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
摘? 要:PPP項目即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項目,是公共基礎設施中采用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由于其應用范圍較廣,對于建筑業而言,不同類型的項目可能涉及不同的稅種,比如大部分項目主要涉及到印花稅、增值稅、所得稅等稅種,部分項目可能還會涉及到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契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稅種,種類繁多的稅種對于實施PPP項目的企業來說帶來一定困擾。筆者根據所在的建筑企業工作實踐,從PPP項目公司和作為總承包商的建筑企業兩個維度對可進行稅務籌劃的主要稅種多角度進行分析。
關鍵詞:建筑業;PPP項目;稅務籌劃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PPP模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于其應用范圍較廣,對于建筑業而言,不同類型的項目可能涉及不同的稅種,比如大部分項目主要涉及到印花稅、增值稅、所得稅等稅種,部分項目可能還會涉及到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契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稅種,種類繁多的稅種對于實施PPP項目的企業來說帶來一定困擾。
盡管該模式對于民生、公共性產出項目有著積極意義,但是也為相關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稅務風險為了更好地解決政府與私營經濟在合作過程中所面臨的稅務問題,合理的稅務籌劃在PPP項目中日漸提上日程。為了確保工程建設行業的健康發展,能夠在穩健發展的前提下推動工程項目順利開展,就要求做好整體的風險管控工作。從稅務籌劃的角度來看,合理稅務籌劃方案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企業的發展,為企業的現金流提供了充足的保證,但是如果不能做好相應的稅務風險管控工作,不僅企業現金流出現問題,更有可能造成嚴重的經營風險。
二、PPP模式的介紹
PPP模式,從工程項目建設本身來看,具有項目投資建設周期長、規模大的特點。PPP模式是英文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首字母縮寫,翻譯過來就是政府和社會資本方的合作模式[1],是公共基礎設施中采用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
該模式誕生的初衷是解決政府在地方公共基建中可能出現的財政預算不足的問題,因此邀請社會資本方加入項目建設。PPP模式的應用其積極意義在于將公私經濟的優勢都有效結合在一起,最終實現雙贏的目的。
對于建筑施工企業及其他社會資本方來講,參與PPP模式就代表能夠參與到政府大型基建項目當中,并且在項目的前期籌備期間諸如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等環節也能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不僅可以拿到一個大型的項目并且還能通過參與程度的加深提高企業自身項目管理的水平提高其市場聲譽,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建筑施工企業的投資風險,因此建筑施工企業對于參與PPP模式也有較高的積極性[2]。
三、建筑業PPP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稅務籌劃
采取PPP模式運行的項目從前期的項目公司設立、項目融資、到建設期的設計、建設、后期的項目運營、退出等不同階段面臨不同的涉稅問題[3],以下根據時間先后順序就可能涉及的稅務籌劃分別予以分析。
1.項目公司成立前的稅務籌劃
在PPP項目中標后,一般會約定一定時間內要在當地注冊成立SPV項目公司實施項目。因此在項目前期跟蹤過程中,建筑企業要收集當地各個工業園區的稅收返還政策,不同注冊園區的稅收返還力度不同,要未雨綢繆提前做足調研工作爭取最優惠的稅收返還。
此外項目公司經營范圍不要受以往慣性思維的約束,要將SPV項目公司定位為投資型公司,經營范圍要以投資管理為主,切忌僅將建筑安裝等經營內容列示,這樣不利將來稅務部門核定項目公司增值稅率。實操中如果項目公司名稱和經營范圍以投資管理為主很容易爭取到服務業6%的增值稅稅率,相反稅務機關則認為SPV項目公司只是建筑企業的代表從而核定為建安企業9%的增值稅率。
通過上述SPV公司注冊地、名稱和經營范圍方面的稅務策劃,可實現增值稅稅率降低和項目整個合作期繳納各類稅金一定比例的返還,從而實現在稅收管理方面間接提升企業經營效益。
2.印花稅的稅務籌劃
通常項目公司成立后,需要與中標社會資本方簽訂新的特許經營合同或者相應的承繼合同,此時涉及該類合同是否需要繳納印花稅的問題,根據《印花稅條例》的規定,凡印花稅稅目稅率中列示的合同類型需要繳納未列示的不繳納。故項目公司和社會資本方簽訂的特許經營合同不需要繳納印花稅。
但是項目公司與社會資本方或者其他第三方簽訂的合同需按照合同類型對照相應的印花稅稅率納稅。如果建筑企業同時承攬設計和建筑安裝工程,相應的合同需要進行稅務籌劃,可以在總承包合同中將建筑安裝工程金額和設計金額分別列示,也可以分別簽訂合同,因為按照《印花稅條例》的規定設計合同按收取費用萬分之五繳納印花稅,而建筑安裝工程承包合同按承包金額萬分之三繳納印花稅。進行這樣的稅務籌劃安排后,對動輒上億的總承包合同來說節稅效果非常顯著。否則稅法規定不同應稅稅率未明確列示的一律從高計征,對于建筑企業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3.增值稅的稅務籌劃
在PPP項目建設期間,由于項目特殊性項目公司大部分收入在運營期回款后逐步予以確認,因此建設期間項目公司賬面留存大量的未抵扣進項稅金額。近幾年國家出臺了相應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滿足一定條件下可進行申請。建筑業相關人員要熟悉該政策積極進行相應的稅務籌劃,該舉措一定程度上緩解了SPV項目公司的資金壓力,起到降低經營成本的作用。
4.企業所得稅的稅務籌劃
PPP項目在建設期間的投資基本可以資本化,所以企業所得稅主要發生在運營期間,由于前期折舊費用等的攤銷故運營前期基本不需繳納企業所得稅,項目公司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嘗試申請成為高新企業,如果該稅務籌劃方案可以成功,則企業所得稅率從25%降為15%極大的降低了企業稅賦。
四、建筑業PPP項目稅務籌劃中面臨的風險
建筑企業參與PPP項目從整體來看,必然對于長遠發展有益,從經濟收益上看也能顯著增加。但是PPP項目在我國開展時間短,涉及行業眾多,可以借鑒的成熟經驗有所欠缺,此外參與實施PPP項目的建筑企業本身的稅務意識如果薄弱的話,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稅務風險。在我國,納稅是每個公民和企業的義務,偷稅漏稅不僅會遭到法律的嚴懲,還會受到道德的審判。一個企業如果承擔過高的稅務風險,不僅會影響其自身的運營狀況,嚴重的話還會影響企業的聲譽,甚至危及整個行業的信譽[2]。
隨著稅務征管系統的升級和大數據的應用,我國對于企業的稅務征管工作不斷加強。為了做好PPP項目的稅務管理工作,促進相關企業合理納稅,需要該企業稅務管理人員及時了解相關稅收政策,特別是關注針對特殊地區(比如西部大開發)、特殊行業(比如污水處理、環保設備)及特別時期(比如近幾年出臺的增值稅留抵退稅)的稅收優惠政策。地方政府面臨的一大財政問題就是快速增加的公共開支和慢慢減少的稅收收入。對于政府來說,稅收是必須的,通過收稅能夠完成修路、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項目的保證,但是PPP模式由于其特殊的公益性質,需要在一定情況下免除稅收,又和地方政府的稅務政策相沖突。所以,稅務優惠政策能否有效落地還得看當地政府的具體落實程度,如果沒能按照實際處理好,將損害企業的經營利益,不利于企業參加PPP項目。
其次,PPP項目和其他類別的項目來比,其特點表現規模大、周期長,為了保證最終項目的順利開展,能夠保質保量的完成,建立完善的稅收體系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是保證企業的合法納稅,另一方面則是實現企業的正常運營實現預期的投資收益。只是PPP項目本身在我國發展的歷史較短,同時實踐經驗不多,這也意味著參與到PPP項目中的建筑企業沒辦法形成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工作中還是面臨著不少困難,尤其是隨著實踐推進將暴露出更多問題。
PPP項目中稅收體系有著一定的漏洞,在實踐過程中無論是企業本身或者是稅收主管部門對于問題的把控都不清晰,或者是難以把握,這就導致多重征稅或者是優惠政策信息不及時了解,這些都不利于企業做好稅務工作,那么也就意味著稅務風險增加。特別是在國家新出臺的增值稅、所得稅等政策和PPP項目模式又相互沖突,導致建筑業發展受到影響。
五、建筑業PPP項目的稅務風險防范方法
1.明確稅務類型以保證稅務優惠政策的落地
長期以來,稅收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方面都有一定糾纏問題,尤其是針對不同的基礎性項目支出,存在究竟是由地方政府還是中央政府負責支出的問題。由于支出責任劃分不明,導致民生性、公共基礎類項目無人問津。所以,為了降低建筑業參與到PPP項目中的稅務風險,提高他們參與公益性質項目的積極性,要求企業從做好自身工作方面出發,一方面摸清楚企業的發展和定位,確定未來長遠的戰略目標,找準稅收政策的對口類型,這樣才能確保合理納稅。另一方面是掌握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的最新信息,根據企業的發展定位選擇合適的項目從而確保能夠享受國家優惠稅收政策。而工作的推動需要由人來推動,尤其是相關專業的人才。對此,一方面要加強人才培養,尤其是梯隊型的人才隊伍建設,幫助他們確立職場規劃,進行對外交流和培訓,讓他們掌握豐富的財務和金融知識,在稅務方面增長知識提高實踐技能,這樣才能結合企業本身的業務來避免稅務風險。再者是國家也會經常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來調整稅務政策,所以面對不斷調整的稅收政策,需要有專人負責了解、上報企業管理層相關的政策和文件,并進行解讀,這樣才能結合國家大勢與企業發展調整經營決策,以實現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
2.科學合理的利用優惠政策
建筑業參與PPP項目中為什么有稅務風險,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沒有對政策的合理化使用。政府為什么要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就是鼓勵企業在合法的情況下多參與到民生、公共性項目中,為民謀福利。對于企業來說,把握這樣的良好稅收優惠,一方面可以擴大企業優勢,增加經濟效益,進行合理納稅。另一方面也可以緊緊跟隨政府,在法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與到PPP項目中,充分發揮優惠稅收政策,減少潛在的危險。這也是PPP項目的重要性所在,對此,也需要政府參與其中,結合PPP項目本身的運營情況以及企業的需求,擴大稅收優惠覆蓋面。那么對于企業而言,怎樣解讀稅收優惠政策就顯得更加重要。要精準準確地解讀稅收優惠政策,才能夠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合理規避稅收風險。
3.和地方政府加強交流合作
PPP項目本身存在高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和稅務機關脫不了關系的。一方面是稅務機關對PPP模式的了解少,對于如何在PPP項目中使用稅收優惠政策缺少明確的定義。另一方面是對企業的運營了解的不夠多,企業本身的運轉情況,項目本身以及稅收問題等等都是相互勾連的,但是由于稅收部門的不了解就可能導致本身可以使用的稅收優惠政策最終無法落地。所以,要求建筑企業加強和稅務機構的溝通,一方面是企業的相關人員更多地了解和解讀稅收優惠政策,第一時間根據政策調整企業運營內容。另一方面讓稅務機關能夠了解企業本身的運營情況和稅務工作,在法律允許的范圍為PPP項目提供更多的支持。
六、結論及建議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稅收政策也在不斷調整,伴隨著PPP項目這一類新型合作模式的出現,也要求建筑業從業人員加強學習,在實際工作中防范稅收風險,切實利用好稅收優惠政策,確保企業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從而能夠健康長久地發展。
參考文獻
[1]Geng Shuai, Yin Yu, Lin Lijun et al. Social capital selection framework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 of electrochemical storage power station under linguistic environ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199.
[2]曾杰武.建筑施工企業PPP項目會計處理問題探討[J].中國市場,2020,(18):148-149.
[3]李麗娜,姜瑞楓,李林.PPP項目財稅策劃與操作實務[M], 天津:鳳凰空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