圍性面癱早期治療有助于患者盡早恢復。
2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方法
2.1 毫針療法
不少專家有自己的毫針治療經驗,有沿皮透刺的,有排針透刺的,有甩針掛鉤等,這些治療方法中以透刺法臨床中最常使用。主穴多選用太陽透頰車,眉沖透攢竹,頭臨泣透魚腰,頭維透絲竹空,攢竹透絲竹空,陽白四透(陽白透頭維,陽白透上星,陽白透攢竹,陽白透絲竹空),地倉透頰車,太陽透頰車等每次選取3~4組穴,并配合循經選取翳風,內庭,外關,太沖,合谷等穴。在治療患者時,面部腧穴多用平補平瀉法,肢體遠端的腧穴行瀉法,取針后可在面部主穴行艾條溫和灸或隔姜灸,每天施針1次,留針30 min,治療10次為1個療程。
2.2 電針療法
恰當的電針療法對恢復周圍性面癱有比較好的作用,電針常使用的波形即連續波、疏密波、斷續波三種,因為使用一個低頻脈沖電流是完全符合神經肌肉生理學特征的,這種電流主要作用之一是能興奮神經和肌肉組織的,改善血液循環和營養,促進滲出物吸收,延遲病變肌肉的萎縮與變形。在此基礎上配合特定電磁波普照患者患側,每天進行1次,每次30 min,10次為1療程。在實際臨床治療觀察者中,一共有50患者,治愈患者數量是48,另外2名患者有顯效,總體有效率高達100%。通過對不同時期的周圍性面癱治療手段分析與研究發現,病情的各個時間段治療有明顯的區別:在發展期,電針采取疏密波,特點是通電時間短,刺激強度比較弱;靜止期運用低頻率連續波和疏密波進行交替治療;在恢復期,電針主要用高頻率連續波為主,再輔以低頻連續波,兩者進行交替治療。用這類方法進行治療,效果有比較明顯的提升。
2.3 拔罐療法
運用毫針結合連續閃罐療法對28名患者進行治療,痊愈患者高達27名。治療方法主要是用二號玻璃罐一閃火,扣在患者面頰所選的穴位上,馬上取罐再閃火扣罐再起罐,穴位選取的部位即額頭或鼻唇溝附近的額紋消失部,要順序閃扣,先選額部,次取面部,再取口角部。每次閃扣10~20左右,如罐子燙熱可換用另外一個罐子交替使用。閃罐法使用具有強大的活血化瘀、祛風、扶正的作用從而達到活血通經、扶正驅邪、恢復健康的目的。使用根據病情輕重選擇每日或者是隔日1次,10次1療程。這個療法效果很好,治愈率能夠達到100%。
2.4 耳針療法
耳針療法治療面癱主要穴位在“肝肺、大腸、口眼和臉頰、頜”等地方,輔助穴位如果是風寒襲表癥狀可以加神門、下屏尖;肝膽濕熱癥狀的患者可以加膽、三焦;而在肝和腎有虧損情況的患者應該加腎、內分泌。在治療中,先使用HB-EDT型小型穴位診斷儀在耳穴中找到適合施診的地方后,再根據中醫理論進行分型取穴。看病情輕重酌情選取6~8個穴位,施針時間間隔是每10 min進行1次,一天對1只耳朵進行施針,2只耳朵交替進行治療,每個療程期間會有2~3 min天休息時間,可以在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這種方法在治療當中有效率高達92.5%,療效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