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正燕梁樹聰歐婷瑜馬婭芬韋靜*
(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1,廣西 南寧,530000)
(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科2,廣西 南寧,530000)
子宮占位性病變中以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瘤最為常見。子宮肌瘤血供豐富,且盆腔比較狹窄,腹腔鏡存在一定局限性,針對肌瘤較大、數量較多的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多,實施控制性降壓確保手術安全具有重要意義[1]。硝普鈉就作為最常用的靜脈降壓藥,直接作用血管擴張藥,舒張阻力血管,引起靜脈系統擴張,降低靜脈回流,降低血壓。單純降壓藥物治療雖然能有效控制血壓水平,但術中心率及心肌耗氧增加。本文通過單純使用硝普鈉及聯合用藥兩種方法進行控制性降壓效果的比較,評估臨床應用價值及安全性。
選擇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符合標準的60例患者,按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實驗組各30例。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下全身靜脈麻醉,麻醉誘導靜注咪唑安定0.1-0.35mg/Kg,順式阿曲庫銨0.1-0.2mg/Kg,丙泊酚1.0-2mg/Kg,舒芬太尼0.5-1μg/Kg。快速氣管插管后行機械通氣,術中呼吸參數設定為潮氣量8ml/Kg,呼吸頻率14-18次/分,I:E為1:2,血氧飽和度維持在100%,PET-CO2維持在35-45mmHg。麻醉維持以微泵持續輸注丙泊酚4-8mg/Kg/h,瑞芬太尼0.10-0.2ug/Kg/min。
降壓方法:術前行橈動脈穿刺置管接動脈測壓裝置及右頸內靜脈穿刺置管接中心靜脈測壓裝置,將垂體后葉素6U+0.9%氯化鈉9ml稀釋液同上注射。注射完畢后2min,兩組均靜脈輸注硝普鈉0.1~8.0ug/kg/min,依血壓變化調整用量,實驗組于降壓開始后靜脈輸注艾司洛爾50ug/kg/min。保持術中動脈60mmHg≤平均動脈壓(MAP)≤70 mmHg。如果術中血壓過低,應用去氧腎上腺素或多巴胺維持血壓。如中心靜脈壓(CVP)大于12cmH2O可予速尿10mg靜注,各組患者尿量不少于1ml/(kg·h)。如出現心律>100次/分,并持續10分鐘以上,予艾司洛爾10~20mg,并根據心律調整再次給藥量,如心律<50次/分,并持續3-5分鐘,予靜注阿托品0.5mg提升心率。控制性降壓期間從麻醉誘導后到子宮病灶切除并止血完成后限制液體的輸入量,手術完成后,恢復仰臥體位后通過快速輸注剩余所需液體量(晶體液和膠體液)使中心靜脈壓恢復到正常水平。
心率(HR)、動脈血壓(MAP)。詳細記錄用藥前、后10分鐘,停藥后10分中、30分鐘時的心率(HR)、動脈血壓(MAP)。
使用SPSS20.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

表1.兩組一般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各時間點的MAP、HR變化情況,兩組用藥后10分鐘需要均可降至所需水平,降壓效果滿意,停藥后10分鐘對照組的MAP比實驗組明顯增高,出現血壓反跳,P值<0.05。其余各時點MA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在用藥前及停藥后30分鐘的HR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余時點對照組的HR比實驗組明顯增快,P值<0.05。見表2。

表2.兩組術中心率、動脈血壓情況比較
控制性降壓應用在婦科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瘤切除手術中,達到減少肌瘤、腺肌瘤剔除術的出血量,改善手術視野、縮短手術時間,保留完整的子宮生理功能、保護卵巢功能、促進術后恢復的目的。理想的控制性降壓應具備降壓迅速、良好的維持低血壓、停藥后血壓回升快、無反跳現象等特點[2]。
硝普鈉的降壓效果迅速,對心肌收縮力無影響,每搏量不變,但由于周圍血管擴張,壓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心排量增加。有研究顯示,艾司洛爾可顯著降低失血量和改善術野,這一效果優于硝普鈉。艾司洛爾不引起代謝并發癥,可以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3]。但它存在對心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常只用于短暫性降壓。聯合用藥是一種有效、快速、恢復快的降壓方法,可減少各藥物的使用劑量和毒副作用[4]。
綜上所述,術中硝普鈉、艾司洛爾聯合用藥,能減少降壓藥用量,降壓效果確切,快時恢復血壓,同時能保障手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