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羚弘
摘? 要:以鎮江市桃園新村老舊小區改造為例,以改善民生為核心,以優化城市人居環境、提高居住品質為目標,切實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成一件件民生實事、一項項民生工程。通過文化搭臺,賦予社區生活“深內涵”,積極營造市井生活場景和新興消費場景,實現桃園社區從住區到街區的宜居探索。
關鍵詞:宜居 ;優越性;民生實事;便民利民
一、改造目標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辦事宗旨,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項目改造內容從桃園社區居民的居住需求出發,以環境優美、人文醇美、建設精美為節點,建設包含安居體系、適居服務、樂居家園為三要素的宜居地,讓人民群眾明顯感受到城市美麗宜居水平提升所帶來的滿足感。
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同時也是爭當城市范例的元年,桃園社區的改造,既要有老城區的煙火氣,又要有新城的無限活力。在桃園新村的發展中,以“宜”字為關鍵詞:,打通“圍墻內外”綠地空間,做到可見即可達。
用“老”元素“煥”出社會主義“新”風尚,桃園社區改造探索了從住區到街區的宜居路徑。以“居宜老、為老、便老、助老、敬老”為原則導向,打造了舒適宜人、設施完善的適老化江蘇省宜居示范典范。以小區住戶存在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滿足小區老年人、青年人、小孩不同層次的需求,主要從公共服務配套、公共空間重塑、強化適老改造、踐行綠色理念等方面入手進行提升。以此為基礎,營造“桃園深處有人家,別有天地醉年華”的社區氛圍,突出桃園的地域特色,“心中若有桃花源,世間處處水云間”,強調社區居民對“家園”的歸屬感、認同感,體現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化精神。同時街區作為城市生活的基本空間單元,聯系著住區和城市公共空間,與居民日常生活、交通出行聯系最為密切,成為影響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關鍵要素,街道的定義逐漸從機動性向宜居性轉變,重新發現街道空間的價值,不僅關注機動車的通行需求,更關注街道空間中人的需求和感受,不斷提高城市公共空間品質,以車為本轉向以人為本——機動車道“瘦身”保證充足的慢行空間;利用小區主路打造“L型”共享路,提高日常出行便捷性;
通過此次改造,推進社區的有機更新,將“讓生活更美好”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切實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成一件件民生實事、一項項民生工程,文化背書,賦予社區生活“深內涵”,積極營造繁忙市井生活場景和公園城市新興娛樂場景。
二、多維度打造美麗宜居示范街區
街區是由城市街道圍合成的區域,是城市居民鄰里交往最為密切的公共活動場所,集中體現著城市的生活價值。從關注“圍墻內”到“圍墻外”,街區作為市民場所精神回歸的重要載體,日益收到重視。街區的整體塑造是城市美麗宜居建設的重要基石。從八個基礎需求出發,包含(1)保障街區安全;(2)提升生活服務水平;(3)改善居民日常出行;(4)塑造全年齡層友好街區;(5)建設小區健身空間;(6)改造社區小微空間;(7)優化城市基礎設施;(8)優化街道道路界面。進一步深化挖掘各小區自有文化內涵,從小區本身歷史文化背景出發,多維度打造美麗宜居示范街區。
傳承雷鋒精神。桃園社區原本就有一條雷鋒街,因此在本次桃園的改造中,以“雷鋒精神”為切入點,培育市民文明素養,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大力弘揚雷鋒精神,不斷彰顯雷鋒精神的時代價值,促進社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
尊重小區個性,聽取居民意見,嵌入文化元素,傳承歷史文脈。從居住環境、生活需求和精神文明三個方向入手,抓好百姓“有感”的事情,讓老舊小區成為“居家花園、生活樂園、精神家園”,實現“破舊立新、一區一景”的華美蝶變。桃園社區居民多以老人為主,周邊商鋪林立,生活氣息濃厚,配套設施相對齊全,滿足了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因此,在本次改造中繼續完善老年人生活配套設施,營造居家養老新環境。打造具有“煙火氣息”的溫馨街區。
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基層實踐樣本。桃園小區通過強化"桃園深處有人家"的意象,以街區復興、建設口袋公園、雷鋒精神堡壘等為抓手, 講好以"老街+老房+老人+老事"為核心的故事,凸顯桃園社區文化魅力。重點解決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關的宜居事宜,補差提優,找準方向;在與居民交流互動中發現需求,尊重居民意愿,但同時從專業角度出發,不盲從;實施務實改造,從需要出發,不浪費社會資源;把小區圍墻內外的問題協同起來,以項目集成的姿態向前推進改造進度,不獨立行事。
三、為小區改造設計的亮點,具體改造舉措
打造人人都可以擁有的“綠色客廳”,結合美觀與實用性,創作15分鐘的全能生活圈,串起繁忙都市中的慢行空間,宜居街區要推動“圍墻內”私密獨立的居住空間與“圍墻外”多元活力的開放空間充分銜接,解決現實矛盾,改善街區秩序,消除安全盲區,優化慢行交通,探索住區物業管理與城市管理的有機融合。
以十個主要設計元素為亮點,確定新中式作為桃園小區主要設計風格,主要設計元素分別為:
一是適老化,設計無障礙扶手、安全提示語、棋牌文化、休閑座椅、藝術晾曬、繪畫黑板、公共設施導視、健身裝置、擇菜空間等,為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孕婦、兒童等社會成員在街區公共空間活動時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鼓勵營造無障礙的街區環境。對步行通行區進行無障礙設計,并將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在充分考慮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及行動特點,對街區的公共空間做出再設計,以滿足老年人健康生活,安全出行等需求。在中心廣場、小花園等老年人經常活動的公共場地,設置休閑凳椅、安全扶手、象棋圍棋桌,并對周邊的步行空間進行適老化改造;
二是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響應國家生育政策,在目前全面放開三胎的社會環境之下,根據兒童不同年齡或性別的需求,設置多元化差異化的兒童游樂空間,滿足桃園小區老年人居多,帶子孫的需求,給居民帶娃、瘤娃提供好去處。建設兒童友好型公共設施,兒童活動專區等;
三是雷鋒精神嵌入。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助人為樂傳統美德的繼承和升華。考慮到社區老年群體居多,從雷鋒精神出發,圍繞助人為樂、扶老助殘等美德,設置回憶墻、適老便民裝置、精神堡壘等,弘揚并傳承雷鋒精神。從小區改造一期工程到二期,采用“雷鋒路”串連起桃園社區的文化資源,也增加民生福祉。以綠色和橙色為主要顏色進行設計,每隔一段距離就將“學雷鋒”字樣嵌在路中間,黑色瀝青路面上,綠橙兩條彩帶沿著道路向前伸展。綠色代表生活之美,橙色代表生命之美和生態之美。“雷鋒路”從細處“秀”出了桃園社區的獨特屬性。這條“雷鋒路”也可稱為社區的新地標;
四是黨建文化,在中心廣場黨建精神堡壘、宣傳欄、便民服務欄等,宣傳黨史、時事政策、先進人物事跡等,利用鎮江市花杜鵑作為黨建氛圍主要元素,設置四大塊黨建內容:思想教育板塊“杜鵑花紅· 紅潤鎮江”,體現黨的最高精神。黨性教育板塊“杜鵑花紅· 不忘初心”,提升黨員修養。黨建科普板塊“杜鵑花紅· 紅星向黨”,結合鎮江本土黨建的知識展現。文化傳承板塊“杜鵑花紅· 血脈傳承”,弘揚紅色文化;
五是傳統文化的氛圍營造,環衛所門頭、店招、中心廣場主題裝置、地名牌、路名牌等都是街道的“名片”,在尺寸、色彩、位置等方面與街道整體風貌相協調,簡潔美觀而不失個性,大量運用中國傳統紋樣;
六是設計桃園小區LOGO。在本次的設計方案中,為桃園社區特別設計LOGO作為社區的“新名片”。以“桃”字為設計元素,既有美觀度又挖掘體現了當地社區文化,日后可將LOGO用在社區的出入口、景觀小品、便民設施等場景。該設計以《桃花源記》為主題,以“桃”字為靈感,用傳統的中式風格,整體搭配桃樹枝+桃花的結構造型,凸顯出“桃花源中桃花朵朵開”的意境;
七是突出人性化構造,完善細枝末節。為兒童打造充滿趣味的戶外場所,選擇多樣化的活動設施,利用小區的微空間改造成探索知識的自然認知角;讓老人也活躍起來,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性、便利性、多樣性;利用重要節日的時間節點,注重社區人文關懷,舉辦手工、文藝比賽及表演等活動;探索藝術路徑,開發優秀文化的共享地讓少年有所讀,打造日常可以打卡娛樂的休閑地讓青年有地可聚,營造可以打牌喝茶的歡聚地讓老者有處可樂,開通一條面向全體的藝術展示道路讓眾人有所為;全民健身,觸手可及的健康生活。打造零距離、共享的的健康運動空間,隨著全民健身意識的不斷提高,對桃園二期中心廣場的空間進行改造,植入健身步道、廣場舞場地、休憩交流區和綠化景觀等區域,為公眾創造休閑聊天的去處;
八是用色塊劃分區域,考慮到桃園小區車輛多,人口居住密集,可以通過色塊分流人車,保障出行安全。選用藍綠色表示人行道,瀝青路是機動車道。藍綠色是清新,健康,希望,代表安全、平靜、舒適之感,在四季分明之地,如見春之樹木、有綠色的嫩葉,看了會使人有新生之感;
九是增加便民設施,便民設施的增補有利于街區生活服務的便捷。探索設置“公共衛生服務綜合體”,整合無障礙通道及扶手、電子閱覽、修理鋪服務等功能。便民設施的創意設計有利于街區活躍氛圍的營造。設置清晰、醒目、有設計感的便民設施標識系統,同時還可將桃園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元素,融入便民設施的設計中。還特別增設擇菜空間,便于居民生活日常需要;
十是社區亮化工程,為了百姓的方便和出行安全,社區亮化工程改造是一項惠民工程,不僅可以提高居民居住品質,還有助于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形象,通過在桃園小區內增加路燈和照明設施,讓小區亮起來、美起來,推進小區亮化和人居環境建設,全力改善居民夜間出行條件,提高居民幸福生活指數。
四、改造小區居住條件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提升小區居民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開發系列活動,豐富居民生活,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串聯“桃花源記”的概念,以“醉·春色”為關鍵詞;延伸同音字“醉·春攝”“醉·春瑟”“醉·春設”,作為社會活動周主題。每階段以不同視角為表現形式進行宣傳,舉辦低碳進社區、全民健康體檢、書法比賽、現場寫生、繪畫體驗、攝影采風、象棋比賽、廣場舞表演等互動表現形式,以“春”為動,以“賞”為靜,將動態的藝術體驗和靜態藝術觀賞相糅合,動靜相宜的布局方式,打造文藝情懷、獨具魅力的主題社區活動。
舉辦現場繪畫寫生及攝影展,邀請社區內的中老年居民在活動中心或社區公共空間內集體活動,如現場繪畫寫生,結合中國畫、水彩畫、油畫等繪畫手法。并將繪畫作品以畫展的形式進行集中展示。通過社區發布攝影展通知,邀請社區內攝影愛好者,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桃園社區的一角美景。票選出的優秀作品在社區展出。
總結:
人民群眾的滿意是干事辦事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為群眾辦實事的方向標,“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就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石,以打造美麗宜居示范街區為目標,將桃園社區的改造作為老舊小區的氛圍提升樣板,為人民群眾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民辦實事,不空談,不夸夸其談,讓群眾說了算,用心為民辦實事。
參考文獻:
[1]王優玲.老舊小區怎么改[J].山西老年,2020(12):56.
[2]任國棟,陳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新形勢及事件案例[J].磚瓦世界,2019(4):245.
[3]陳凱鋒.關于老舊居住社區景觀改造設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35):1151.
[4]朱嘯.基于養老需求的社區既有建筑改造探討[J].中外建筑,2021(7):32-34.
[5]賀捷.兒童友好型社區更新策略探索[J].山西建筑,2021(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