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馮姣
(巴馬縣人民醫院,廣西 河池,547500)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首次發現或發生的不同程度的碳水化合物的耐受異常引發的高血糖,包括少數在懷孕前已患有糖尿病但孕期首次發現者[1]。妊娠期糖尿病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增高,可出現產后感染、胎兒早產、胎兒異常發育、巨大兒等不良妊娠結局。研究發現,妊娠期糖尿病孕早期進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有助于監測其血糖狀態,控制血糖指標,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2]。本研究選擇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予以孕早期糖化血紅蛋白監測其血糖狀態,分析妊娠結局,現報道如下。
臨床選擇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0例為觀察組,納入標準:符合WHO制定的妊娠期糖尿病的診斷標準[3];經臨床實驗室檢查、臨床癥狀、體征等明確診斷。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本研究,全部研究對象簽署知情同意協議。排除標準:多胎妊娠、自身免疫系統病變、糖尿病史、服用對糖代謝產生影響的藥物。孕周6-9周,平均孕周(7.6±0.5)周;年齡20-38歲,平均年齡(27.4±3.2)歲;初產婦32例,經產婦28例。平均體質量指數(25.5±0.7)kg/cm2;同期選擇體檢健康孕婦60例為對照組,孕周6-9周,平均孕周(7.5±0.6)周;平均體質量指數(25.6±0.6)kg/cm2;初產婦31例,經產婦29例,兩組的平均孕周、平均年齡、產次、平均體質量等臨床資料大體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研究對象進行早孕期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在禁食8-14個小時后晨起空腹采集2ml非抗凝血,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指標變化。評估兩組的糖化血紅蛋白指標、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變化;分析兩組的妊娠結局。
全部數據傳輸至SPSS21.0軟件系統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n(%)]表示,計量資料為t檢驗,(X±S)表示,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糖化血紅蛋白指標、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分析(X±S)
觀察組發生胎膜早破、巨大兒、新生兒窒息等不良妊娠結局情況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2。

表2 兩組妊娠結局分析[n(%)]
本研究觀察對妊娠期糖尿病病人進行孕早期糖化血紅蛋白監測的臨床價值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糖化血紅蛋白指標、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發生胎膜早破、巨大兒、新生兒窒息等不良妊娠結局情況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邱海元[4]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妊娠可促使隱性糖尿病顯性化,既往無糖尿病的孕婦出現妊娠期糖尿病,促使原有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孕早期空腹血糖較低或處于正常范圍,需進行糖化血紅蛋白監測機體在近3個月內的血糖指標變化。糖化血紅蛋白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血紅蛋白相結合形成的產物,隨著紅細胞的消亡而消失,紅細胞的生命期為120天左右[5]。因此,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可反應采血前2-3個月血糖的平均水平[6],國際糖尿病聯盟推出了亞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確糖化血紅蛋白是國際公認的糖尿病監測的金標準[7],且應低于6.5%,2010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已經明確將糖化血紅蛋白寫入糖尿病的診斷標準[8]。糖化血紅蛋白增高可改變紅細胞對氧的親和力,促使組織和細胞缺氧,加速心腦血管并發癥的形成[9];同時糖化血紅蛋白可導致腎小球基底膜增厚,誘發糖尿病腎病[10],同時可導致血粘滯度和血脂指標增高,是心血管病變發生的重要因素。對妊娠期糖尿病病人進行孕早期糖化血紅蛋白監測有助于監測孕婦的血糖狀態,積極控制血糖指標,降低巨大兒、新生兒窒息、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結局的影響[11-12]。綜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予以早孕期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有助于監測孕婦的血糖指標,預測妊娠結局,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