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艷平
(桂林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科,廣西 桂林,541001)
腦卒中指患者腦動脈系統發生病變,引起腦血管破裂或痙攣閉塞,造成局部循環障礙或肢體功能障礙的一種神經性疾病[1]。臨床腦卒中存活患者中約有50-70%后期存在癱瘓癥狀,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一定負擔。目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問題已成為臨床康復治療中的重點。大部分腦卒中偏癱患者因長期臥床,不恰當肢體擺放造成患者出現肌肉痙攣及壓瘡等情況,少數情況嚴重者可出現肢體僵硬或關節攣縮等后果[2]。另由于腦卒中患者常伴有語言、認知以及肢體功能障礙,其精神負擔較大,對于日常生活能力較為欠缺,導致其生活質量逐漸下降。鑒于此,對腦卒中患者實施有效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腦卒中患者應用三位一體康復護理模式的效果進行探討,闡述如下
納入2019.11-2020.12收治的30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與試驗組,每組各150例,其中參照組男女各85、65例,年齡40-70歲,平均(51.23±0.23)歲;試驗組男女各86、64例,年齡40-70歲,平均(54.25±0.25)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納入標準:(1)經核磁共振與CT檢查被確診為腦卒中[4];(2)臨床病歷資料完整;(3)認知功能正常,治護依從性良好。剔除標準:(1)伴有嚴重神經功能障礙者;(2)合并其他腦血管疾病者;(3)研究中途退出者;(4)伴有嚴重肝腎、心肺功能障礙者。
予以參照組傳統護理干預,內容包含:生活護理、用藥指導、功能鍛煉、飲食指導、病情監測、健康教育指導以及出院指導等。試驗組則應用三位一體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組建護理小組:由科室主任醫師與科護士長組建腦卒中康復護理小組,系統化培訓康復醫護人員,指導并參與整個康復過程;由科護士長對小組人員進行技能與專業知識培訓,對于合格者方能為患者開展康復操作,并在其工作中全程予以監督管理。(2)康復計劃制定與實施:由腦卒中康復指導專家及醫師、護士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制定康復計劃,在計劃實施的全過程中由專家起到指導與參與作用,由護士開展康復護理相關操作,適當強化全程管理,引導與指導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康復過程,對患者輔以心理干預及健康教育等措施;①心理干預: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介紹病房環境、同室病友、責任護士、主治醫師,使其盡快了解周圍環境;使用書面語言、體態語言以及通俗易懂的話術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引導患者述說內心顧慮與想法,盡可能滿足患者所需,對其提出的疑問及時作出解答。②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與患者講解疾病發生機制、預后進展、康復重要性、注意事項,合理安排患者日常飲食,以易消化、少鹽、清淡為主,囑患者禁煙酒。(3)康復護理:康復護理:①良肢位擺放:根據患者側、臥、坐躺等各種體位適當擺放患肢,間隔2h為其更換體位;②被動運動:護理人員需定時按照由遠至近的按摩方向為患者患肢肌肉及關節進行按摩,將其患肢適當抬高,按摩強度及次數根據患者實際耐受情況所制定;③主動運動:盡早鼓勵及協助患者在床上開展較為輕松地肢體功能鍛煉,如橋式運動、活動大關節、握手及翻身等,告知患者可在護理人員或家屬協助下進行不同程度的起坐練習,每次鍛煉時間約30min為宜,按照循序漸進方式進行鍛煉,鍛煉期間需有護理人員或家屬陪同;④生活能力鍛煉:鼓勵患者自主完成日常活動,指導其進行寫字、畫畫及雙手互指等活動,提高手指關節靈敏度,有助于四肢協調。
(1)根據肢體功能運動量表(Fugl-Meyer,FMA)[3]比較兩組護理前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總分為100分,評分結果與護理效果呈正相關。(2)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及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5]對兩組護理前后焦慮及抑郁程度進行評定,SAS判定標準為:輕度焦慮:50-59分;中度焦慮:60-69分;重度焦慮:>69分。另SDS判定標準為:存在抑郁癥狀:≥50分;輕度抑郁:50-59分;中度抑郁:60-69分;重度抑郁:≥70分。評分結果與護理效果呈負相關。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FMA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FMA評分(分,χ±s)
試驗組SAS與SDS評分均低于參照組,見表1。

表2 比較兩組SAS與SDS評分(分,χ±s)
臨床目前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欠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患者未在最佳時期開展功能鍛煉;其二,患者存在肢體功能障礙癥狀,進一步加重康復治療效果,延長康復時間;其三,缺乏對疾病知識的了解,易產生負面情緒,缺乏依從性與主動性,自我管理能力仍需提高。
三位一體康復護理模式作為臨床新型護理模式,被臨床廣泛應用于腦卒中康復護理中,該護理模式主要圍繞醫院、社區以及家庭開展一系列護理工作。醫院通過建立患者電子檔案,運用雙向轉診制度,加強醫患之間交流,有醫護人員與患者家屬共同制定康復計劃,引導患者及其家屬完善相關護理工作,提高臨床康復效果;住院期間予以患者健康教育,告知其疾病發展預后、康復護理重要性,增加其對疾病的了解程度,促使其積極主動配合臨床護理工作,提高其治護依從性與自我康復能力。社區康復護理則主要通過流程管理模式,加強康復機構管理體系,通過定期家訪與電話干預,指導并參與患者家庭護理工作中,能夠有效督促患者完成日常康復護理計劃。家庭康復護理則需要求患者家屬結合自身在醫院內及社區康復中心所學到的護理知識,予以患者基礎性心理護理、皮膚護理、以及生活護理,促使患者身心保持舒適狀態。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FMA評分高于參照組,SAS與SDS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對腦卒中患者實施三位一體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改善其因病情產生的負面情緒,有助于患者病情預后。另三位一體護理模式可確保病情處于恢復期的患者在出院后仍然能夠獲得一系列的優質護理措施,使其病情時刻得到監測與護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病情快速恢復。
綜上所述,三位一體護理模式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可明顯提高患者患肢功能恢復情況,緩解其焦慮及抑郁程度,值得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