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廣東省為研究對象,采取半結構化訪談和實地調查發現,廣東省疫情防控的機制自上而下的政策機制和自下而上公眾機制兩個維度展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三個面向:黨建引領治理全局、程序規范提供制度保障、數據共享提供防疫效率。在此基礎上,文章提煉出具有示范效應和推廣價值的基層社區疫情防控治理的基本框架,為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實現“治理”向“善治”的轉變提供了有益探索。
關鍵詞:社區治理;社區防控模式;運行機制
1.引言
2019年末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也是對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巨大挑戰。社區作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線,在遏制疫情擴散蔓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助力復工復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也為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基層治理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然而,在疫情形勢多變的背景下,社區疫情防控治理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尤其是在人口聚集、人員流動性強、管理難度大的特大城市廣州,治理難度更是難上加難。但廣東省通過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全流程,創新了基層治理的新模式,為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實現“治理”向“善治”的轉變提供了有益探索
2.廣東省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機制的構建
2.1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機制的構建背景
社區要在短時間內重構治理體系以適應疫情防控需要,不僅需要在行政軌道上啟動運動式治理機制,還需要想盡辦法組織和動員社會以配合疫情防控任務。那么,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社區是如何組織社區資源的?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疫情防控的模式有什么特征?其運作機制又有哪些?
2.2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機制的構建過程
(1) 政策機制:自上而下組織督導
結合廣東省春節期間及節后返程高峰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和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廣東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區防控工作方案(第一版)》《關于做好春節后復工社區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善社區防控工作指引和應急預案,把各項防控措施量化細化機制化,把責任壓實、措施抓細,深入開展地毯式追蹤、排查,實施網格化管控,堅決落實到戶到人。
(2) 公眾機制:自下而上基層動員
建立“三本臺賬”,采取“三種方式”精準管理。各市依托網格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大數據平臺,開展地毯式人員摸排,建立并每日更新“常住人口春節外出臺賬”“臨時人員臺賬”和“近14天之內來自湖北或去過湖北的重點人員臺賬”(即“三本臺賬”),實行臺賬式管理,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措施實”。各市組織由村居(社區)干部、基層民警和醫務人員組成的“三人小組”,全面入戶排查重點人員,并落實“三種方式”精準健康管理服務,實行“一人一冊”。對有居所且暫無癥狀的重點人員實行嚴格居家隔離健康觀察;對無居所且暫無癥狀的重點人員實行集中隔離健康觀察;對與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觸但無癥狀的重點人員實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3.推進治理現代化的思路與路徑
面對社會結構多元化、居民需求異質化的現狀,城市社區推行“微治理”這一基層社會治理實踐創 新。通過發揮多元協作、降縮單元、利益聯結、賦權增能等機理優勢,“微治理”有效彌補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中政府“越位”及社會“缺位”的不足,實現了社區治理的精細化、差異化、扁平化和高效化,促進了社區參與氛圍的營造及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1。
3.1黨建引領治理全局
“臨時黨組織”是為了完成臨時性工作任務因特殊情況或時間緊急,導致正式黨支部難以成立或沒有成立的必要,從而臨時成立的黨組織。臨時黨組織的班子成員一般都由上級黨組織決定或指派2。基層黨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在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發揮引領作用。因此,唐皇鳳教授強調,在疫情防控的常態化階段,需進一步發揮基層黨建在基層治理中的基礎性作用。廣東省成立疫情防控指揮部后,頒布的政策較為全面,涵蓋了社會上的所有人群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各地根據指揮部的指引細化措施,有利于統一口徑,避免不同部門對同一項工作或者同一項指標有不同的規定而讓社會群眾產生誤解。
3.2程序規范提供制度保障
當事件規模擴散時,則有必要建立重點城市和疫區的社會隔離制度。為避免經濟社會的全面停頓,要根據受突發事件影響的嚴重程度,分類推進經濟社會有序恢復。如在疫情嚴重地區,需盡可能維持維系社會基本運轉的必要經濟活動,在疫情不太嚴重的地區兼顧經濟社會的正常化。疫情嚴重時,較為典型的是“三人工作組”(公安 + 政府 +衛生院)。各地根據指引普遍采用這種模式,負責排查登記從疫區返鄉人員的基本信息、測體溫、核酸檢測,萬一遇到發燒或者疑似癥狀的人員,可以及時處理;疫情有所緩解時,則動員其他政府單位、社區(村委)工作人員、志愿者參與網格化排查,擴大排查范圍。
3.3數據共享提高防控效率
推進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的創新性應用能夠提高基層治理應急反應速率,有力支持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王悅教授強調要構建“互聯網+應急管理”的資源整合網絡,發揮“數據抗疫”的強大作用3,總結提出三條可為基層治理所借鑒的應急管理工作優化。在疫情期間,廣東省不斷推行“粵省事”、“粵康碼”等,主要用于個人信息采集、網上預約辦事,例如省民政廳借助“粵省事”廣東政務服務微信小程序,進一步簡化救助申請審核審批程序等;提高了數據共享的效率。
4.小結
新冠肺炎下社區治理體現著社會轉型的時代特征和社會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新、舊體制間的碰撞,即新舊矛盾; 社區內部自治與利益各方的妥協協調,即內在矛盾。妥善處理這些矛盾,就是要在一定的權力結構、制度背景與利益格局下,創造性的突破原有體制機制的束縛。在當前常態化防控背景下以及今后應對類似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不論是涉及到宏觀的制度政策層面,還是中觀的社區、社會組織、社會關系層面,抑或是在家庭、個人層面,都需要合力建設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和重大社會風險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通過政府依法“管治”、社區居民有序“自治”與社會力量參與“共治”,進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實現基層社會運行平穩有序。
參考文獻
[1]陳偉東,熊茜.論城市社區微治理運作的內生機理及價值[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0(01):57-64.
[2]周易. 社區臨時黨組織的應急社會動員工作研究[D]. 湖北師范大學, 2020
[3]王悅,林潔云.補短板 強弱項 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疫情與基層治理現代化”高端論壇會議綜述[J].社會主義研究,2020(04):167-172.
孟雪蘭(1991.6),女,河南焦作人,許昌學院管理學院本科生,專業: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