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迪
摘? 要:為進一步發揮好場館教育功能,將場館開展中的小學教育教學活動擺在工作重要位置。支持將場館課程落地在學校里,進行教育課程研發設計、教學活動組織實施、師資培訓、教育空間及設施設備提升改造。在校園內設置適合學生學習的場館教室、活動空間和實踐基地,配備必要的教育設備、學習資源和專業人員,設計實施陳列、展覽充分考慮青少年教育需求,進行校園的“微館“建設中,兼顧青少年教育功能。
關鍵詞:場館教育;落地學校;課程研發;功能
一、現狀分析: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揮場館教育功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中小學生利用場館資源開展學習,促進各類型場館與學校教學、綜合實踐有機結合,取得顯著成效,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場館學習效果。近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還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意見》從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加強博物館教育組織保障等方面最大限度發揮好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讓博物館教育在青少年課堂落地開花。據了解,近些年,各博物館根據自身特點,積極將博物館資源融入青少年教育中,取得顯著成效。杭州市110多家各類型場館成為學生課外學習第二課堂,一所學校與一所場館建立德育校長負責制,形成“一館一特色”館校合作模式。桂林市教育、文物部門聯合開發了20多項涉及歷史、美術、音樂、戲劇和科學等學科課程,引導學生在課程中利用博物館資源豐富知識、拓展視野。首都博物館、中國園林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杭州西湖博物館、上海昆蟲博物館、泉州海交館等根據博物館自身特點,設計研發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教育項目和課程內容。
因出臺的新政策點撥,又因本學校位處漢畫像石管附近,長期保持著資源深層次融入青少年教育教學中,后認為可更便捷的普及場館教育。可以將小型的場館開設在校園內,盡可能豐富場館內的教育內容。堅持“展教并重”,更有利于策劃適合中小學生的專題展覽和教育活動,動員館內策展、文保人員以及專家學者、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定期組織館長講解、專家導賞。這樣更能促進經常性組織開展參與面廣、實踐性強的場館展示教育活動,便利場館資源相對薄弱的中小城市、農村地區中小學生有效學習。
二、研究價值:
場館承擔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融入教育教學之中,拓展博物館教育資源,在教育教學中,場館作為重要課程教材資源被加以開發利用,在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美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標準中,教育部明確要求利用場館資源加強課程建設。同時,開發場館系列活動課程。結合中小學生認知規律和學校教育教學需要,充分可展示的資源,研究開發自然類、歷史類、科技類等系列活動課程,豐富學生知識,拓展學生視野。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思想政治、美術、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要有機融入場館教育內容。場館系列活動課程應涵蓋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明確不同類型課程的教學目標、體驗內容、學習方式及評價辦法。
此外,要加強場館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加大推廣應用力度,擴大場館教育資源的覆蓋面。
三、實施策略:
1、場館基地開設在校園內,注意依托區域的特點,創造特色鮮明的教育基地。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區域特色,所以學校開設場館課程時要與區域特色有機結合,比如我校徐州市我求是小學地處著名的漢畫像石館附近,具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已與漢畫像石管長期達成合作關系,更加便捷、豐富我們學校場館課程校本化的落實。
2、場館課程與各科目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各個科目不再局限于教室內,從單一的、封閉的課堂中走出來,走向開放的、生活化的,具有實踐感、體驗感的場館之中。推動孩子對自我、社會、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系。
3、根據師生發展需求構建活動基地。學生是任何校園活動的主體,學生的興趣需求與老師的教育需求的相結合,為場館課程的參與度、接受度、喜愛程度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創新之處:
1. 內容創新:突破傳統的教學場地“教室”,不再是封閉式的學科教學,而是綜合各學科的內容,以現場直觀教學為依托,豐富課程展開的環節。
2. 方式創新:運用體驗式教學、情景模擬、游學、親子互動等多樣的授課形式,通過大量的具體案例實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有效的、可行的、科學的教學途徑。
3.理論創新: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它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將生活情境轉化為探究主題,通過研究性學習、服務學習、實踐學習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服務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核心素養。
4.過程創新:以實踐活動為基礎,反思過程中的可取之處與不足,積極、及時地調整,調研,不斷優化課程結構,在過程中做到“行動——思考——調整——再行動”的創新循環之舉。
五、預期成果:
學生場館館資源的創造性開展活動、輔助學習,不斷探索完備學習模式,增強學習效果。同時,不斷提高場館研學活動的質量,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充分利用各類場館資源,組織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文明、國家安全等主題的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各地教育部門要會同文物部門加強對場館研學活動的統籌管理和監督指導,努力開發一批立德啟智、特色鮮明的場館研學精品線路和課程,構建場館研學資源,發揮實踐育人作用。場館課程校本化注重分齡設計,小學階段要體現趣味性和故事性,讓學生了解基本內容和有關背景;初中階段要體現實踐性和體驗性,讓學生理解基本觀點;高中階段要體現探索性和研究性,引導學生提出觀點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