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桃
成人牙齒共有28~32顆左右,完整牙齒就像是一個精巧完美的復合體,為人類健康守護著第一道重要的口腔關口,但是成年人群體中,牙齒卻成為了一旦缺失就難以重生的“稀有品”。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種植牙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在口腔界種植牙是公認的理想修復手段,給人們帶來了新的牙齒修復希望。種植牙修復全過程總體來講,可分為術前準備、手術過程、術后牙齒維護三個重要階段。
1術前準備
種植牙手術進行之前,患者應保證良好的口腔環境,提高牙齒種植的成功率。首先患者應接受口腔檢查,尤其是針對牙周部位的檢查和相應治療,患有牙周炎患者由于牙齒上細菌量較多,在種植手術過程中易導致口腔出現感染或牙槽出現感染。例如殘根冠、嚴重齲齒、制作不良的固定假牙等,都是需要在種植之前進行全方位治療的口腔問題。評估骨質也是重要的術前準備,因為種植體要在牙槽骨內埋入,因此,牙槽骨的骨質量和骨量等各項指標共同決定了種牙的最終效果。在進行植牙之前,需要評估患者骨質的質量,一般來講,缺牙時間越久、缺骨情形就會愈發嚴重,因此,當出現缺牙時,建議及早前往正規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除以上術前準備外,患者應積極和醫生溝通,告知是否存在糖尿病、骨質疏松癥等對骨質量有影響的全身性疾病,以輔助醫生對種植牙手術的風險進行全方位的評估。準備接受種牙手術的患者應準備好過渡義齒,大多數患者都需要運用臨時假牙度過種植體和骨愈合的特殊時期,術前制作好過渡義齒,這樣術后患者才能夠及時佩戴臨時牙,避免對正常的生活造成影響。
2手術過程
固定式種植牙可分為種植體、基臺、牙冠三個結構,種植體即人工牙根,基臺則是連接體,種植體相當于一棵大樹的根基,基臺作為連接體則相當于樹干,牙冠是樹枝和樹葉,位于最上面的位置。種植體又被稱為人工牙根,其精密度較高,是中空螺絲的構造,其外部是螺紋結構,微表面結構則是經過物理處理和化學處理的,接觸到人體牙床骨后,引導牙床骨細胞在種植體表面生長,將種植體和牙床骨結合在一起,承擔人體咀嚼時的力量,而內部中空表面則裸露在人體口腔中,有螺紋結構和抗螺旋結構。基臺是與種植體相匹配的,向種植體內插入后,運用中央螺絲進行連接和位置固定,隨后再將牙冠安裝到基臺上方,完成一顆種植牙的手術。
種植牙手術中牙冠和基臺的連接方式可以分為直接粘結和螺絲連接。根據不同患者的牙齒情況,結合實際的牙齒狀況分析,選擇合適的牙冠與基臺連接方式。以單牙缺失為例,通常醫生會選擇粘接固位的方式來連接牙冠和基臺,因為單牙在咀嚼時旋轉力較大,而冠螺絲卻相對較為細小,因此,若是用螺絲固位的方式,將會很容易導致牙齒發生松脫或折斷的情況。多牙缺失情況則可以選擇粘接固位的方式進行連接,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選擇螺絲固位的方式。相對來說,粘接固位操作過程簡單方便,但是對于醫生要求較高,需要適當把握好粘結固位的力度,避免出現粘結力過小導致脫落,而過大的粘結力則會導致拆卸困難。螺絲固位的方式下,制作過程較為繁瑣、復雜,但是拆卸較方便,對于精度加工的要求較高,對于牙冠過長牙冠受力過大的患者來說不應選用螺絲固位的方式,因為冠螺絲因杠桿作用原理,發生折斷和易松動情況的幾率較高。
種植牙手術過程首先要將患者的牙齦切開,暴露出骨組織后,在牙槽骨上進行定位,做好種植體的窩洞準備,最后將種植體放入其中進行縫合。將牙齦縫合后,等待種植體在牙齦下慢慢的實現骨愈合,通常情況下,種植體需要經歷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夠生長牢固,隨后再將假牙冠安裝在種植體上。
3術后牙齒維護
完成牙冠鑲嵌之后,應做好術后的牙齒維護工作,按照逐漸受力的原則在飲食上進行調整。由于種植部分缺少長期咀嚼刺激,因此,不能有較大的受力,以免出現骨吸收的情況,此時應先吃些柔軟類食物,經過一段時間后才能逐漸調整飲食。人工牙根周圍沒有牙周膜壓力感受器,使種植體周圍的骨組織很容易發生損傷,甚至出現吸收,因而不宜咀嚼硬度較高的食物。安裝于種植牙上部的牙冠大部分情況下是烤瓷材質,用力過度會使烤瓷損壞,發生崩瓷,修補難度較大。植牙后患者需要做好牙齒部位的清潔和保養護理,雖然種植牙不會出現齲齒情況,但是良好的口腔環境是必須的,口腔環境衛生狀況不好會導致患者出現牙周炎等疾病,因此,種植牙手術以后仍舊要按照每天兩次認真刷牙的規律,并且進行每半年的定期潔牙。
綜上所述,種植牙在口腔界內得到了人們的普遍應用,是理想的修復牙手段,值得人們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日常生活中,人們要積極做好口腔護理清潔工作,最大程度的保證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