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易彤
摘? 要:作為企業重要的內部控制手段和方法,內部審計監督和財會監督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同時也有不少觀點認為兩者之間獨立性為主,但在實際經濟業務處理中,兩者之間相關性均受到廣泛關注。倘若兩者協調發展,就能使內部監督工作成效更加顯著,并確保管理工作能夠有力、有序、有效地順利開展,使審計人員不足、監督管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得以有效解決。本文結合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之間的關系,對強化兩者協作機制建立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并對建立內部審計監督和財會監督的有效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財會監督;內部審計監督;協作機制
一、財會監督及內部審計監督之間關系分析
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監督主體、工作方法、監督重點以及監督對象等方面。財務監督主要是指財會人員根據原始票據,對經濟業務的合法性、真實性進行判斷,并通過確定款項是否支付,以及支付時間、金額等,對經濟業務進行有效規范,此監督方式具有直接、簡單,成效顯著的特點。審計監督則通過審計人員的觀察、檢查、函證、詢問、程序分析、重新執行、重新計算等方式對經濟業務進行判斷,并通過審計報告發布的方式,對公司披露信息的可信度進行評估。由于受到一定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此監督方式的監督效果存在不確定性。另外財會監督能夠對所有經濟業務進行全面、廣泛監督和審核,而審計監督的對象不僅覆蓋了財務監督的所有對象,還包括了財務人員及管理職能落實情況等。兩者之間存在著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1]。所以上述兩種監督方式具有相關性,同時隨著財會監督水平的不斷提高,審計監督的監督力度也不斷強化,并且審計監督能夠為財會監督提供有力支撐。另外兩者能夠對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實性予以切實保障,為決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據。
二、強化財會監督及內部審計監督的必要性分析
(一)監督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
財務監督針對所有經濟業務,相關財務人員在對其進行日常監督的同時,通過會計語言的運用,將經濟業務數據轉換為財務信息,同時相關人員的財務核算水平直接影響著數據精準性。隨著近幾年金稅系統的推行和廣泛應用,使稅收控制力度不斷強化,同時也對發票開具、抵扣全過程加強監控,因此財務人員需要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在報銷環節中,嚴格要求發票開具、使用的規范性,使虛開發票等現象得以杜絕,確保基層經濟交易的規范化,稅基穩定及稅收提高,進而使財政收入不斷增加,有利于減稅降費等利好政策的深入推行。因此各會計機構的財會人員需要加大監督和管理力度,通過財務信息化發展進程的持續推進,切實提高財務核算水平,強化財會人員的監督力度。
(二)更深層次的監督要求
隨著智能財務的出現和發展,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審計監督工作重點,降低了工作難度。以往監督難點主要集中在原始材料真實性求證方面,現階段通過審計軟件、財務軟件的運用,通過計算機完成大量數據的分析、核對,以及數據計算工作,有效減輕工作量和難度,最大程度減少工作失誤等問題。另外監督人員通過對內控管理體系建設及執行情況的檢查,將監督重點集中于過程控制,能夠對被審單位的風險控制能力進行綜合評估。
三、財務監督及內部審計監督協作中存在問題分析
(一)內審財務人員缺乏參與審計監督積極性
財會監督工作應與日常財務業務同步進行和開展,同時要求具有健全的組織結構及明確的分工。但審計監督在人員配備方面缺乏硬性規定,極容易受到公司規模的影響和限制,審計人員構成通常由專兼職人員共同組成,審計人員和兼職審計人員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審計工作。另外在內部審計中,主要由財務人員負責完成審計任務,但如審計過程中存在與財務相關的問題,則由審計部門承擔審計職責,導致財務人員陷入尷尬的局面,因此財務人員在紀檢監督、審計監督中普遍缺乏工作積極性[2]。
(二)審計監督成效較低
在參與審計監督工作的財務人員存在年紀較輕、經驗不足的情況,極容易在具體業務細節處理上過度糾結,進而導致出具的審計報告會存在以下問題∶審計意見角度偏差,審計報告認可度相對較低;或審計基礎管理工作成效不高,對審計工作缺乏信息感,甚至使內部監督部門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加劇。
(三)復合型審計監督隊伍建設力度不足
雖然在內部審計監督工作中,對工作方法、基本原則、工作紀律及程序等有較高的要求,但在實際工作中,相關人員具備豐富的審計經驗,能夠有效應對不同審計狀況,并確保審計工作有成效。但現階段仍然存在財務人員參與內部審計工作的積極性缺乏,同時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監督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不足等等問題。
四、財務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協作機制建立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財審專業人才庫
首先相關監督主管部門應對財審專業人才庫選擇標準進行制定,對相關人員資格進行嚴格審查,同時需要對工作紀律及后續信息維護加強重視。其次在人才庫建設過程中,相關人員可從優挑選審計人員,以及有意參與監督工作的財會人員。同時主管部門組織人才庫成員按團隊形式進行審計活動,并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高工作協同度。另外要求成員應按時參加團隊活動,并可結合實際需求,對團隊進行合理調整,同時也應保證團隊的穩定性。最后還應對相應的退出制度進行建立,使財審專業人才庫的嚴肅性有效提升[3]。
(二)建立專業信息知識庫
由于監督工作內涵較為廣泛,其中涉及了公司管理制度、各種經濟法律、各類行業標準,同時監督界限不明確,執行人員能力直接影響著監督力度,但對于財會審計人員而言,無法對所有知識都全部了解和掌握,因此可通過專業知識庫的建立,以及向各行業領域中的專業人士進行請教,為充分發揮監督職能提供有力支持。
(三)健全監督工作時長制度
在監督過程中,需要對人員參加監督檢查任務的次數和時間進行記錄,并以此作為業績評價標準之一,同時也反映了監督人員經驗積累的實際情況,根據監督檢查成效,給予相應的獎勵或晉升機會,從而使監督人員工作積極性有效調動。其次與財務監督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相較之下,審計監督需要監督人員不斷積累工作經驗,使自身監督能力不斷提升,因此審計人員需要參與大量的監督實踐工作,在長期監督檢查工作中,對工作技巧進行熟練掌握和運用,并且能夠保持平和的心態,與被檢查單位的相關人員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進而對經濟業務實質進行深入了解[4]。另外通過不斷的監督實踐和鍛煉,有利于監督檢查人員的視野更加開闊,能夠從不同角度對業務問題進行分析和看待。
(四)完善項目團隊制度
相關監督主管部門需要對項目組組長進行指定的同時,要求其負責監督任務的執行工作。通過項目組組長負責制的建立,能夠使項目團隊更加穩定,同時通過各類人員的合理配備,以及替補制度的完善,結合人員工作業績評價等,使監督任務執行力度不斷強化,促進團隊分工協作良好氛圍的形成,并在具體監督實踐過程中不斷磨合,使監督成效不斷提升。另外需要對團隊加強建設,對成員能力構成進行合理規劃,這不僅僅局限在財務審計人員,而且還需要對計算機、數據處理、銷售、采購、寫作、溝通、法律等方面專業人才進行挖掘和引進,并結合實際監督檢查及整改成效,對專業監督團隊進行打造。
(五)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加強協作
財務人員在監督實踐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自身要求,對專業知識儲備不斷拓展,對審計經驗進行不斷積累,同時在本職工作中加以積極運用。使之能夠更好地處理相關業務,使專業自信進一步增強。另外還需要針對原則性問題,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并堅持自身觀點,增強管理水平,有效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管理層級的不斷增強,以及分支機構數量越來越多,進一步增強了核算同質化難度[5]。這勢必要求財務人員在監督檢查過程中,不僅能夠適應紛繁復雜的更多業務接觸,而且也能夠對管理理念更新及信息流動發揮積極促進作用,使問題發現幾率有效提升,有利于監督標準的統一。另外由于財會與審計人員之間存在專業理解差異,需要通過實務操作標準的統一制度,使經濟業務處理實現同質化。同時通過兩者協作機制的不斷完善,有利于監督整改得以徹底落實。
五、結束語
通過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協作機制的有效建立,能夠使專業力量更加集中,并對有效溝通渠道進行構建,使工作過程中人員之間的沖擊和矛盾最大程度化解,監督意見權威性增強,問題整改力度有效強化,對監督工作成效提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石麗, 婁芳. 事業單位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探討[J]. 經濟師, 2021(6):2.
[2] 劉勇. 企業管理中財務會計與內部審計的監督作用探析[J]. 科技經濟導刊, 2020, v.28;No.706(08):217-218.
[3] 郭亞吉. 淺析企業內部審計及財務監督工作[J]. 精品, 2020(2):1.
[4] 蔣梅芳. 國有企業強化監事會與內部審計協同監督的探討[J]. 大眾科技, 2021, 23(5):3.
[5] 張小鳳. 內部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的協同作用機制研究[J]. 商業會計, 20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