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紅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冶金療養院,廣西 桂林,541003)
認知功能障礙是指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等基本生理功能失常,出現失語、失用、失認,以及記憶、計算、視空間、執行功能等各方面障礙。當身邊無人看護,或長期獨居的老年,一旦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極易發生跌倒、走丟等各類嚴重意外事件[1]。因此必要的護理干預對改善老年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病情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對此展開對比,現分析如下:
按照隨機抽簽法將我院2018.12~2021.4納入的50例老年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分作參考組與試驗組(n=25),參考組男女比例為13/12,年齡60~95歲,平均(78.5±1.3)歲;試驗組男女比例為12/13例,年齡61~95歲,平均(77.8±1.5)歲。兩組上述資料基本一致,P>0.05。實驗可行。
參考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生活指導、飲食干預、運動鍛煉以及安全管理等。試驗組予以綜合護理干預,包括①對數字、圖片、文字、事物進行反復強化記憶,通過看電視、看報紙等方式提供多種刺激形式,鼓勵患者回憶過往生活經歷,加強對目前生活中人事物的認識;②督促患者多用腦,做些簡單的數字計算,適當予以促進智力和認知能力改善的藥物,多引導患者進行語言溝通,刺激大腦興奮性;③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邀請家屬共同參與護理工作,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支持,培養樂觀的心態,有助于控制病情惡性發展;④適當進行肢體功能鍛煉,為臥床患者提供肢體按摩,有自主活動能力者需在家屬或醫護的陪同下進行室外活動,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太極拳、散步、廣場舞等,改善關節功能。兩組均連續護理干預6個月,在護理第3個月、第6個月以及護理結束后3個月進行隨訪,并記錄。
(1)對比護理前、護理第3個月、第6個月以及結束后3個月,兩組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分[2]。最高30分,27~30分屬于正常,小于27分屬于認知功能障礙。
(2)對比護理第3個月、第6個月以及結束后3個月意外發生率。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用(χ±s)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MMSE評分基本一致(P>0.05);護理第3個月、第6個月以及結束后3個月試驗組MMSE評分均高于參考組,組間對比有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MMSE評分對比(n=25,例)
試驗組護理第3個月、第6個月以及結束后3個月意外發生率均低于參考組,組間對比有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意外發生情況對比(n=25,例)
認知功能障礙是老年癡呆患者的一個核心癥狀,是老年癡呆癥的早期重要特征,出現兩個或者是以上認知方面功能損害,是診斷老年癡呆癥的必要條件。有研究指出[3],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老年患者病情轉化為老年癡呆的風險高于普通老年人的10倍。探尋一種早期有效的干預措施,對維持老年人認知能力、預防老年癡呆癥存在重要價值。
本文研究得出,護理前MMSE評分,兩組比較基本一致(P>0.05);護理第3個月、第6個月以及結束后3個月試驗組MMSE評分均高于參考組,且意外發生率均低于參考組,組間對比有差異(P<0.05)。綜合護理干預通過系統化、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對患者開展各項強化訓練,包括推理訓練、記憶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以及信息處理訓練,此類訓練計劃周期多為1~6個月,通過大腦可塑性進行功能重組,使受損神經細胞在外界因素刺激下修復,使神經通路重建,以達到改善認知功能的作用。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老年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精神狀態、認知能力,降低意外發生風險,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