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若珺




摘? 要:機場停車場作為機場服務的必要基礎設施,是機場運營管理的重點環節,也是機場非航收入的重要增長點。本文基于收益管理的視角,通過實證研究, 研究分析了機場停車收費對旅客前往機場出行方式選擇的影響。
關鍵詞:收益管理;停車收費;出行選擇
近年,旅客需求不斷增長、“互聯網+”思維不斷深入、機場非航空業務收入增長的必要性,都使得作為機場陸側地面交通樞紐的重要組成部門——停車場日益成為非航收入的新增長點,也成為工程管理領域的重要研究熱點。
1.機場停車收益管理研究的適用性
收益管理理論是被廣泛證明能夠用于提高企業收入的有效管理技術手段,其原理主要是通過對消費者行為進行分析,針對不同消費群體制定差別定價、存量控制,以期實現收益最大化。
由于停車服務與航空業、酒店行業相似,存在固定成本占比極大、邊際成本極低、產品易逝、市場可分、產品需求變動不定、可以預售等特點,具備應用收益管理法的基礎條件。而機場停車場除應具備的一般功能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合理規劃停車場位置、配置停車場的車位分配、定制停車場的收費價格,來調節機場旅客的停車需求狀況,從而實現提高旅客停車需求、增加機場停車收益的目標。
2.機場停車影響 Logit 模型構建
假設旅客選擇自行駕車前往機場的概率為 P(0<P<1),那么,對應旅客選擇其它交通工具的概率則為 1-P。對應 Logit 如下:
令:影響旅客出行方式的因素為 Xi(i=1,2,3,4,……n),則構建對應的線性回歸方程如下:
得到 Logit 回歸模型為:
其中, (i=1,2,3,4,……n)為變量系數。一般情況下,P 值越大,旅客選擇自己開車前往 X 機場的概率也越大,反之則越小。
3.停車特性分析
停車特性與停車需求密切相關,主要包含停車人、停放車輛、停車設施三個層面的特征:
(1)停車目的。機場停車場的停車目的除內部員工的停車需求以外,主要集中在航空旅客,而航空旅客可劃分為商務旅客和休閑旅客,商務旅客對于停車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小,而休閑旅客則相對較大。
(2) 停車時間。停車時間是停車場供求關系和使用情況的外部體現,長時間停車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機場停車場的車位周轉率,降低停車設施的使用率, 短時間停車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停車位的高周轉率和高使用率。
(3) 停車者收入。為使出行過程中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便利性,經濟條件更好的停車人往往會偏好選擇自駕,其對于停車收費的需求價格彈性也越小;相反,經濟條件較弱的停車人對停車收費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大,相對較高的停車收費使他們更愿意選擇較為廉價的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4.X 機場停車場實證分析
4.1變量標定
明確影響旅客是否驅車前往機場的因素后,通過 RP(RevealedPreference)調查方法展開隨機調查,收集 X 機場停車場的 105 名旅客相關數據信息 525 個, 并分類標定賦值:
4.2結果分析
剔除不顯著變量“出行目的”的影響后,修正得到 Logit 模型線性回歸方程:
經濟條件越好的人,越偏好自駕去機場,而停車時間越長、遞增停車費率越高的旅客越不愿意選擇自己開車,反而更偏好去選擇乘車公共交通工具去機場。
為單獨研究遞增停車費率對旅客前往機場的出行方式選擇的影響,將經濟收入和停車時間的變量平均值代入修正后的估計結果,得出選擇自駕車前往 X 機場的概率方程如下:
等式表明,旅客選擇開車前往 X 機場的概率與遞增停車費率的變動呈現反向關系,即遞增停車費率上調時,旅客開車出行前往機場的概率下降,反之則增加。不同遞增費率對應的驅車前往 X 機場的概率如下表所示,當停車費率上調到接近
5.5 元時,旅客開車前往 X 機場的概率陡降,當遞增停車費率上調到每半小時 6.5 元時,旅客開車出行概率幾乎為零。
據此計算出選擇偏好的轉移比例對遞增停車收費的彈性變化如下表所示,超過 1 小時停車后,每半小時增收的停車費率每增加 1%,選擇自己駕車前往機場的概率平均就會減少 6.57%。
5.結論
本文從收益管理的角度出發,結合機場停車場的實證研究發現,停車收費的價格變動會影響旅客對于前往機場的出行方式的選擇。因此,在政府指導定價的框架內,要探索合理的收費標準,用盡可能靈活的收費機制來調節機場停車場的供給與需求。短期內,為了有效提高機場停車場的車位利用率,提高停車需求, 可適當的對 1 小時以上增加的收費費率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得旅客選擇自駕車前往機場的概率變大,最終提升停車服務收益管理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新潔,關宏志,邊芳.考慮車位占用率的機場停車收費定價模型[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9.
[2]林湛,四兵鋒,胡卉等.基于均衡流量的城市停車費用優化模型[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14.
[3]曹蔚,劉斌. 基于收益管理的停車位分配模型[J].物流技術,2007. [4] 高克林,胡平.停車需求控制和收費定價研究[J].需求管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