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牛某塊位于遼河盆地東部凹陷北部地區牛居油田北端,是被一系列近東西向斷層復雜化的斷裂背斜構造。該項研究針對區塊構造復雜導致注采調整難度大的現狀,以錄測井及生產動態資料為基礎,以三維地震細致對比為手段開展了“沙一段細化注水調整、沙二段和東營組實現注水”兩項工作,取得一定效果。其中沙一段日產油穩定在40t,月遞減率由注水前的7.5%下降至不遞減;區塊累計完善7個注水井組,對應9口油井見到注水效果,階段增油4168t,區塊自然遞減率下降10.7%,水驅儲量控制程度由53.1%提高至54.3%,新增水驅控制儲量213×104t。
關鍵詞:精細注水調整;剩余油挖潛;降遞減率;復雜斷塊油藏
1 區塊概況
牛某塊構造上位于遼河盆地東部凹陷北部地區牛居油田北端,石油地質儲量*×104t,油層埋深1700-3200m,該塊發育了17條近東西向Ⅳ級斷層,及14條南北向斷層,斷層傾角大約為60o,西翼較陡,東翼較緩。區域內沙二、沙一段和東營組為主要產油層。砂體連通狀況一般,250m井網條件下連通系數60%,平均孔隙度17.3%,平均滲透率470×10-3μm2,砂體間非均質性較強,均質程度較低,均質系數一般在0.3~0.6之間,東營和沙二段受辮狀河沉積影響油層發育不連續,沙一段為水下分流河道,油層全區連片發育,但受斷層影響連通關系一般,油藏類型為層狀巖性構造油藏。
2 存在問題
受儲層連通性差局部注采網不完善導致產量遞減快。近年來在牛某塊基礎研究的基礎上部署新井56口,受儲層連通性差影響,難以形成規模注采井網,目前轉注水井8口(控制油井35口),注采井數比為1:7,牛某塊日產油由最高時156.8t下降至最低時45.5t,動液面由-1697m下降至-2042m,影響區塊自然遞減率8.3百分點。
3 主要做法
3.1精細落實注采對應,沙一段有效注水實現綜合不遞減
牛某塊沙一段儲層屬于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沉積,水流方向砂體發育連續性好,地層標志層明顯;但沙一段斷層發育(12條控藏斷層,19條次級小斷層),含油井段長(500米左右),將地層對應關系復雜化。針對上述情況,通過測井曲線與地震資料相結合,分層位繪制井組連通圖9張,精細落實各個井組地層對應關系[1];同時根據各個井組生產情況,實施轉注5口(牛27-313、牛27-3008、牛29-313、牛29-317、牛31-316),結合吸水剖面測試資料,實施分注5口井、重組1口井、換管柱3口井并及時根據油井生產動態實施動態調配8井次。通過上述工作調整完善注采井組4個,累計4口油井見效,階段增油3309t。牛18S1段月遞減率由7.0%下降至不遞減,日產油穩定在45t左右,沙一段段區塊水驅儲量控制程度由2017年的54.3%提高至55.1%,水驅儲量動用程度由2017年48.3%提高至49.1%。以注水井牛27-313井為例說明,該井實施轉注和分注調整后,抑制強吸水層8.3m/4層、啟動新層22.1/6層。目前對應油井牛26-313井注水受效,日產液穩定在11t左右,日產油1.5t上升6.8t,含水由85.3%下降41.2%,階段增油720.2t。
3.2精細基礎地質研究,沙二段和東營組實現注水補充地層能量
近兩年在整體地質研究的基礎上,牛18S2段和牛18-1東營井區全面部署開發,但多數新井生產特點表現為自噴期短,停噴下泵不出,說明地層能力不足。為及時補充地層能力,進一步提高區塊采收率,結合新井鉆遇情況,開展精細基礎地質研究,在構造高部位和儲層連通性較好的區塊開展試驗注水,并結合注水情況逐步推廣全面注水,目前已實施轉注3口進,新增注水厚度89.7m,新增水驅控制儲量108×104t,提高采收率1.5%,新增水驅可采儲量1.62×104t。
一是沙二段反九點井網注水。針對牛18S2段沒有明顯標志層的特點,通過曲線對比厚度控制、三維地震約束校核,對該塊進行構造再認識。[2]新構造與老構造基本一致,統計牛18S2段連通系數為40-55%,儲層連通關系相對較好;基于新認識計劃轉注井4口(牛24-3010、牛24-3012、牛25-3011、牛26-3013),實現3注10采反九點井網注水開發。2020年5月優選構造高部位和儲層發育相對穩定的牛25-3011井轉注,結合牛25-3011井吸水剖面測試資料,10月初對注水井牛25-3011實施四級五層細分注水,強化吸水層48.6m/23層,抑制吸水層6.7m/2層。2021年3月井組牛25-3012井見到注水效果,日產液由3.7t上升6.3t,日產油由1.9t上升至6.1t,含水由48.6%下降至4%,液面-1670上升至-1634m,階段增油927t。
二是東營組試驗注水。針對牛18-1東營井區辮狀河沉積,砂體變化較快,儲層分布受沉積相帶控制,呈現北東向展布,通過分析繪制沉積相圖、分析儲層分布并利用地層厚度控制,落實儲層連通情況。結果表明平行河道方向350m井距連通系數為21.5%,150m井距連通系數26.5%;垂直河道方向平均200m井距連通系數為10.1%;河道方向45度,200m井距連通系數23.8%。因此選取連通系數最好的牛31-5井組(24.6%)和牛31-K01井組(23.7%)開展注水試驗,控制油井9口,新增水驅儲量55×104t。
3 應用效果
通過開展精細地質基礎研究,落實構造、儲層及剩余油分布規律等,奠定了注水調整的基礎,近兩年來實施轉注、分注、重組和補層完善、動態調配共計113井次,區塊完善7個注水井組9口油井見到注水效果,階段增油4168t,區塊自然遞減率下降10.7%,水驅儲量控制程度由53.1%提高至54.3%,新增水驅控制儲量213×104t。
4 結論和建議
(1)從沉積、構造、儲層等方面入手,做到“系統篩查”,把各項基礎研究工作做精做細做實,是開展精細注水工作的根基。
(2)有效運用三維地震、測錄井等資料,精細井震結合,精確注采分析,是精準捕捉剩余油,“對癥下藥”的關鍵。
(3)精細注水調整工作對注水開發后期的老油藏進一步挖潛剩余油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下步建議在類似牛主某塊繼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朱旭,楊建梁,何旭東,楊轢文,胡國梁.油田注水開發方式研究[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9(12)
[2]劉軍利.精細分層注水技術及應用[J].化學工程與裝備.2020(01)
[3]陳輝. 透鏡狀油藏差異化調整對策研究——以現河莊油田河146塊為例[J]. 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8(03)
作者簡介:
石鵬(1985-),男,工程師,2010年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專業,學士學位,現工作于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公司鉆采工程技術部,從事石油鉆井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