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芳
摘? 要:本文對有機蔬菜種植模式的市場發展前景和生態農業的實質進行了介紹,并圍繞有機蔬菜種植的要點——生產基地建設、栽培管理要素、肥料控制使用加以梳理。在此基礎上,從理論基礎、技術體系、政策指導等方面,分析了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式,供參考。
關鍵詞:有機蔬菜種植模式;生態農業技術;市場發展前景;發展體系
引言:近年來,消費者頻繁聽到“有機蔬菜”這一詞匯,但對有機蔬菜與普通蔬菜之間究竟有何區別卻不甚了解??傮w而言,有機蔬菜是指蔬菜種植、生產、包裝的全過程內嚴格遵守有機生產規程,禁止使用任何添加化學合成物的農藥、肥料、生長調節劑等物質,且不得采用任何基因技術及相關產物??傊?,有機蔬菜可理解為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種植生產出的純天然蔬菜。這類蔬菜種植模式可助力生態農業技術發展體系的形成。
1.有機蔬菜種植以及生態農業內涵簡析
1.1有機蔬菜種植模式的市場前景
在物質供應不足的年代,社會的整體訴求是“讓每一個人都能吃飽”;在解決了“量”的問題之后,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突飛猛進,人們重點關注的重點便從“量”轉變到“質”的方面[1]。一個突出的現象在于,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應用化學肥料快速催熟的蔬菜以及使用各類添加飼料快速育肥的肉食品均持有負面看法,轉而追求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經過相對漫長的成長周期,自然成熟的蔬菜和肉食品。此外,出于對自然的敬畏,盡管轉基因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且幾乎沒有不良記錄,但消費者對是否購買轉基因蔬菜及相關產品依然保持謹慎態度。在此種情況下,純天然、無公害、無化學物質添加、非轉基因的有機蔬菜的推出,迅速獲得了相當數量消費者的青睞。盡管價錢相較于普通蔬菜更高,但擋不住消費者的熱情??傊?,有機蔬菜種植過程雖然需要更多的勞動力以及更加密集的技術,精耕細作、用工量大且產量低,但優勢在于無任何污染、品質高,故有機蔬菜種植模式擁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
1.2生態農業的實質
“生態農業”與“石油農業(化學農業)”相對立,能夠避免石油農業的幾乎所有弊端,并充分發揮自身的優越性。但不能片面地認為“有機蔬菜種植”就是生態農業的重要環節,這存在本質性的認知錯誤。如上文所述,有機蔬菜種植要求不使用任何化肥和農藥,這與生態農業技術不相符合。生態農業允許適當使用化肥以及低毒高效農藥,在突破傳統農業局限性的情況下,保留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優點??傊?,生態農業是有機農業與無機農業結合后的全新農業發展體系,包含龐大的綜合系統工程、高效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完全遵照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統籌兼顧資源、環境、效率、效益,根本原則是可持續發展。
2.有機蔬菜種植要點簡析
2.1生產基地的建設
有機蔬菜種植生產基地建設要點為:第一,必須保證基地的完整性。基地地塊必須完全進行有機蔬菜種植,不能夾雜常規農業蔬菜種植,但可有有機轉換地塊,與常規種植地塊之間必須有明顯的區分標識。第二,常規蔬菜種植生產模式向有機蔬菜種植生產模式轉化的期限必須科學設定。一般情況下,常規蔬菜種植生產系統轉化時間至少需要2年,多年生常規蔬菜生產基地需要至少3年才能保證種植的蔬菜達到有機蔬菜的標準。轉換相關內容應包含:增加土地肥力輪作制度、制定持續供應系統肥料計劃等。
2.2栽培管理要素
為保證有機蔬菜質量,種植栽培期間的管理要點為:第一,與傳統種植模式相同,必須科學選擇蔬菜品種。如果無法獲取得到有機認證的蔬菜種子或種苗,原則上可以使用沒有經過任何化學處理的常規種子、種苗,但絕不能選擇轉基因種子。第二,注意輪作換茬和田園清潔工作??墒褂枚箍谱魑铩⒕G肥等至少3種作物進行輪作,在收獲蔬菜后,需對種植區進行全面清潔,發現受病蟲害侵蝕的植物殘體后,務必運出基地外集中焚毀或深埋,達到降低病蟲害侵蝕基數的目的[2]。
2.3肥料使用
有機蔬菜種植期間,允許使用的肥料只有農家有機肥和種植綠肥。若使用個人制成(漚制或堆制)的有機農家肥時,必須保證充分腐熟。與化肥相比,有機農家肥營養成分較少,故用量必須充足,否則會導致有機蔬菜生長過程中因缺肥而生長遲緩,導致產量降低。綠肥的主要作用是固氮,種植綠肥不僅能夠增加氮素來源,還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通常情況下,綠肥每畝產量可達到2000kg,可收獲氮素68kg,可選用的綠肥包含紫云英、苜蓿、蘭花籽等。
3.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式
3.1理論基礎方面
上文提到,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若要在不用或少用化肥的情況下,完全模擬農作物正常生長過程,且還要保證生產效率和質量,需要綜合考慮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等[2]??傮w而言,生態農業完全不同于傳統同業,相關科學組分之間的聯合應用尚未形成完備的理論基礎。若要發展一項產業,如果缺少理論支撐,無法理清其中的深度邏輯關聯,則必定事倍功半。為解決理論基礎薄弱的問題,首先需要從生態農業技術、多項技術綜合的角度出發,對各項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優化的具體設計、分類體系的科學性、評價方法的客觀性方面進行深度解析。以此為基礎,在對生態農業模式完成基礎梳理之后,可沿著打破傳統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經濟學界限的方向前行,最終建立健全生態農業發展理論體系。
3.2技術體系方面
生態農業系統中含有多種組分,相互之間的關系極為復雜。比如很多農民在種植有機蔬菜時,只知道應該實行“輪作”,但對具體輪作植物的選擇、種植密度、種植周期的理解全憑自身經驗,相關結論缺乏完整的數據支撐。總之,我國很多農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生態農業系統進行科學設計,導致照搬照抄其他地區經驗技術的現象普遍存在。解決該問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長期、大量地收集田間數據。以此為依托,探索傳統農業種植技術如何發展、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的有效方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技術體系方面的問題。
3.3政策指導方面
如果缺乏政策指導(政府支持),則生態農業的普及速度必定較慢,發展勢頭將會受到抑制。我國目前的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是,不同農村地區的地方政策支持力度大相徑庭。一些農村地區的經濟改革非常成功,新型生態農業發展體系已經形成,出產的有機蔬菜已經推向全國。而另一些地區的農民對生態農業還存在認知障礙。解決該問題的方法為:通過政策指導,向農民普及生態農業發展與消費者訴求之間的聯系,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新道路,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增加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動力,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結語:綜上所述,有機蔬菜種植模式以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發展模式實質上體現了當代人對更高品質生活追求的意愿。具體而言:在解決了物質供應“量”方面的問題,能夠吃飽肚子之后,人們發現,現代食物在口感、成分方面均比不上以前的食物。根本原因便在于種植、養殖模式已經脫離了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而若要恢復“質”方面的需求,自然也需從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方面著手??傊袡C蔬菜種植和生態農業發展是當前社會的主體訴求,發展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姜花明.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運用研究[J].種子科技,2021,39(22):133-134.
[2]姚富國.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J].種子科技,2021,39(2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