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芝瑤
摘 要: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的一年,在消除絕對貧困后,中國脫貧攻堅戰的戰略重心將轉移到“相對貧困”。通過反貧困這幾年的奮斗,社會工作在反貧困領域也凸顯了專業性,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理論基礎和鏈接資源的方式以及以人為本的介入方法在解決反貧困問題中具有可行性,在面對“后脫貧時代”的新挑戰,社會工作的介入也成為了一種必然趨勢,為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相對貧困;社會工作;反貧困
一、問題的提出
2020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絕對貧困問題得以解決,但絕對貧困問題的解決并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消除所有貧困問題,絕對貧困問題的消除也意味著新挑戰的到來,相對貧困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反貧困問題的戰略重心。在消除絕對貧困后,我國逐漸步入后扶貧時代,貧困問題的重點已經轉向相對貧困,相對貧困反映了收入與對應的分配差距,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在過去,社會工作一直重點關注反貧困問題,并運用專業的工作方法在反貧困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反貧困戰略重心的轉變,新的反貧困挑戰隨之而來,社會工作也要吸取之前反貧困工作中的經驗教訓,不斷推陳出新,轉變社會工作扶貧路徑,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地迎接新的挑戰。社會工作在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治理等方面都展現出了不可替代的專業性,社會工作多樣的介入方式也可以為貧困、弱勢人口提供更好、更具有針對性的服務。因此,在面對新的戰略重心的變化,社會工作的過往經驗以及服務模式可以為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相對貧困問題
相對貧困與絕對貧困不同,判斷相對貧困問題的標準是動態且相對的,相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十分復雜,需要根據目前所處的社會平均水平來動態地看待相對貧困問題,縮小收入與分配的差距,平等對待相對貧困問題才能減輕其帶來的影響,才能更好地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這也是我們在反貧困道路上需要不斷努力完善的目標,這樣才能保證經濟更好的發展。雖然相對貧困的跟絕對貧困相比,程度更輕一些,但由于相對貧困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貧困,它是因為社會發展與分配不均而產生的,所以相對貧困較于絕對貧困的輻射范圍更大,在城市由于分配不平衡也會產生相對貧困現象。
針對相對貧困問題國家并沒有提供足夠的政策支持,部分相對貧困人口也處于“邊緣化”的狀態,絕對貧困人口雖然生活極度貧困,甚至難以生存,但是國家為大力扶持絕對貧困群體,為其制定了明確的政策,在公眾平臺宣傳呼吁大眾關注絕對貧困群體并從多方面為其提供支持,包括助農、直播帶貨、鄉村振興等方式。但是對于相對貧困人口來說,他們的貧困體現并不直觀、難以界定,容易被社會大眾忽視,缺乏社會政策的保護與社會各界的支持,所以相對貧困人口在面對新的社會經濟的挑戰,甚至會產生“返貧”現象,所以在后脫貧時代,相對貧困人口的困難處境更值得我們關注。
三、社會工作介入相對貧困問題的可行性
相對貧困問題的顯現也體現了人們更深層次的社會心理需要及大眾對幸福感以及更美好生活的渴望。社會工作在作為一門科學的助人職業,在介入問題時體現了利他主義和以人為本的專業特點,在面對問題更看重與服務對象本身的潛力,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特點,幫助其鏈接資源,建立屬于服務對象自己支持網絡,這也為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一)價值觀契合反貧困理念
社會工作在服務過程中更注重于對服務對象本身的塑造,社會工作在解決問題時以目標為導向,運用助人自助理念為服務對象,關注服務對象個人長期的成長,社會工作不單單為貧困人口解決物質需求,也會在服務過程中挖掘服務對象的潛力,提升服務對象自身的能力,不是一味地解決服務對象的一時之需,而是將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教給他們,并善于發掘服務對象身邊資源,幫助服務對象鏈接資源。社會工作在服務過程中講究以人為本、尊重平等,在服務過程中與相對貧困人口建立專業關系,可以保證服務的長期性,這樣也可以更好地照顧服務對象感受,增強服務對象對社會工作者的信任,方便后續服務更好開展。
(二)優勢最大化促進社會融入
相對貧困在解決方式上與絕對貧困不盡相同,相對貧困人口一般會存在不平衡的心理,由于相對貧困人口處于一個“邊緣化”的狀態,他們也會產生社會融入方面的問題,感覺自己與社會大眾存在差距,從而產生自卑心理且自我認同感低。為緩解相對貧困人口的心理問題,社會工作的服務重點在于提升他們的自信心以及自我認知能力,通過賦能讓相對貧困人口提高自身致富能力,從而提升自信,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要運用優勢視角發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提升自己脫貧的自信心,通過能力建設,逐漸提升相對貧困人口的自我認同感,這樣也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融入社會,消除自身的差異感。
(三)社會工作實踐性強可以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再多的理論支持、方案制定也需要通過實踐來落地,社會工作就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相對貧困問題成因難以確定,在針對相對貧困問題,社會工作可以通過前期走訪,通過對服務對象生活環境的觀察,結合訪談內容對服務對象的需求進行評估,并針對服務對象的問題提出合理、高效的解決方案。社會工作運用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解決服務對象的問題,針對相對貧困人口的個人問題,可以運用個案工作,保證服務對象的隱私,一對一進行幫扶,在個案工作的過程中提升服務對象能力;在社會融入方面,可以運用小組工作,利用團隊的優勢提升服務對象的歸屬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建立屬于自己的人際關系網,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社會大眾對于相對貧困人口認識還并不全面,可以通過社區工作宣傳穿倡導呼吁群眾了解相對貧困群體,多方面為其提供支持,從而消除相對貧困問題,促進社會福利水平的提升。
四、結語
雖然我們已經在反貧困道路上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未來的路還很長,雖然通過之前的反貧困工作我們總結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但面對反貧困路上的新階段,我們也要做好十足的準備來迎接新的挑戰。
后脫貧時代的相對貧困問題與絕對貧困問題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相對貧困人口不僅僅在收入方面存在問題需求,在精神層面他們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從宏觀角度來說,社會工作者可以作為政策倡導者,呼吁相關政府部門發布適合于后脫貧時代的社會政策,為相對貧困人口提供必要的支持,調動相關資源,消除不公平因素;從中觀角度來說,社會工作要在社區層面為相對貧困人口提供支持,幫助其整合資源,針對其不同需求定期開展小組工作,幫助其提升自身能力,防止其“返貧”,起到預防支持的作用;從微觀角度來說,針對相對貧困人口及其家庭開展個案服務,做到精準幫扶,開展家庭幫扶與救助,也方便社會工作者在服務結束后繼續跟進服務對象的成長情況。社會工作通過在反貧困道路上的不斷實踐為今后貧困問題的新轉變提供了參考,運用多元化的專業方法,有針對性地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預防相對貧困人口在今后出現“返貧”的現象,擁有自主擺脫貧困的能力。社會工作在反貧困道路上的探索與創新也為社會工作在扶貧方向提供了更多實踐支持,提升了社會工作專業性,利于反貧困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