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素娟
(河池市中醫醫院,廣西 河池,547000)
自然分娩是當前臨床極為推崇的一種分娩方式,剖宮產只是在極端環境下降低胎兒與母體并發癥的一種分娩方法[1]。隨著現今女性對于分娩工作要求越來越高,良好的分娩方式是確保女性分娩效果的重點,而會陰撕裂與會陰側切是自然分娩中較為多見的損傷類型,這也是造成女性對自然分娩有負面感受的首要原因[2]。
既往助產方式中,雖能保護大部分去了下母體健康,但對于細節方面過于忽略,導致在自然分娩中極易出現會陰側切與會陰撕裂情況,不利于女性后期康復[3]。無保護助產指的是助產護士在助產過程中通過左手對胎兒娩出速度進行控制,手不過多對胎兒頭部與(或)會陰施加壓力,能降低會陰損傷,提高自然分娩率。本文現對我院部分初產婦進行研究,旨在分析無保護助產護理的應用效果。
自本院2019.6~2020.5內納入100例初產婦進行研究,按照隨機排列法列為對比組與試驗組,各50例,均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IRB-2020-289),對比組年齡22~34歲,平均值(28.46±2.54)歲,試驗組年齡23~35歲,平均值(28.54±5.62)歲,兩組臨床資料基本一致且均參與本次研究并簽字,P>0.05。納入標準:均為單胎產婦;陰道發育良好,可實施擬陰道試產,有陰道分娩意向;無遺傳性、全身性疾病及其他妊娠合并癥與并發癥;無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排除標準:合并伴有嚴重內科疾病、瘢痕子宮、妊娠合并癥、胎膜早破及胎先露異常者;有盆腔手術史者;過期妊娠、早產、巨大兒及既往存在引產者;有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不全者;多胎妊娠者。
對比組予以傳統助產方式,即協助產婦取仰臥位、截石臥位,助產士立于產婦右側,常規消毒會陰,助產士身體取前屈側屈位,宮縮時右手向上頂托會陰體,左手輕壓抬頭枕部,輔助胎頭慢慢降低,胎兒雙肩娩出將右手松開,胎兒娩出后在產床上對其呼吸道進行清理。
試驗組予以無保護助產護理,在分娩過程中告知產婦順其置入,使胎兒平緩并自然的娩出,以降低會陰損傷;在對產婦實施護理配合過程中,指導產婦在宮縮過程中采用張口且快節奏的呼氣與改善自身疼痛感,在宮縮間隙向下閉氣,閉氣時間要短且反復多次,以使陰道充分擴張;在抬頭拔露時輔助抬頭俯屈,同時將無名指與食指扣在胎兒枕部,與產婦用力程度進行配合適當對胎兒娩出速度進行控制,并按照胎兒與產婦的分娩節奏合理調整娩出速度,使產婦能均勻用力,確保宮縮穩定,直到胎兒雙肩娩出,娩出時不可過度用力下壓。
比較兩組會陰側切率、會陰損傷率與自然分娩率。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用(χ±s)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會陰側切率、會陰損傷率(6.00%、4.00%)低于對比組(20.00%、16.00%),自然分娩率(98.00%)高于對比組(80.00%),P<0.05。見表 1:

表1 比較會陰側切率、會陰損傷率與自然分娩率(n=50,%)
陰道分娩與女性自然生理特征相符,使產婦回歸自然,實施人性化分娩服務是當前臨床護理研究中的首要發展方向[4]。
會陰損傷是自然分娩中較為多見的并發癥,既往助產護理常采用人為干預保護會陰的方式預防會陰損傷,其中最常用的會陰保護措施是會陰側切,會陰側切主要是通過擴大軟產道,減少分娩阻力,使胎兒快速通過陰道口,縮短產程用時,降低胎頭對盆底肌的壓迫,防止胎兒顱內出血與窒息,避免會陰損傷[5]。但會陰側切會對會陰部與直腸括約肌造成直接損傷,增加產婦身心不適感與痛苦,側切后可能會發生切口感染,延緩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且可能會造成產后遠期盆底肌群功能降低,如性交痛、大小便失禁與會陰疼痛等[6]。其次該種方式會應用會陰保護方式避免會陰損傷,在產婦分娩過程中一手托住會陰,一手對胎頭進行壓迫,但該種方式并沒有充分擴張會陰,且人為干預會將會陰體推向骨盆出口的前三角上端,加大會陰損傷發生率[7]。
本文經研究發現:試驗組會陰側切率、會陰損傷率低于對比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比組,P<0.05。無保護助產護理是最近興起的接生措施,在無保護助產時助產士對胎頭下降速度進行控制,不作人為干預,通過利用產婦妊娠后期會陰體較佳的伸展性,避免了會陰接觸面積過大的缺陷,使胎兒經產道娩出,從而實現了自然分娩[8]。無保護助產護理能明顯降低產婦會陰側切率,降低分娩過程中的會陰損傷程度,以促進自然分娩,會陰無保護助產護理的原理是不刻意用右手保護會陰,能對會陰體為核心的盆底組織進行充分伸展,使原本很厚且彈性較差的會陰體變得富有彈性且很薄,使陰道口充分擴張,胎頭在娩出時均勻分布陰道產生的壓力,利于胎兒順利娩出,整個妊娠過程僅在胎頭娩出過速時予以適當壓力,而控制胎頭娩出速度能使會陰得到有效充分的擴張,進而減少分娩中的創傷,降低會陰損傷的發生情況[9-10]。
綜上所述,在初產婦自然分娩中應用無保護助產護理能減少分娩中會陰側切與損傷等現象發生率,提高自然分娩率,建議臨床采納應用。